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代幼儿教育发展

当代幼儿教育发展

时间:2022-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幼儿早期教育目前已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把幼儿教育视为民族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编制了幼儿教育发展规划,纷纷制定详细教育大纲标准。英国启动了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工作,日本也着手推进幼儿教育免费化进程。数亿农民已认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渴望学前教育进乡镇、进村屯,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支持兴办学前班、幼儿园,急切要求自己的子女尽早接受良好的早期教育。

三 当代幼儿教育发展

——走进21世纪的幼儿教育

一、幼儿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聚焦点

近些年来,大量科学研究成果深刻地揭示了幼儿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意义,也进一步证实它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价值。“人生百年立于幼学”,人才培养的制高点不是在最后,而是在最初!历史已经而且必将进一步证明这种认识的正确性!

随着世界科技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幼儿早期教育倍受关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幼儿教育地位作用充分显现

(1)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各学科领域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和信赖加强,任何学科都难以单独发展。比如航天航空、医学、生物工程、环境保护等,都需要各学科协同合作。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教育培养具有扎实知识基础和能够适应各种新变化的智力,并且是一专多能,善于学习、工作和组织管理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这种人才需要从早期奠基。

幼儿早期教育目前已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把幼儿教育视为民族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上任后制定的教育目标中,把早期教育放在重要位置。提出“21世纪不要一个孩子掉队”的培养目标,在美国人才培养战略中,把2.7亿人口进行结构性规划:把其中“二战”时期出生的5千万称为老一代人,他们是有贡献的一代;把其中50年代前后出生的6千万人称为孩提一代人;把其中70年代前后出生的7千万人称为婴儿潮一代人,这两代人是作为不大的一代;把9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称为网上一代人,是国际人,是21世纪最有竞争力的一代。美国未来的希望就在这一代人。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对早期教育80年代就已经立法。政府编制了幼儿教育发展规划,纷纷制定详细教育大纲标准。英国启动了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工作,日本也着手推进幼儿教育免费化进程。可见,学前教育在人才培养奠基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充分显现。学前教育在奠基工程中应担负起什么样的任务?

(2)全球经济一体化冲破了国界、地界、文化、宗教和种族的分界,人际交往空前扩展。信息革命、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和普及,把人们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信息传递大大加快。新世纪的人,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学会交往,学会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手段和方法。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已经成为当前世界教育的主题。这种能力如何从早期开始培养?

(3)家庭规模小型化趋势,独生子女教育成为基础教育的重大课题。联合国调查资料表明,至2004年止,中国家庭人口已减到平均4.2人,而日本为3.1人,美、法、英、德四国则分别为2.7、2.6、2.5、2.3人。现代家庭结构模式虽然多样化,但核心家庭(父母加一个孩子)将成为主要模式。中国现行的计划生育改革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育,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孩子。据统计,2003年出生的一孩率为61.3%,目前,自愿生育一个孩子的夫妇占已婚育龄妇女总数18.8%。在今后若干年内,学前儿童中独生子女仍占相当大的数量。目前,独生子女在家庭中能够享有许多优越的条件,但是,独生子女的家庭条件也易使孩子养成任性、自私、娇气等不良性特征。加强独生子女教育,需要从婴幼儿开始,这是中国国情对学前教育提出的要求,如何完成这一教育重任?

(4)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期盼与日俱增。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这是人类的普遍心理。父母也希望自己幼小的孩子长得好,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而中国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心理尤为突出。据2006年的调查,父母从个人的动机出发对待幼儿子女教育的,仍占被调查2 831人中的15.89%。独生子女家长由于只有一个独苗苗,只许长好,不许长坏的心理也更为突出。在调查中,希望孩子将来“才能出众”的幼儿家长占25.56%。学前教育又怎样才能满足家长的心理期盼?

