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

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

时间:2022-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韩国,全社会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和关注程度都已达到世界的较高水平。就目前从社会上被普遍认可的“英才”孩子们来看,基本上都有特别明显的特质——自主性和执著性。也就是说,孩子在父母过度地影响下会失去独立思考和自主决策的能力。要知道,这样并不是在培养全能的“英才”孩子,而是在毁掉本应为“英才”的孩子。这一过程需要父母以极大的耐心和自制力默默发掘孩子的潜能,以冷静的头脑判断孩子是否能成为“英才”。

战略2 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

对自己的孩子充满期待和关爱是所有父母共同的心情。即使工作再难再忙、生活再苦再累,父母的心始终还是相伴在孩子的身边。即使不能时时给予关注、无法处处关怀倍至,但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也不会因此而减少。在韩国,全社会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和关注程度都已达到世界的较高水平。像韩国这样重视孩子教育问题的国家,持有“孩子的未来取决于父母的教育”等诸如此类想法的家庭数量已呈迅速增长的趋势。

想必现代人都曾听说过所谓“高压型”父母(Helicopter Parents,可译为“直升机型”父母)这一名词。这种崭新的称谓形象地描述了如同直升机螺旋桨般围绕在孩子身边,不停唠叨,予以干涉的父母。其实,“高压型”父母更多是为了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和保护,但因为采用了错误的方式和手段,反而会在孩子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方面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像这样在父母过于严实的羽翼下长大的孩子,成年后也往往会继续依赖父母家人,习惯于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工作和生活,也无法维持正常的独居生活。

对于应如何教育孩子,现在的父母们大多持有这种观点:现在的社会是何等社会啊,作为父母,我们怎么也不能让孩子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啊!不管怎样,父母必须保护好孩子,让他们平平安安、顺顺利利地在这社会上生存下去,不是吗?血浓于水,父母的这种心情也不是不能理解。但问题在于,如果父母的这种内心一旦被表现出来,就会成为父母发现和挖掘孩子潜能的过程中不可逾越的一大障碍。通常,具有不凡“英才”潜能的孩子不但比同龄人早熟,而且还具有强烈的自主能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就目前从社会上被普遍认可的“英才”孩子们来看,基本上都有特别明显的特质——自主性和执著性。他们大多都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习惯于独立思考,自主地进行选择和决策。这些“英才”孩子们都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优缺点等相当清楚,甚至于对自己的将来也都有着非常明确的意愿和想法。对于这些“英才”孩子们来说,父母过多地干涉和介入反而会阻碍其自主性、执著性和创造力的自由发展,也会成为正确审视和认识自我、勾勒未来的一道屏障。也就是说,孩子在父母过度地影响下会失去独立思考和自主决策的能力。因为,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父母都会为你解出答案、做出决定,那就没有必要让自己为困难而苦恼、为决策而思考。孩子会认为,自己没有必要发挥任何能力。

孩子就如同珍贵的珠宝,要时刻给予关注、精心给予呵护。众所周知,珠宝是被人们关注和赞美的、既华丽又娇贵的观赏物。人们虽然喜爱和珍惜珠宝,却不能由此向其提出任一要求,更不能左右天然珠宝的形成。父母对待孩子也应如此。父母必须要学会克制自己,学会作为旁观者细心观察孩子的个性形成和思想成熟过程,期待孩子能按自己的意愿健康快乐地成长。如今,大多数的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因此,将子女视为掌上明珠,只要认为对孩子有益,就甘愿赴汤蹈火的父母大有人在。这些过于“称职”的父母们根本不了解自己的孩子,更不知道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这就如同给孩子穿戴华丽衣裳,却并非为孩子所愿,当然也就未能投其所好、给予满足了。只有父母们自己因为看到了孩子的华丽装扮而感到欣慰和独自满足。即使有些父母会对孩子的需要稍加关注,在做出选择之前会先习惯性地问一下孩子“想吃什么?想买什么?”但这种对话方式也只是将孩子的需要压缩成了简短的物质补偿,而无法真正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孩子的内心。久而久之,孩子也会慢慢适应父母的这种简单对话方式,逐渐失去深究的兴趣,限定自己思考的领域。

