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绘画基本功训练的思考

关于绘画基本功训练的思考

时间:2022-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绘画基本功”这一概念,已有众多诠释。综上,对于绘画的理解和基本功训练的思路,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迁。东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对学生绘画基本功训练的思路千差万别,均是以所处当地美术学院招生的专业要求作为风向标,对应进行专业训练的;大致分别是: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和四川美术学院等。

关于绘画基本功训练的思考

李文斌

一、绘画基本功训练的教学体系

对“绘画基本功”这一概念,已有众多诠释。在以往的绘画论著中,按其发展的时间、发生的地域,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种比较完整的教学体系:

1.契斯恰柯夫教学体系。产生于19世纪后半叶,成熟于20世纪前半叶的前苏联。这种教学体系将绘画基本功归纳为:①立体感,即体积问题;②对物体结构的分析;③画面的整体性,即整体和局部的关系;④特征表现,即影响观众的表现力。在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数十年中,这种教学思想居主导地位,并已基本形成较为完备、具有量化标准的教学规范。

2.伯纳德·奇特的“素描艺术”。与前者完全不同,这种教学思想对绘画及其基础的定论是:使具象物体在表现形式层面上得以再现,并不关注绘画如何反映客体,而是客体以何种样式在绘画中得以呈现。“契斯恰柯夫教学体系”是依靠透视、解剖、色彩等知识,尽量“真实”再现眼睛所看到的客观世界。而伯纳德·奇特的观念完全是建立在线条、色度、质地、形式和空间等组合之中,通过对画面的经营和设计来表达客观世界。此种教学思想近年来对我国美术教育,尤其是南方及沿海城市美术院校的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徐悲鸿绘画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集中国画和欧洲绘画于一身,熔中国线描与西方素描于一炉,对新中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中西绘画交融,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之后,罗马尼亚美术教育家博巴在与我国的文化交流中发生的“结构素描”,也影响了一大批画家和美术教育工作者,形成一种颇具中国写意画神韵,又有欧洲绘画坚实造型的绘画理念,产生过将东方神秘文化和西方理性精神结合的优秀作品。

此外,英国美术教育家菲德普·罗森对绘画的“象符”理论,以及对绘画结合构成方式的论述;美国雕塑家罗伯特·贝弗利·黑尔将历代绘画大师的作品与其美学思想和历史发展的分析,也正在对我国中、高等美术院校的教学思想产生着广泛的影响。

综上,对于绘画的理解和基本功训练的思路,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迁。而我国各个层面的美术教学方法,也在逐步的探索中形成了所谓美术文化的“相互同化”、“彼此异化”,以及“纵向借鉴”和“横向移植”的多元化局面。

二、适宜我校学生的教学思路和专业训练方法

当下,我们面临的形势是:一、学生对西方美术文化的陌生(我国高校招生的考试科目是素描写生、色彩写生、动态或静态速写,均以西方绘画的造型要求为考核标准);二、所处地域文化的相对落后且较封闭(学生能看到的优秀作品非常有限,以致对绘画的理解相当浅薄,甚至产生很多歧义);三、任课教师均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高校毕业生,而且在毕业之后都没有对所学专业进行离职进修的记录(二三十年来,中国美术教育从理论到实践都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而我们还在沿用以往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对当今美术专业教育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理解,无从对执教的内容和思想及时进行更新)。

立足现状,我们如何在两年半的时间内,将低起点学生的绘画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升到高校的招生要求,是当前非常棘手而又不得不解决的问题。我国有八大或十大美术院校,而它们在招生时对于考生的专业要求并不完全一致。东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对学生绘画基本功训练的思路千差万别,均是以所处当地美术学院招生的专业要求作为风向标,对应进行专业训练的;大致分别是: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和四川美术学院等。综合我们所处的地域、生源和教师等因素,能指导优秀学生报考一个或两个美术学院,并达到专业合格已经很不容易,更何况每个院校对各个专业、画种也有不同要求。所以,指导教师感到无所适从也属理所当然。