(5)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空前迫切。幼儿园是我国幼儿教育的主要渠道和主要形式,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是幼儿教育工作面临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但是在今天,这个问题有着空前的重要性。当前,在我国广大地区,幼儿入园难的问题尚未解决,更不用说入好幼儿园的问题了,做父母总是千方百计想为子女创造一个良好的学前教育环境,昔日孟母三迁,为选择好邻居不惜多次搬家;今天的父母们为了孩子能入一个好幼儿园,不惜节衣缩食,不惜跑断腿,磨破嘴,都反映了家长对学前教育质量的迫切要求,父母们深知,如果不在孩子幼儿时期对他们进行良好的、全方位的、高质量的教育和培养,孩子就会输在人生的起始阶段,就会在走上社会时被冷落,甚至被淘汰。

(6)广大农村、贫困地区期盼学前教育。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也是办教育的穷国。基础教育中的幼儿教育在农村更是一个薄弱环节。数亿农民已认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渴望学前教育进乡镇、进村屯,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支持兴办学前班、幼儿园,急切要求自己的子女尽早接受良好的早期教育。据2006年全国妇联报告,城镇女职工已达9 500万,比1995年增加了40%,在农村,有5 000万女农民跨进了乡镇企业,占乡镇企业职工总数的40%。与母亲的大量参加工作相联系,产生了对幼儿教育机构的迫切需求。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向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农村幼儿教育这个薄弱环节如何解决?

2.幼儿早期教育具有特殊的社会价值

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对于儿童早期教育的投入,可以节省他们成年以后用于补偿教育、医疗保健、康复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费用,减轻国家的经济负担。据世界银行统计,发展中国家因儿童期营养不良造成的疾病、劳动力部分或全部丧失带来的经济损失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左右。美国一项研究显示:接受早期教育的孩子,受教育的年限明显提高,少女妈妈的人数及犯罪率也明显降低,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力、就业质量、工资报酬、资产占有率,也有利于社会消除贫困、降低失业率、犯罪率,从经济学投入的效益率看,回报也是最高的,即投入1美元,产出为7.2美元。

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供的资料表明:儿童在6岁之前,尤其是3岁以前生长发育至关重要。这一阶段的发育为今后的健康、生长和发育打下了基础。在这一阶段,儿童学习的速度比其他任何时期都要快。如果婴儿受到充分的爱抚、关怀、鼓励和刺激,并保证合理的营养和接受良好的健康护理,那么他们发育和学习的速度会更快。

3.世界各国幼儿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

2003年在埃及召开的世界早期教育大会上又重申了实施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和研究成果。早期教育的宣言中指出:

我们必须重新思考我们的未来。目前关于早期发展重要性的证据是前所未有的。这不仅仅是教育者的观点,还是其他许多学科共同研究的结果。

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新研究,尤其是脑科学的研究。这些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有:

——婴儿在6个月时,大脑重量已达到成人脑重的一半。到5岁时,脑重已达到成人脑重的90%。在这一快速发展阶段,大脑更易遭受损伤,其后果更为严重。

——大脑单侧化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受社会、文化和情绪等因素的影响。

——人们与其学习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可能影响其大脑的刺激反应水平。

——对人类而言,语言发展是按一定的时间表进行的自然过程(Bransford,1999)。在出生后4至5年间,大脑中与语言有关的神经回路逐渐形成。据Patricia Churland教授认为,语言对“认知理解”是必不可少的。而人类大脑的这一最重要功能的发展程度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父母的语言、社会文化水平、受教育水平、儿童的营养和情绪状况等。

——适宜的环境刺激对大脑组织与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美国儿童教育专家普罗·韩曼进行一项试验,对一批4岁的孩子进行“关键期”培养训练。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

