首页 理论教育 让孩子懂得亲情

让孩子懂得亲情

时间:2022-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鸣鸣6岁了,伴随着孩子的成长与进步,妈妈的烦恼也增加了。鸣鸣的妈妈越想越难过。原来,鸣鸣刚上一年级时,有一次他正在家里写作业。鸣鸣心中刚刚萌发的爱的火焰就这样的被扑灭了。渐渐地鸣鸣明白了父母就是要他考高分,鸣鸣变得心灰意冷,不再关心家人。爱心和善良的品质,是孩子亲和社会的基础和前提。父母要让孩子知道,每个家庭成员都要分担家中的事物,不劳动者不得食。

让孩子懂得亲情

行为表现

鸣鸣6岁了,伴随着孩子的成长与进步,妈妈的烦恼也增加了。妈妈说这孩子越长大越冷漠,小时候跟自己无话不说,现在,孩子的话越来越少,问一句答一句,问多了还不耐烦;可是同学一来电话,他有说有笑能聊上一个小时。更让妈妈伤心的是,儿子知道关心自己却不关心父母。有一次她生病在家躺在床上,儿子饿了自己出去买了吃的,还在外面玩了很长时间。回家之后既不问妈妈的身体怎么样,也不问妈妈吃饭没有,直接进入自己的房间把门一关,就做自己的事情了。而同学病了,他还知道送张祝福的贺卡,可是对生他养他的父母冷若冰霜,孩子怎么越长大越不懂事?鸣鸣的妈妈越想越难过。

原来,鸣鸣刚上一年级时,有一次他正在家里写作业。妈妈下班回来后,鸣鸣就端来一杯热茶:“妈妈,你喝茶。”妈妈却说:“别趁机跑出来玩。谁要你倒茶,多考个100分比什么都强。”

鸣鸣心中刚刚萌发的爱的火焰就这样的被扑灭了。渐渐地鸣鸣明白了父母就是要他考高分,鸣鸣变得心灰意冷,不再关心家人。

行为解密

“我只给孩子充分的爱,根本不需要他的回报。”有些家长会有这种想法和做法。于是有的妈妈特意从职场上退出来做全职妈妈,有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前来助力,有的请来保姆或阿姨,为的是让孩子生活在幸福的怀抱中,尽享童年的快乐。全家人对孩子高唱“爱的奉献”固然可佳,但是缺乏“爱的教育”却会延误孩子的情感发展。即使现代家长并不企求“养儿防老”,但孩子要学会感恩和回报,他才能长成一个健康和出色的人。一个连为自己付出巨大辛劳的父母和家人都不知道尊重、感恩和回报的人,必然是情感冷漠的人。

爱心和善良的品质,是孩子亲和社会的基础和前提。父母是爱心的播种者,父母所做的一切要让孩子明白,自己从父母这里获得爱,也要以爱相回报。具体可以有这样一些做法:

1.好东西大家分享。家庭中要建立好东西大家分享的氛围。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就要做出榜样,吃饭时主动给长辈夹菜,遇到高兴的事讲出来全家一起分享快乐,有了喜事邀请亲朋好友共同庆贺,左邻右舍遇到困难伸出援助之手;鼓励孩子把好吃的、新玩具拿给小朋友一起吃、共同玩;等等。有了这样充满爱心和亲情的环境,孩子就能从最初的行为模仿到一点点强化,最终塑造一颗宽容、谦让的爱心。

2.多交流沟通感情。家庭中爱心和亲情要靠父母精心营造。父母要用爱熏陶孩子的心灵,就应该多关心和尊重孩子。说话要温柔体贴,注意倾听孩子的感受;多与孩子进行情感的沟通交流,多给孩子讲互助友爱、善良战胜邪恶的童话故事,让浓浓的爱意渗透到家庭的每个角落。父母及家庭成员之间的语言要充满爱心,经常把“谢谢你为我做的××事”、“我真为你高兴”、“你辛苦了,歇一会儿吧”、“不要着急,我来帮助你”等礼貌语言挂在嘴边。夫妻之间相互相关爱、体贴,尊重和孝敬长辈,过生日、遇年节送个小礼物等。带孩子买玩具或衣物时,和他商量:“咱们给爸爸(妈妈)也买一件。给他(她)个惊喜。”所有这些情感的沟通和交流是孩子爱心得以生根发芽的催化剂。

3.家中的事彼此分担。不要让孩子在家中当特殊人物,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父母要让孩子知道,每个家庭成员都要分担家中的事物,不劳动者不得食。要循序渐进地教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擦桌子、摆放碗筷、摘菜叶、洗手绢等。在孩子稍大些时,还可以让他分担相对重要的家务,既让他获得成功感,又使他从小养成勤劳的好习惯,并从中体会到父母为家庭付出的辛劳和养育之情,体会到爱是需要付出的。

行为贴士

家长要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力所能及地为别人做点事情。例如有家人生病的时候,要给孩子讲述病人不舒服,需要人照顾,说话走路应该轻轻的,不要影响病人休息;举手之劳为病人倒杯水、拿一件衣物;说安慰病人的好听的话,自己方便的时候削好一个水果,递给行动不方便的他人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