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采访的工作路线

新闻采访的工作路线

时间:2022-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这是记者的采访工作路线,也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具体运用,这条路线体现了实践第一和群众第一的观点。所有这些做法都是有悖于我们党的新闻工作路线的,也是人们所不齿的。在这方面,新闻界的前辈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斯诺的成功,《红星照耀中国》的轰动,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如果斯诺不能够亲自到中国革命的心脏地带,不深入到中国革命的实际,这一切都将不可能发生。

第四节 新闻采访的工作路线

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这是记者的采访工作路线,也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具体运用,这条路线体现了实践第一和群众第一的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最主要动力和最终动力。广大的人民群众不但是历史的创造者,还是社会生活的主角。离开了人民群众,就离开了社会生活,离开了新闻产生的沃土。

1948年10月2日,刘少奇同志在著名的《对华北记者团的讲话》中指出:“党依靠你们联系群众,指导人民,指导各地党和政府的工作,同时又要依靠你们把人民的呼声、要求、困难、经验乃至我们工作中的错误反映上来,帮助党了解情况。”要做到这些,记者必须贯彻执行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工作路线。

原新华社社长穆青同志也曾多次指出:“群众生活,实际生活,是新闻报道的源泉。我们必须把新闻报道扎根在实际生活的土壤里,这样才有生命力。如果脱离了群众,脱离了实际,那么我们的新闻报道就丧失了源泉,丧失了生命力。应该把这个问题提到这样的高度来看待,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基本建设抓起来。要在编辑记者中形成这样一种良好的风气,就是要坚持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联系群众,联系实际。”

那么我们该如何贯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这一工作路线呢?

一、到群众中去

“涉浅溪者得鱼虾,入深水者获蛟龙”。记者只有深入到群众生活的第一线,才能够获得一般人发现不了的新闻。

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采访工作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但是也使得很多记者对这种技术有过分的依赖。一些记者在很多场合过分依赖电话采访,有的记者得到了读者打来的新闻热线电话后,也同样仅仅是打几个电话询问一下知情者或者相关部门,就开始写稿子。有的则是在互联网上找一些别的城市地区新闻,将它下载,再打电话问问自己所在城市的相关部门,如果找不到例子,干脆就“想象着做填空题”。所有这些做法都是有悖于我们党的新闻工作路线的,也是人们所不齿的。在这方面,新闻界的前辈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我国人民的好朋友,著名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1905~1972),1928年来到我国上海,但是他并不满足于在上海采访。为了能够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情况,他来华不久就到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山东作了一次采访。回来后,又用了半年多的时间,从上海出发沿着铁路线作了一次大型的旅行采访,北到哈尔滨,西到呼和浩特包头。在随后的1930年7月到1931年9月,他又从上海出发,南到基隆、高雄,再到福州、广州、昆明,然后去仰光、新德里作了一次更大的旅行采访。

当然最为我们所熟知的是1936年6月,斯诺从北平出发,来到陕北的红色革命根据地,深入中国革命的实际,最后于1937年10月写出了震撼世界的《红星照耀中国》(The Star Over China)(又译《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中国》的问世,被评价为“标志着西方了解中国的新纪元”,使正直的人突然觉得“原来还有另外一个中国啊!”

斯诺的成功,《红星照耀中国》的轰动,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如果斯诺不能够亲自到中国革命的心脏地带,不深入到中国革命的实际,这一切都将不可能发生。斯诺自己也说:“我必须多旅行,多学习,多感受,想办法深入地了解情况,如果我在上海生根,就没办法感受到这一切了。……要对红色中国有所了解,唯一的办法就是到那里去一趟。”

二、既要“身入”,更要“心入”

记者到了基层,到了人民群众当中,是不是就算深入了呢?这还很难说。因为,如果记者下到基层仅仅是走走形式,或者把下基层看作是一次难得的“免费旅游”的话,那就根本谈不上“深入”,要说“入”,也仅仅是“身入”。要做到深入,记者不仅要“身入”,更重要的是“心入”。所谓“心入”,其一是指记者深入到基层后,要善于动脑,深入采访;其二是指记者要与当地的群众成为知心朋友,要能进行“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

记者到了基层后要善于动脑,深入采访,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能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由于种种原因,记者来到了基层粗略一看,所发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情况。尤其是对于“批评报道”,当地的群众和领导可能会对事实做各种隐瞒,或者用各种方式阻止记者的采访。遇上这种情况,记者应该本着高度的责任感,开动脑筋,通过适当的方式,深入采访,把事实的真相搞清楚。另外,对于那些做“正面报道”的记者,也应该有所警惕,因为有些人在介绍情况时,出于某种意图,故意夸大一些当事人的“丰功伟绩”,添加一些本来根本没有的事情;还有的是由于采访对象不太愿意将自己的事情传开去,而有意回避一些问题,“隐瞒”一些事实。

因此,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既要与采访对象本人谈,还要向他所在的单位调查了解情况,听听当地领导、周围群众的意见和反映,请他们提供材料和情况。如果有多种说法,多种意见,记者不但要仔细地听取这些说法和意见,还要将事实调查个水落石出,搞清楚哪些说法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

记者到了基层后,要有真情实意,和群众打成一片,以诚相见,广交朋友,要关心群众的生活和工作,要了解群众的喜怒哀乐,要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只有这样,记者才能很好地理解和表达群众的愿望、要求和意见,才能很好地起到“下情上达”的作用。

三、建立采访基地,持之以恒

采访基地也叫工作联系点、采访基点,是指记者在基层选定的相对固定的一个或者几个地方、单位,记者同这些地方、单位经常保持联系,并用一定的时间同那里的领导干部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是能够交上一批可以推心置腹的朋友的。

记者可以通过对这些采访基地的了解和剖析,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目的,能及时发现和掌握社会上的各种思想动向和新的苗头、新的问题。记者可以经常到自己的基地去听听那里的领导和群众的真心话,使自己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畅通的信息渠道。有不少采访基地就是我们记者采访报道对象所在的区域,在这些区域里,熟人多、朋友多,记者自然能够顺利地完成采访任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