2岁半左右的幼儿计数能力开始萌芽;3岁左右的幼儿开始学习自我约束,建立规则意识;3岁半左右的幼儿动手能力开始发展并逐渐成熟;3~4岁左右的幼儿观察能力开始形成;4岁半左右的幼儿开始对学习知识产生直接兴趣;5岁左右的幼儿掌握数学概念,综合数学能力开始形成;5岁半左右的幼儿掌握语法、理解抽象词汇及综合语言能力开始形成;6岁左右的幼儿社会组织能力开始形成,观察能力开始成熟;7岁左右的儿童多项思维开始形成;8岁左右的儿童自我控制与坚持性开始形成,并且阅读能力和综合知识学习能力开始形成;9岁左右的儿童初级哲学思维产生。

4.幼儿教育发展基本走向

纵观世界各国幼儿教育发展和研究的最新成果,进入新世纪幼儿教育呈现的发展走向主要表现是:

(1)早教化走向。儿童8岁之前,尤其是3岁之前,对其精心照顾和关怀至关重要,这将影响其一生;孩子从一出生,就开始了他们快速的学习过程,在保证合理营养和卫生保健的基础上,如何能给予关爱和鼓励,他们将成长得更快、更好;提供环境和材料,鼓励儿童游戏和探索新鲜事物,并与孩子一起游戏,这样有助于培养和开发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情感、体力和智力;儿童善于模仿最亲近的人的行为,父母和家人的行为、语言和生活方式将对孩子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早教专家查尔斯指出,我们必须重新考虑我们的未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是前所未有的。

(2)社会化走向。儿童社会化发展内容可概括为:一是交往系统方面的发展,包括亲子交往、同伴交往、师生交往等;二是社会规则系统方面发展,包括年龄角色、社会角色、交往规则、社会规范、道德准则等;三是自我意识系统方面的发展,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尊、自信及自我能力等。儿童社会化发展从小处着眼,点点滴滴实施教育,促使儿童社会化良好发展,为日后发展奠基。

(3)多元化走向。主要是指办园体制多元化。伴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幼儿园办园体制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原来由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办幼儿园的体制已被打破,形成了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以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多元发展格局。幼儿教育将根据城乡的不同特点,逐步建立以社区为基础,以示范性幼儿园为中心,灵活多样的幼儿教育形式相结合的幼儿教育服务网络。社区兴办幼儿教育将是我国教育的一大景观。

(4)法制化走向。学前教育法制化势在必行。当今一些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学前教育立法。美国、澳大利亚已于70年代为学前教育立法。英国、德国、法国、韩国等也在近10年间相继颁布学前教育法律。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国际幼儿教育的发展前景,面对教育这一为人生发展奠基的事实,面对世界各国将竞争的焦点锁定在人才上的现实,幼儿教育立法势在必行。

(5)专业化走向。幼儿教育是一个专业,幼儿教师专业化势在必行,提高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是当务之急。目前,我国有1.3亿幼儿,10万多所幼儿园,近200万幼儿教师和8 000多万在园幼儿。幼儿教育的空间发展,呼唤幼儿教师职业专业化。确立幼儿教师职业专业化,推进幼儿教师专业化进程一直是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努力的目标,也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战略的共同举措。推进幼儿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教师教育的潮流和热点

二、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我国幼儿教育发展历程

我国幼儿教育已经走过百年的发展历程。纵观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历史,不难看出它是以外引入为起点,不断调整适应国情,并不断向外学习和不断改革的过程。其改革的运行模式是:模仿性学习——适应性学习——自主发展性学习。我国学前教育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模仿性学习阶段。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现代教育迅速发展的时期。各种教育思潮风起云涌,“民主与科学”、“教育救国”成为时代呼声。中国幼教界亦乘风破浪,掀起了幼稚教育中国化的改革运动。改革主要针对民国前期各种外国教育思潮倾门而入,中国幼教界一味模仿抄袭,从而迷失自我的现象。运动以若干教育实验为先驱,从教育目标、课程体系、师资培训三方面着手,建立了较为完整中国式学前教育体系,继而带动了整个幼教界的本土化复归和进一步发展,使社会化学前教育——这个西方的近代文明之果在中国大地上落地生根,开出本土之花。主要代表人物有陶行知、陈鹤琴、张宗麟等。

