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问题的解决

问题的解决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问题的条件是明确给出的,而且问题的条件与目标之间具有对应性,所给的条件是解决问题所必需的,也是充分的。再例如,设计一堂好课,写一篇游记作文等。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无结构问题的解决过程更主要是一种“设计”过程,而不是在一定的逻辑结构中进行的系统的解法搜寻。首先要确定问题是否真的存在;其次,问题解决者查明问题的实质。

一、 问题

(一) 概念

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问题有以下三个基本成分。

(1) 给定的条件,即问题的起始状态。

(2) 要达到的目标,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

(3) 存在的限制或障碍,起始状态到目标状态之间不是直接的,必须通过一定的认知活动或思维活动才能找到答案。

(二) 分类

问题可分为有结构的问题(或界定清晰的问题)和无结构的问题(界定含糊的问题)。

1.有结构的问题

有结构的问题,具有两个基本特征:

(1) 问题的明确性。问题的目标很明确,问题解决者可以很确切地知道他需要达到什么目标。问题的条件是明确给出的,而且问题的条件与目标之间具有对应性,所给的条件是解决问题所必需的,也是充分的。

(2) 解法的确定性。从条件通向目标的方法是确定的,有明确的算法规则,可以经过一定的推理转换而得出,且答案是唯一的。这种问题一般是定义明确的、封闭性的问题。课本中的练习题多为这类问题。

2.无结构的问题

无结构的问题在结构上具有不明确性,在解法规则和答案方面具有模糊性和开放性,往往与某些概念原理密切联系在一起。

这类问题的一个或多个侧面是不明确的。举一个例子,问题的目标可能是不明确的,例如,要在城市中新开通一条公交路线,是怎样的?再例如,设计一堂好课,写一篇游记作文等。

另外,这类问题的初始条件也可能是不明确的,甚至是不充分的。相应的这类问题的解法具有模糊性和开放性,常常没有可以预见的、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有多种解法和思路。从不同角度看,各种答案都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且需要把一些知识综合起来。例如,“如何治理空气污染”这类问题需要物理化学、数学及社会科学等综合知识。在实际情境中的真实问题常常是无结构的问题。这类问题通常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 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它具有目的性、认知性和序列性。

1.解决有结构的问题

基于信息加工理论,有结构的问题的解决过程大致包括两个环节:理解问题和搜寻解法。综合有关模型,基克提出了一个问题解决过程的模式。这个问题解决过程的模式包括四个阶段:建立问题表征、搜寻解法、执行解法和评价。

(1) 建立问题表征。建立问题表征也就是理解问题的意思,明确问题到底是什么。在以往解决问题经验的基础上,学习者会对各种问题的结构特征及其解法形成一定理解,在头脑中形成各种各样的问题图式。在理解分析问题时,学习者会先对照问题中的有关信息,在自己的记忆中寻找合适的问题图式。如果找到了完全匹配的图式,直接进入第三阶段—执行解法;否则,无图式激活就要先搜寻解法。

(2) 搜寻解法。基于上一环节所建立的问题表征,学习者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分析初始条件与目标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出达到目标、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线。此类解法一般采取如下策略。

① 问题类比。这是搜寻解决方法的首选策略。

② “手段—目的”分析。这是指不断明确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距,并不断通过一定的运算操作来缩减这种差距,从而找到实现目标的方法。

③ 问题分解。问题分解就是把一个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逐级分解,逐步简化。

④ 想法—检验。这是指对于任何问题可尽力想出各种解决方案,然后逐一检验。

(3) 解法的执行与评价。找到解法后,看是否能解决问题,最后评价自己得到的结果,找出错误并进行修正和调整。

2.解决无结构的问题

无结构问题的解决过程更主要是一种“设计”过程,而不是在一定的逻辑结构中进行的系统的解法搜寻。乔纳森把解决过程总结为如下环节:

(1) 理清问题及其情境限制。首先要确定问题是否真的存在;其次,问题解决者查明问题的实质。权衡种种可能的理解角度,建立有利于解决问题的问题表征。

(2) 理清明确各种可能的角度、立场和利害关系。只建立单一的问题表征是不够的,需要进一步考虑问题中的多种可能性,从多个角度、不同立场来看这一问题,在此基础上,把各个角度结合起来,看哪种理解方式最有意义、最有利于解决问题。

(3) 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法。对问题情境的不同理解会导致不同的解法和思路。

(4) 评价各种方法的有效性。无结构的问题通常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因此,这类问题的解决实际上是要在各种解法中寻找一种最为可取的解决方案。需要预测某种方案可能导致的后果,事物、现象将会由此发生怎样的变化,并说明进行预测所依据的证据和理由。

(5) 对问题表征和解法的反思监控。所有问题都需要元认知监控,包括对解决过程的计划、对理解状况的监察、对解法的评价等。确定各种解法的局限性。一般问题只是形成解决方案而已,有些问题可以实际实施,还需要下面的环节。

(6) 实施、监察解决方案。问题解决者需要认真监察问题解决的效果,看它能否达到所期望的目标。

(7) 调整解决方案。针对问题解决结果的反馈信息,解决者常常需要调整解决方案。

3.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 问题的特征。个体解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方式等的影响。

(2) 已有的知识经验。

(3) 定势与功能固着。功能固着也可以看作一种定势,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当一个人熟悉了某种物体的常用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所具有的其他潜在的功能。

另外,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二、 在教学中如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1) 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2) 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3) 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1) 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如审题技能、构思技能等。

(2) 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将教师头脑中的思维方法或思路提炼出来,明确地、有意识地外化出来,示范给学生,要求学生模仿、概括和总结,将教师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经验。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应避免低水平的、简单的提问或重复的机械练习,应考虑练习的质量,精选习题;可让学生自己去提问题、编问题。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1) 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2) 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3) 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5.教会学生解决问题

(1) 帮助学生真正理解题意,分析问题。

(2) 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重要的是对问题的分析思考,而不只是所获得的最后答案。

(3) 在问题解决之后,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解决过程,看从这个问题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对知识有什么新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