再者,一旦这种情形得以持续,那在规划孩子将来的问题上会逐渐发生改变——不再以孩子自身为中心,而完全变为以父母的要求和希望为基准。事实上,父母真正需要为孩子做的事情,就是让自己冷静地思考一下,仔细想一想孩子究竟对什么感兴趣、在哪些方面曾显露出不凡才华。之后,再在脑海中想象和规划适合于孩子的教育方式和可能的未来。若不然,父母也要不时地检讨自己,回想一下自己是否曾有过“希望我家孩子成为医生!希望孩子成为出色的高尔夫选手!”诸如此类的期待和梦想;反省一下自己是否曾按主观基准和要求对待孩子、评价孩子。

虽然,孩子是由父母孕育出来的生命,但并不所属于父母。事实上,孩子自出生那一刻起就是一个自由的生命、独立的个体。当然,父母也不是不懂这一道理,但朝夕相处、相依相靠的生活早已淹没了这种无私、客观的道理,使人们逐渐忘却相互间的独立性。但是,如果未能将孩子当作独立于父母的自由个体,试图去发现孩子的过人之处、才能所属就变得步步艰难、不太可能。因为,在父母的庇护下,孩子的成长不再需要发挥自身的潜能,一切父母都会包办和代劳。孩子就如同是父母的一个分身,只需按父母的意愿去生活即可皆大欢喜。如此一来,孩子会越来越依赖父母、越来越懦弱和无能。要知道,这样并不是在培养全能的“英才”孩子,而是在毁掉本应为“英才”的孩子。

静下心来,就能看到“真实”的孩子。此时,父母所看到的不再是另外一个自己。也不是自己身后的影子,而是孩子最为真实的内心。这里所讲到的“静心”并不是指放任、任由孩子发展,而是指让孩子自行发展,父母则以平静的心态、客观的视角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其实,在一旁不动声色地观察说来容易,做来难。这一过程需要父母以极大的耐心和自制力默默发掘孩子的潜能,以冷静的头脑判断孩子是否能成为“英才”。父母视子女为生命和未来,若看到孩子遇到困难或做出错误的决定,会不自觉地想伸手帮助或予以纠正。因此,每当有这种冲动或想法时,父母必须保持理智,反复提醒自己——孩子的人生属于他们自己,决不能以父母为基准,让孩子成为父母人生的“克隆”!

如果父母能够了解“英才”教育的真正内涵,就不会不间断地催促孩子、不停地鞭策孩子,让孩子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实际上,“英才”教育更多的是针对性教育。如果孩子在某一领域并未显现特殊的才能,父母就无需执著于此。如果父母将“英才”教育理解为一种“优等生”的资格和荣誉,以这种方式将孩子划分层次,那被强迫编入“英才”教育班的孩子很容易会产生反感,很可能会排斥学习或放弃努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Ellen Winner曾对此警告说:“将不具有‘英才’特质的孩子依照父母之意授予他‘英才’教育,其结果会让孩子因跟不上课程进度而感到自责,甚至导致抑郁。”现实生活中,在我们身边也不乏由于父母的一厢情愿而步入“英才”教育之门,但又因为“消化不良”中途被淘汰出局或者连正常的学业也弃之脑后的孩子。所有这种种悲剧都是源于父母的贪心和过度膨胀的期待。

父母要努力持有一颗平常心。在观察和引导孩子发挥潜能的过程中,父母的急躁情绪会促使其做出错误的判断。即使父母突然间发现了孩子的“英才”特质,认为孩子确实具有某种非同寻常的潜能,也决不能大惊小怪、大肆宣扬。要知道,“英才”孩子大多个性敏锐、情感细腻,如果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突然受到过重的压力和过多的期待,会本能地关起心灵之门,初显的潜能也会因此而消失。对于望子成龙的父母来说,发现孩子的才能、培养英才固然重要,但也要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和尚未成熟的内心世界。可以这样认为:即使有多么迫切的期待,父母也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孩子;孩子是否为“英才”苗子,父母都应坦然接受、面对现实;尝试着去理解孩子的想法,不要持有任何偏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