第二阶段:适应性学习阶段。建国以后,由于缺少可值得借鉴的经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要向“苏联学习”,实施全面“苏化”。当时,我国的教育也不例外。教育的体制、课程、教学方法等大都是从苏联搬过来的。学前教育也受到极大的影响。1951年政务院和教育部颁行的《关于教育改革的决定》和《幼儿园暂行规程》、《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的主要内容都是从苏联“拿过来”的,这些政策的贯彻实施,促进了学前教育体制、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建构了我国学前教育的新体系。

第三阶段:自主发展性学习阶段。80年代末以来,以《幼儿园工作条例》为旗帜的幼儿园教育改革,在中国幼儿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次改革对转变广大幼教工作者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对推进我国幼儿教育的科学化、民主化进程,促进我国学前教育的理论建设具有不可抹杀的积极作用。

2.我国幼儿教育改革发展目标和任务

进入新世纪,以2004年4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重要指示和国务院六部委下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教育改革发展指导意见》为标志的我国幼儿教育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其主要标志是:幼儿教育的目标取向和价值取向开始从关注表层向关注深层的长远变革;幼儿教育体制由单一转向多元;幼儿教育由适应转向自主;幼儿教育服务由单位供给转向社会供给;幼儿园管理从封闭转向开放。

我国幼儿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是:必须改革原来的旧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幼儿教育新体制;必须建立以政府提供的幼儿教育服务为核心,构建能满足社会多元主体需要的幼儿教育体系;必须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多元投资体制,探索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幼儿教育新模式;必须建立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以社会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新格局;必须建立以社会为基础,以示范性幼儿园为中心,灵活多样的幼儿教育服务网络;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政府致力于教育的均衡和公平,为所有的孩子提供优质教育运行机制;必须借鉴世界各国早期教育经验,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走幼儿教育服务社会、家庭为基础的路子。

3.我国学前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新时代教育培养的人,不仅应该具备21世纪社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必须具备创新精神、主动学习与发展的能力,具备良好的交往能力和合作、自主、自信等社会性人格素质。因此,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兴起了素质教育改革热潮,各级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大力开展素质教育,以培养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但由于社会条件、经济发展和教育科研状况、人们观念与认识的局限等原因,我国学前教育也面临着不少问题与挑战,制约学前教育事业积极、健康的发展。

(1)幼儿教育的数量不能满足庞大的适龄儿童的教育需求

中国的幼儿教育服务着世界上最庞大的学龄前人口,中国拥有超过1亿的0~6岁学龄前人口,占世界同龄人口的五分之一。按照联合国教科委组织2007年《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公布的数字,2004年全球幼儿教育入园率为37%。其中四分之三的国家达到了75%以上,而中国仅为40.75%,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虽然2003年教育部《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到2007年全国3~6岁儿童受教育率达到55%,5~6岁达到80%,大中城市普及3~6岁幼儿教育;但是,基于中国庞大的学龄前人口基数,即使能够实现这一计划,徘徊在幼儿园大门之外不能接受幼儿教育的适龄儿童人数仍然十分巨大。先圣孔子“有教无类”的理想还远远未能实现。

(2)幼儿教育的质量不能满足受教育者日益提高的教育需求

首先,教师队伍严重不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7年《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认为,每个教师所教的学生人数是衡量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据2005年的统计,中国幼儿园的师生比平均为1∶30.2,农村幼儿园甚至达到了1∶36.1,远远超出了国家规定的标准。

其次,作为教育者的教师质量不高。据《2004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统计,全国具有大专学历以上的幼儿园园长和老师仅占不到50%,边远农村地区更是不到30%,甚至还有4.86%的幼儿园园长和老师不具备高中学历,这一部分教师数在全国范围内达到了36 909人。另一方面,管理混乱、规章不健全,导致幼儿教育质量难以监管。

