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色彩认识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色彩认识能力

时间:2022-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同色相的色彩,有着其不同表情的象征和不同意味的感情。有意识调动学生的视觉知觉,训练学生的色彩感觉,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第一步,也是色彩教学的起点。这种绿肥红瘦的效果正是色彩的对比之美。《日出》中的江水,天空及飞鸟,映在一片红色温暖的氛围中。鼓励学生充分地发挥自我主观意识。这不仅锻炼了学生发现美、认识美的能力,重要的是在学生的思维的深度、广度上得以发掘,培养了他们的审美创造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色彩认识能力

祁小平

生活于充满色彩世界中的人们,仅凭肉眼就可以分辨出一万七千多种颜色。不同色相的色彩,有着其不同表情的象征和不同意味的感情。如白色,使人感到高雅、神圣、朴素、善良……而黑色,却象征黑暗、阴森、寂寞、恐怖、严肃。也许,这就是色彩的感觉与人们的内心观念、情绪、想象……我在色彩教学过程中对此做了一些初步尝试。

一、通过观察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

有意识调动学生的视觉知觉,训练学生的色彩感觉,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第一步,也是色彩教学的起点。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身边的色彩,唤起他们对色彩的兴趣,自觉地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如色彩艳丽的花圃、焰火、风筝、服饰、脸谱等,做观察生活的有心人。其次,在中外美术欣赏中,我充分利用美术作品,调动学生的审美情感,以美导入,以情感人,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色彩的艺术特色,并交给学生一定的评价方法,让他们经过反复认识,或分组讨论,或谈体会、感悟和积极参与,逐步体味和感受色彩在作品中的魅力,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思想情操等也从中得以提升。如在欣赏凡高《阿尔吊桥》时,学生们就有独特的发现:深秋时节天空湛蓝,落日的余晖将吊桥和堤岸染上了一层鲜艳的桔红色。画家以蓝色和桔红色的鲜明对比和强劲有力的色彩线条去描绘景物。整幅画的色彩、构图及技法上的艺术处理,正符合了画家对世界的独特情感体验和狂热的情怀——对阳光的追求,对自然生命的热爱,对生活与友谊的渴望。

有时候,我也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外去观察,有意识地去观山、临水、赏花,感知自然景观的色彩变化和不同色彩的审美感受,并要求每人写一篇有关色彩的心得体会,在班上演讲或交流。

二、通过理解来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力

色彩对比是色彩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因为补色的调和与运用很大程度上是人的主体意识,正如法国色彩大师伊顿所说:“眼睛之所以要安置出补色,是因为它总是寻求恢复自己的平衡,色彩和谐的基本原则中包含了互补色规律。”因此,在进行色相、纯度、明度和冷暖等色彩对比的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提出利用补色原理调和色彩的作业要求,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色彩的搭配对人的视觉平衡所产生的视觉效果

初学色彩的学生,置身于形色各异的多彩世界,免不了会感到眼花缭乱,无从下手。但只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掌握色彩的一些基本原理,那么入门并不难。例如,在理解色彩明度时,可选一部分身着色相相同服装的学生站到前面,让大家寻找最亮的色彩和最深的色彩,这样一来,全班同学很快就理解了色彩的明与暗,从而培养了学生对色彩明暗的判断能力。又如,在理解色调对比的形式美中,可先选用红、紫、绿三种不同颜色的衬布作为背景,我再请一位身着红色衣裙的学生,让她在红色和紫色的背景前分别停留一小会儿,让学生注意观察,其结果:该学生的形象、服饰美均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其原因是对比不明显。此时,再把背景换成绿色的衬布,“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景象便跃然而出。我又给学生朗读了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名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种绿肥红瘦的效果正是色彩的对比之美。还有白居易笔下《秋忆江南》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也是对红绿相互映衬的描绘。另外,课本中的范画也是很好的直观教具。如《夏日的原野》整幅画面呈现出浓郁的绿色调。《日出》中的江水,天空及飞鸟,映在一片红色温暖的氛围中。经分析讨论理解,学生认识到:这种以红、绿为主要倾向的和谐色调,是艺术家从复杂色彩中找出主要色彩的倾向,营造出一种和谐对比的视觉效果,而获得美感的一种形式,它能拨动我们感情的心弦,得到殊胜的审美陶冶。

三、通过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1.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异于生活

在色彩写生中,学生总是避免不了“机械式”的描摹。为此,我要求他们舍弃那种固有的写生模式,强调“我们是进行艺术创造,不是在拍照片,可以大胆展开想象的翅膀,概括夸张,表现出高于生活的作品”。鼓励学生充分地发挥自我主观意识。同时还要求全班同学画同一景色,不求大同,但求各异,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去观察想象,力求变化。其结果,学生作业精彩纷呈,有的粗犷而奔放;有的浓郁、沉着;有的强烈、明豁;有的精巧而细腻……画面虽稚拙悬殊却令人欣慰,因每个学生均从中体验到了一种创作的乐趣,各人的知觉和感觉能力、气质和个性也在画面中有所展示。

2.异样色彩的感觉、其象征意义和表情作用也不同

如脸谱设计和剪贴的实践,学生也表现了出乎意料的兴趣。他们反映“脸谱是最有意思的”,于是更加自觉主动地请教设计方法。利用这一有利契机,我首先告诉学生,色彩是脸谱的灵魂,色彩与人的气质、性格有着微妙的审美关系。如黑脸包丞的正直无私,刚直不阿;红脸关羽忠义、英勇的性格;白脸曹操阴险等。使同学认识到:只有正确运用色彩,才能创作有艺术魅力和有积极审美情趣的脸谱。为了设计出有特色的脸谱色彩,再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图片上的脸谱颜色,品头论足、情趣盎然,妙思如潮,灵感时有触发。在剪贴中,学生又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布头、纸屑、毛线、吹塑纸等,信手捡来为设计课备用。这不仅锻炼了学生发现美、认识美的能力,重要的是在学生的思维的深度、广度上得以发掘,培养了他们的审美创造能力。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下的中小学美术教育,不应受到课本和教材的限制,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让美术丰富我们的生活,使他们感受到美术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这样才能感受到美术的真正意义;新课程改革下的中小学美术教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应强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互动学习,强调情感体验,注重学习的过程,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终身受益。

(此文发表于《中国教育教学研究杂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