因此,找到一种适宜我校学生的教学思路和专业训练方法,并以此在当前的条件下提高教学效率迫在眉睫。

1.分析细化基本功训练的内容,选取适应我校学生的教材。

绘画基本功大致可以分为:

(1)造型能力:黑白造型能力(素描写生、画面黑白关系协调和构图能力)、色彩造型能力(色彩写生、画面色彩构成和色彩控制能力)、线条造型能力(速写写生、画面线条构成关系和线条应用能力)。

(2)认识能力:即认识理解造型的结构方式及其变化规律,认识理解色彩变化在光学原理中的成因及其变化规律,认识理解解剖学、透视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规律,认识理解线条的形成原理、分类及其应用规律等。

(3)表现能力:即运用点、线、面、形、体、色等绘画元素,表现客观物象并传达自我审美情致或审美理想

对以上三种能力的培养,是所有美术科目教学中共同的训练目标,而选取具有针对性的教材或编写具有实效性的校本教材至关重要。

至此,在每一门类美术学科的课程开设中,应将此门类的相关知识、以往画家的理解和表现方法、指导教师的理解和表现方法贯穿其中;使其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结构体系,使学生对其有宏观的认识和理解,并要求教师能对学生提出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和具有前瞻性的理论指导。如:

速写教学流程(24课时为一个训练周期)

img244

注:

①以感觉为先导,强化学生的自我感受能力,理论介入时避免生涩说教,坚持以感性注入的方式,提倡学生用情绪作画。

②选择恰当的理论介入的时机,理论知识仅仅是学生学习所使用的工具,其目的是使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感受能力;反之,理论就会变成制约主体发挥艺术感受力的枷锁。

③如果让理论的介入先于学生的感受,那就违背了艺术教育最基本的规律,会让师生双方同时陷入教学两难的尴尬境地。

2.分析学生个体特点,因人制宜,点对点交流教学。

由于人类的个体差异,要求从事绘画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原始素质,并非每个学生都会具备,这是一个大家都在极力回避而又客观存在的事实。

(1)具备良好绘画潜质的学生只有很少一部分,对于这类学生,只要按照常规的教学进程学习,就可以达到普通美术高校招生的专业要求;如果能够及时发现其绘画潜质的生长点,并专门对他实施有利于其个性培养、专业发展的指导方法,那就很可能将他(她)送入一类本科院校甚至美术学院,使其成为职业画家或者设计师。

(2)大多数人都会继承先祖的造物本能而具有一定的绘画潜质,这样的学生一般也会超过半数。要将这部分学生培养成专职美术工作者或职业画家的可能性很小,但要将其培养成传承优秀美术文化的传播者是可以办到的。首先要不失时机地发现他们身上发展的倾向,绘画(中国画、油画、二维绘画、三维绘画)、设计(平面设计、立体设计、综合设计)、雕塑(圆雕、浮雕等)通过发现——基础训练——针对性训练,这部分学生就有可能考取综合大学美术系或美术类师范专业院校。

(3)由于生源总量的制约(2009年原州区美术专业考生总数是近十年来最多的一次,为108人),学生中会有10%~20%的人在绘画方面的潜质低于常人,分别表现为:空间感觉弱、体积感觉弱、对绘画工具的控制能力弱、色彩感觉弱等,对于此类学生的教学是最费周折,也是收效最小的。

一般通过一年的强化训练,会在其中超过半数学生的画面上凸显出部分个性化语言特征(感觉较弱的学生,往往会在某一方面显露出独特的感受),这时就需要因势利导,适时对应训练,努力将这些个性化特征强化训练为独特的绘画语言。这样一来,他们就有可能达到一部分注重考生个性化语言院校的招生要求。

鉴于美术专业教育的直观性、示范性、多元性及注重个性和感性的学科特点,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指导教师须坚定不移地贯彻“以天性而不以人为师”的教学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导学生彰显个性化表现语言、培养个体对主流美术文化的理解和表现能力。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个性的舒展,又给他们在本专业能独立并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以上,只是一种专业教学思路的发端,如果能以此阐发更多的富有建设性的构想,并引起更为广泛的讨论,那才是真正的开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