此外,还有资金缺口较大、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所造成的质量问题。再加上有限的资源配置不均衡,在现阶段幼儿教育质量总体水平不高的情况下,造成城乡之间以及城市的优质园和薄弱园之间巨大的质量差异。因为独生子女政策的实行以及中国社会新兴的中产阶级对幼儿教育产生了更高的教育需求,因此,日益扩大的社会贫富差距也反映在幼儿教育领域。一些大城市的顶尖幼儿园(包括公立幼儿园)具有堪称世界一流的师资、设施、管理和课程方案,设施过度豪华,而相当数量的幼儿园,尤其是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幼教机构,其教育设施、师资力量则远不能达到国家标准。

(3)作为幼儿教育核心的课程改革任务艰巨

作为改革开放、学习西方先进教育思想的标志性成果,教育部2001年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这份政府文件表明,中国的幼儿教育已经初步具备了与当代西方教育思潮同步的课程理念。但是,从理论到实践、从理念到行动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全球各国概莫能外。即使在美国这样的教育发达国家,当幼儿教育经费不足时,通常也会靠变全天教学为半天教学,给教师发放最低工资或取消奖金,提高师生比,减少购买玩具,减少儿童活动草坪和艺术课程等方法完成教育任务。而在中国,长期以来全国幼儿教育经费仅占全部教育经费的12~13%,投入严重不足,教育质量难以保证,尤其是农村幼儿园条件简陋、设施匮乏。显然,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满足实施新的课程目标所要求的各项条件,从而保证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更是任重道远。

不仅如此,新的课程理念对教师、教学设施、教学环境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要素不能满足时,良好的课程目标不仅难以实现,有时候甚至会产生更加消极、严重的后果。例如,我们鼓励幼儿的主动探索,不再提倡简单的老师教、幼儿学的灌输式的方法,应当说这是一个进步。但是,它需要一定的条件,需要有合理的师生比,需要为幼儿提供足够数量的可供探索的材料。就拿语言学习来说,需要为幼儿提供足够数量、各种类型的图书,让幼儿去反复阅读、理解和消化,需要教师对幼儿的个别关注,从而帮助幼儿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语言。因此,当教学的特质条件不够丰富,师生比过高,不足以满足幼儿探索的需求,不能给予适时的帮助时,就会影响幼儿学习语言的效率,也难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因此,如何将现代西方幼儿教育的课程理念与中国幼儿教育的现实条件相结合,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弥补而不是加剧由于幼儿的社会经济地位所带来的学习成绩差距,是一个十分重要而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4)对学前教育的性质、功能、目标、内容的认识存在偏差

近年来,一方面,人们日益认识到学前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也越来越意识到学前阶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开端,是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基础与保障,这是可喜的现象。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社会上仍有许多人士(包括家长、教师等)对于学前教育的性质、功能还存在着不少不适应时代要求的观念与想法。在学前教育的目标、内容上,由于传统、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在社会上还较普遍地存在着重智轻德,重认知教育轻人格培养的问题,如忽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情感、态度、自主性、社交能力等的培养。

(5)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缺乏领导机构与计划的保障

在当前政府精简机构的背景下,特别是由于一些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因而对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在个体成长与国家整个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作用缺乏足够的重视,还有一些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在近几年的工作计划中基本不提或根本不提及学前教育,使得这些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缺乏计划保障。

(6)学前教育发展缺乏有力的法律保障和必要的政策规范

近十几年来,我国政府相继制定实施了《幼儿园管理条例》(1989年)《幼儿园工作规程》(1996年)等法规性文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但是,我国目前学前教育立法层次偏低,其最高层次仅处于我国教育法律体系中的第四层次,而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则有全国性的法律,可见,学前教育与它们还存在着相当的距离。

