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利用数学知识设计案例解决地球运动难点问题的尝试

利用数学知识设计案例解决地球运动难点问题的尝试

时间:2022-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案例教学法是新课程所积极倡导的一种非常有效、新颖的学习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归纳出了利用数学、物理学科知识解决地理学科难点问题的相关案例,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现举例分析如下。或者根据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判断太阳直射的纬度,从而解决相关问题。利用简单的数学案例进行上面问题的分析,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地理中的难点、重点又容易理解和接受。学生也真正体会到了学科知识综合应用的魅力和案例教学的优势。

利用数学知识设计案例解决地球运动难点问题的尝试

杨 萍

案例教学法是新课程所积极倡导的一种非常有效、新颖的学习方法。它一改传统课程只注重基本原理教学而不注重联系实际的做法,通过学生熟悉的一些实例,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学习,不仅能简化学习内容中的难点,而且能够使学生始终在积极兴奋的状态中获得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中地理必修一“行星地球”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难点,简单了,学生不知所云,复杂了,学生又不能理解,甚至有些学生直到高三毕业,还没有搞清如“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自转、公转角速度及线速度的变化规律”等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归纳出了利用数学、物理学科知识解决地理学科难点问题的相关案例,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现举例分析如下。

案例1: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虽然新课程对此知识点进行了简化,但其联系实际的运用仍比较普遍,如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房地产开发中的采光问题(楼间距的确定)等都要用到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此难点主要是学生对计算公式不能理解,不理解的东西也就不能用得得心应手,所以要解决这个难题,首先要让学生完全理解计算公式,进而熟练运用它。所以采用数学案例进行分析,利用了学生已有知识,易学易会。

img239

图1-1

如图1-1所示,太阳直射点(B点)的地理纬度为θ,设C点(与B点在同一个半球)的正午太阳高度为H1,(C点纬度为φ1)。

∵ 太阳光是一束平行光  ∴H1=∠OAC

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定义可知:△ACO是直角三角形

∴ H1=∠OAC=90°-(φ1-θ)(φ1-θ即为C点到B点的角距离)

设D点(与B点不在同一个半球)的正午太阳高度为H2,(D点纬度为φ2)。

∵ 太阳光是一束平行光  ∴H2=∠OED

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定义可知:ΔEDO是直角三角形

∴ H2=∠OED=90°-(φ2+θ)(φ2+θ即为D点到B点的角距离)

由上面两种情况分析可知,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为:

H=90°-(计算点到直射点的角距离)

或者也可以写为:H=90°-(φ±θ)

说明:φ为计算点的地理纬度,θ为直射点的地理纬度,φ与θ在同一个半球时,取“-”号,φ与θ不在同一个半球时,取“+”号。

利用简单的平面几何知识,通过上述案例分析,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思维活跃,印象深刻,真正理解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含义,计算起来得心应手,难点也就不再是难点。

案例2:直射纬度与极昼、极夜纬度之间的关系

img240

如上图所示:设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θ,太阳光线与北半球的切点为A,与南半球的切点为B,即AB为晨昏线。

∵ 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

∴ ∠AON=90°-(90°-θ)=θ

∴ ∠AOC=∠BOD=90°-θ

∴ 直射点的纬度与同半球出现极昼的纬度是互余的关系,或直射点的纬度与不同半球出现极夜的纬度是互余的关系。

并由此得出: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等于直射点的地理纬度数。

掌握了这些规律,学生就能根据太阳直射的纬度,很容易判断出不同时间极昼、极夜出现的纬度范围及不同纬度极昼、极夜持续时间的长短。或者根据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判断太阳直射的纬度,从而解决相关问题。

案例3:线速度的计算

如右图所示:设赤道半径为R,地理纬度为θ处的纬线圈的半径为r

则:地球自转在赤道上的线速度:V0=2πR/T(T为地球的自转周期)

根据圆周运动可知:纬度为θ处的地球自转线速度:

Vθ=2πr/T

∵ r=R·cosθ  ∴Vθ=2πr/T=2πR·cosθ/T=

V0·cosθ

即:任何纬度上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等于赤道上地球自转线速度与该地地理纬度余弦值的积。

img241

有上述原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得出如下结论:

当θ=90°时,cosθ=0,也就是说:南北两个极点没有线速度(或线速度为0)。

当θ=60°时,cosθ=1/2,也就是说:南北纬60°处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是赤道处线速度的一半。

当θ从0°到90°时,cos0°=1,cos90°=0,其余弦值是递减的,所以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案例4:公转速度在近日点和远日点时快慢的计算

img242

如上图所示:设近日点为A,远日点为B。

介于两点之间有C点,根据开普勒第一、第二定律:行星的公转轨道为椭圆,太阳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扇形面积相等。

因为有:MVR=恒量(M——行星质量,V——线速度,R——向径)。

设地球运行至近日点A时,线速度为V1,向径(近日距)为R1,地球运行至C点时,线速度为V3,向径为R3,运行至远日点B时,线速度为V2,向径(远日距)为R2

则有:MV1R1=MV2R2=MV3R3

当地球运行至近日点时,∵R1<R3,∴V1>V3,即近日点时公转速度加快。

当地球运行至远日点时,∵R2>R3,∴V2<V3,即远日点时公转速度变慢。

或者,利用扇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①利用角度数计算:

根据定律,S1=S2=S3

∵S=nπR2/360  又∵S1=S2=S3

img243

又∵R1<R3  ∴n1>n3,即近日点时角速度加快

 ∵R2>R3  ∴n2<n3,即远日点时角速度减慢

②利用弧度数计算:

∵S=(1/2)·LR  又∵S1=S2=S3

∴(1/2)·L1R1=(1/2)·L2R2=(1/2)·L3R3

又∵R1<R3<R2

∴L1>L3>L2,即近日点时线速度加快,远日点时线速度减慢

结论:地球绕日公转的速度,近日点附近时加快,远日点附近时减慢。

利用简单的数学案例进行上面问题的分析,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地理中的难点、重点又容易理解和接受。学生也真正体会到了学科知识综合应用的魅力和案例教学的优势。以上只是一部分有关行星地球的相关计算案例,还有地方时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的实际应用(如:塑料大棚棚面倾角的计算,太阳能热水器集热管与楼顶夹角的计算,为保证前后两幢楼都有很好的采光条件,两幢楼之间距离的计算)等。利用案例法将所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很好地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掌握起来容易,理解会更透彻。

(此文发表于《走进课堂—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与分析》(必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