(7)幼儿园教师的待遇、培训等问题仍未很好解决

近二十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我国幼儿教师的地位与待遇等问题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并处于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在《教育法》(1995年)中,明确规定幼儿园教师享受与中小学教师同样的政治和经济待遇。但遗憾的是,在实际中,由于经济条件与人为的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幼儿教师的待遇仍普遍偏低,幼儿教师培训、学习的机会和条件未能得到很好的改善。

(8)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与支持

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开展上,我们认为目前还存在着不少不利因素。首先,近几年虽然国家级或省市级的幼教科研项目均有所增加,但与中小学相比,无论在项目数量还是在经费支持上都仍存在很大差距,这在客观上影响学前教育科研更普遍、深入的开展。其次,幼儿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尚显薄弱,缺乏对儿童行为、心理发展需要及问题的观察与分析能力,也缺乏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缺乏分析、总结、提升自身教育经验的能力。

三、发展中的我国幼儿教育

1.颁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

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它标志着我国幼儿教育改革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贯彻纲要,在新世纪创造更加优质的幼儿教育是摆在我国幼教工作者面前新的历史任务。教师是幼儿园教育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力量,是高品质幼儿教育最主要、最直接的创造者。自1989年《幼儿园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试行以来我国幼教改革的成功经验再次证明,真正的改革必须促进教师队伍的成长。十多年来,幼儿教师整体素质的全方位变化不仅是幼教改革最重要、最令人振奋的成果,也是《规程》能持续和深入地贯彻的强大动力。从《纲要》总则部分的基本指导思想,到后面的幼教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各部分,几乎所有条文都与教师关系密切。可以说,《纲要》各部分对幼儿园素质教育的要求就是对教师教育素质的要求。因此,落实《纲要》,需要幼儿教师在观念层面和实践层面上进一步提高。

确立与新基础教育理念一致的幼教观念。《纲要》总则中明确指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21世纪的基础教育应把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健康的个性的发展、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变化所必需的自我教育、终身学习的意义和能力的初步形成作为最重要的任务,这与传统教育中把基础主要定位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的训练有很大的区别”。因此,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幼儿教育,势必要根据新的基础教育理念来调整和端正自身的价值取向,理性地建构自己的教育观念。即:①确立以孩子为本的生命教育观。孩子是幼儿教育的主体,以孩子为中心,要尊重、保护、激励孩子积极主动地发现和参与,引导孩子本能地进行学习和体验。②确立以幼儿园为班级水平的课程观。探索幼儿园的班级课程水平,要反映幼儿园的周围环境和社区特点,使课程适应当地条件,避免幼儿园课程产生死板、重复、单调的倾向。③确立以孩子基本活动为主导的游戏观。要把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引导孩子在游戏中,形成交往的需要和积极态度,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基本行为和规范。④确立孩子学习与发展的教育主体观。活动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的主体性活动。重视孩子的主体性,可以加深对事物与现象的理解。可以帮助孩子形成自主感、胜任感、自信心、成就感等。⑤确立孩子自我意识的社会发展观。社会性养生是孩子发展的重要方面。要积极引导孩子与老师交往,与小伙伴游戏、独自游戏、集体游戏等实践活动,让孩子接受教育、相互影响、积累个人成功与失败经验,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创造与生命特性一致的教育。幼儿期是对人的一生有着重要影响的时期,也是易被成人忽视、幼儿自己却全然不知其价值、全然不能把握其进程的时期;幼儿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和可塑性的生命阶段,又是一个非常脆弱、非常容易被错误定向的时期;幼儿期是一个稚嫩的、需要成人精心照顾和保护的时期;然而又是其自理、自立、迈向独立的需要日益增长的时期。这些生命阶段的特性使幼儿教师的作用和责任不仅不比其他任何阶段逊色,反而显得更为重大。它更需要教师对生命热爱、珍惜和敬畏,对生命规律和生命潜力认识、理解和尊重,对生命早期智慧敏感、惊喜和支持;它更需要教师深刻地懂得生命的整体性,懂得愉快的童年生活对于生命发展的独特重要价值,懂得这阶段的教育对每个幼儿个体生命的重要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幼儿教师应当让幼儿“在快乐的童年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总则第四条),以完成保护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地成长和发展这一基本的使命。

承担与幼儿学习规律一致的角色。幼儿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是教师不可能替代但却能施加强有力影响的过程。《纲要》第三部分第九条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一教师作用和角色的定位符合当今世界幼教发展的潮流,也得到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强力支撑。80年代以来的许多研究都清楚地表明,教师的支持是教育最核心的成分,是儿童发展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哈佛大学费舍教授等关于人类发展的数学模式研究也告诉我们,“高支持”还是“低支持”会导致儿童明显不同的发展曲线。总之,教师已经远远不限于知识传承者的角色,如何在教育中灵活地扮演最适宜的角色去与幼儿积极地互动,是幼儿教师工作中最本质、最富挑战性的环节。

树立与专业化要求一致的教师形象。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纲要》的贯彻更是将这一问题推到前沿。美国幼教专家凯茨认为,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应表现在教育工作中,能运用高级缜密的知识作为判断和行事的标准。具有这种素质的幼儿教师能抓住孩子丢来的球,并且把它丢回去,让孩子想继续跟他玩游戏,并在玩的过程中不断创造出新的游戏来。引领他们真正的幼儿学习、发展的专家。专业和非专业教师在教育中表现迥异,如面临幼儿出现某种纠纷时,专业型教师首先的反应是:“我能利用这个机会让儿童学习什么?”从而运用专业的知识临床诊断、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思考各种可能的行动方式,并评估行动及决定可能造成的后果,以有利于幼儿长远发展的方法引导他们在冲突中学习,而非专业教师的反应往往是“发生了什么事情?”并只是尽快地结束纠纷。专业化幼儿教师不仅需要教育学的、心理学的以及有关幼儿发展的各类专门知识,需要自然科学的、工具性学科方面的基本知识和素养,还特别需要丰富的教育艺术、教育智慧以及熟练的互动策略和技能技巧。幼儿教师一般应具备五种能力:即①习得知识能力;②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行为能力、教学评价能力;③组织协调能力;④团队工作能力和交际能力;⑤个人专业开发能力等。

美国“全美教师专业委员会”界定了幼儿教师专业化的努力方向。①教师受社会的委托负责教育幼儿,照料他们学习;认识学习个性差异并做出相应的措施;理解教学改革与学习方法,公平对待孩子;教师的使命不停留于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②教师了解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理解学科知识的创造、组织同其他领域知识的整合;能够运用专业知识把教育内容传递给学生;③教师负有管理幼儿学习建议的责任;探讨适于目标的多样化;注意集体情境的个别化学习;定期评价孩子的进步。④教师反思自身的实践并从经验中学到知识;验证自身的判断,不断做出困难的选择;征求他人的建议以改进实践;参与教学研究,丰富学知。⑤教师是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同其他专家的合作提高教育效果;同家长合作推进教育工作;能运用社会的资源与人才。

2.推进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过去,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教师往往依靠现成的教学参考材料或活动设计来组织教学活动,教学不是建立在对幼儿学习兴趣与需求的了解、顺应和尊重的基础上,教学的出发点主要是教材、大纲。而现代教学观则把幼儿看作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教学活动追求的主要目标是支持、帮助幼儿学会学习,教学的出发点不再是教材,而是,幼儿的兴趣与需求,幼儿的原有经验与水平。教育要促进幼儿的发展,就要最大限度地实现幼儿的兴趣、需求、原有水平与社会期望的幼儿教育目标和内容的结合,两者结合得越多,幼儿的发展就越符合教育目标。也就是说教育目标要需求化。

让幼儿通过主动探索来学习。儿童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者,教师的作用不再是讲或者直接告诉幼儿答案,不再是拿出范例或操作实验向幼儿分步讲解或示范,而是支持、启发和引导。教师对幼儿的教育教学方式要从以传授式为主转向以引导发展式为主。幼儿活动了、操作了还不是真正的主动学习。真正的主动学习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①幼儿与环境材料(或人)的相互作用;②幼儿原有认识与新发展(新体验)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说,教育不仅要解放幼儿的手脚,而且要解放幼儿的头脑,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

3.创新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

为适应幼儿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使幼儿园不但是儿童学习游戏的乐园,同时也成为幼儿教师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组织。幼儿园是幼儿教学研究最基本的组织。园本教研就是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教师在幼儿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真实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它既是一种制度也是一种研究方式。推行园本教研,在于让教师通过积极有效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切实提高课程实施和教学实践的质量,并在这个过程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推行园本教研的过程中,教研员的作用要得到加强。教研员的观念、工作方式等都需要转变。教研员要转变教研观念,确立为教师服务,促进教师发展的意识,要切实调整工作思路,改变以“检查”为主的工作方式。要加强理论修养,提高理念水平和研究素养。要深入幼儿园,切实了解幼儿园真实教学现状,及时发现幼儿园教学工作和教师专业化成长中的实际问题,倾听幼儿园的呼声,了解教师教学实际困难,及时提供专业咨询、信息服务与技术帮助等。与教师平等交流,相互切磋。

4.关注幼儿教育前沿领域研究

关注教研文化建设。幼儿教育教研文化是一个受多重制约的文化系统,它包括研究理念、研究策略、群体意识、个体态度等四个方面。构建幼儿教育教研文化要关注以下四个层面:首先要关注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系统。其次要关注制度文化建设。幼儿教育教研组织机构和各项规章制度构成了教研制度文化。第三要关注行为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的重点是反思和实践。第四要关注物质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是以物质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表层文化。教研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注重提升生命价值的文化。

关注幼儿教育教学价值。伴随幼儿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幼儿教育教学研究的价值取向正开始从表层向关注深层和长远变革。这种变革主要体现在6个转变上:从动手操作熟练取向向文化生态取向转变;从研究教材教法取向向面向研究全体幼儿转变;从活动取向向重视培育游戏状态取向转变;从关注教师教学行为的效果取向向过程取向转变;从狭隘教学经验取向向关注理念更新和文化再造取向转变;从教师群体被动专业化取向向从促进教师个体主动专业化、终身学习理论和素质的生成取向转变。努力实现教学价值取向的生态化、生活化和常态化。

要关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幼儿教学要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幼儿园教学活动和幼儿园教育活动日趋一致,并互相替代。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的活动,应渗透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任何“教育活动”或“教学活动”都不再是狭义的,幼儿园的所有活动,一日生活、环境材料、教师自身的行为都是课程。努力把课程改革植于教学实践之中。

关注幼儿教育目标优化。在情感领域,要考虑情感态度,注重培养幼儿的自信心、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重视孩子探求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在健康领域,要注重用幼儿感兴趣和喜欢的运动,培养幼儿锻炼身体的兴趣,健康生活的态度和习惯。在科学领域,要注重发展幼儿的探究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社会教育领域,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发展其合作与关心他人的态度。在艺术领域,要注重培养幼儿对艺术活动的兴趣,使幼儿敢于表达自己的感知和体验。

关注园本教研本土化。园本教研它致力于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突出、最普遍的问题,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共同面临的困惑。这些问题的解决的主体是幼儿园的教师,是以团队集体作战的方式研究共同的问题,强调“集体反思”,强调“共同发展”。强调园本化。园本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师教学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实现教师专业成长,促进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关注教师专业化培训。实施幼儿教师专业化是教师在幼教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学习专业技能,实施专业自主,修炼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养,成为一个称职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教师专业化成长道路是:准教师—新手—能干型教师—研究型教师—反思型教师—创新型教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