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高中化学新课标教材“思考与交流”栏目的认识

对高中化学新课标教材“思考与交流”栏目的认识

时间:2022-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下面就以第一、第二章教材中设置的“思考与交流”栏目为例,谈一谈对该栏目的认识。这类“思考与交流”栏目一般安排在专题知识学习之后。“思考与交流”栏目设置强调学生自行思考,为学生提供参与、探究、实践的机会,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有效条件。

对高中化学新课标教材“思考与交流”栏目的认识

刘晓英

人教版《化学(必修1)》教材(下称教材)在栏目设置上较以往有很大的突破。教材在“节”这一层次下,除文本内容外,还设置了诸如“思考与交流”“科学探究”“科学视野”“科学史话”“实践活动”“实验”“学与问”“资料卡片”和“提示”等大量的新栏目,并在“章”这一层次设置了“整理与归纳”等栏目。设置这些栏目,一方面充分体现了教材与学生“对话”功能,有利于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另一方面很好地体现教材内容的开放性、灵活性等特点。

“思考与交流”是新课标教材所突出的栏目之一,以《化学1(必修)》教材第一、第二章为例,两章教材共5节内容,教材中在10处设置了“思考与交流”栏目,共提出了16个供学生思考与讨论的问题(以“简答”“填表”和“列举”等形式呈现)。这些内容的设置不仅大大丰富了教材的内容和视野,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参与、探究、实践的机会,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有效的条件。下面就以第一、第二章教材中设置的“思考与交流”栏目为例,谈一谈对该栏目的认识。

一、栏目设置的意图

1.引出将要学习的新课题。这类“思考与交流”栏目一般安排在新的专题知识学习前面,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先接触一些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讨论与交流,引出或揭示将要学习的课题。

例1:思考与交流(P5)

你知道沙里淘金吗?淘金者是利用什么方法和性质将金子从沙里分离出来的?如果有铁屑和沙的混合物,你能用哪些方法将铁屑分离出来?

该栏目安排在“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专题知识学习之前。面对该栏目,同学们立即想到将要学习的任务;而且,学生通过对本栏目问题的思考、讨论与交流,不仅明确对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意义,而且通过对“铁屑分离”方法的总结归纳,为混合物分离方法的掌握奠定基础。

2.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这类“思考与交流”栏目一般安排在专题知识学习之后。栏目通过设置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新习得的知识,围绕与所学内容及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的思考与交流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同时使问题的解决更加完善,使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这类栏目又分为四种:

(1)归纳总结所学的内容

例2:思考与交流(P5)

根据你做化学实验和探究的经验,想一想在进行化学实验和探究时应该注意哪些安全问题。将注意事项写在不同的卡片上,与小组同学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在班上交流。选择使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故事作为例子,分析引发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你认为主要的教训是什么?

该栏目安排在第一章“化学实验安全”内容学习之后。很明显,安排这一内容的目的在于学生明确实验安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实验和探究的经验,归纳总结目前所学的和以前实验与探究中遇到的“实验与探究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2)深化所学的化学知识

例3:思考与交流(P17)

以硫酸为例,讨论不同浓度的溶液在性质上可能会出现什么差异。

在该栏目呈现之前,课本已经指出“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同一物质的溶液浓度不同时,有时在某些性质上也会表现出差异……”但教材并没有对“同一物质的溶液浓度不同时,有时在某些性质上也会表现出差异”作出解释与说明。因此,通过该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对学生深化该内容的认识,能够起到相应的作用。该“思考与交流”栏目所起的作用应该可以看作是对“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同一物质的溶液浓度不同时,有时在某些性质上也会表现出差异”内容的深化。又如:

(3)对所学知识的迁移应用

例4:思考与交流(P31)

请参考酸的定义,尝试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碱和盐的本质。

该栏目安排在“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专题学习之后。由于现行初中化学对“电离”知识教学已经大大降低了要求,对酸、碱和盐的概念(从电离要求进行分析)也只作常识性介绍,因此,从电离的角度概括酸、碱和盐的本质(或概念)知识对初中毕业生来说也是陌生的。在“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专题知识学习中,课本从电离的角度分析了酸的本质,而该问题恰好根据电离这一知识要求学生概括出碱和盐的性质,因此它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对电离知识的迁移应用。

(4)明确知识的价值与意义

例5:思考与交流(P24)

请从其他方面收集一些应用分类法的例子,讨论对它们进行分离的目的和意义。

知识的价值在于运用,而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明确知识学习的意义(如何应用)。该问题安排在“简单分类方法及其应用”中,要求学生“从其他方面收集一些应用分类法的例子”(课本介绍了“物质分类和化学反应的分类”等内容),讨论进行分类的目的和意义,使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分类方法的理解与掌握,切身体验科学分类方法等知识的价值。

二、栏目的教育功能

1.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现代学习论指出,学习需要感知,但感知并不是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在于问题。因为只有问题,才能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望,促使学生深入探究和思考。“思考与交流”栏目根据这一理论,在各个学习环节中,设置若干个问题,通过问题设置来创设问题情境,指出了学习的目标和方向,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进行意义学习的心向,并对新知识的学习起到定向和引导作用。

2.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学会自我反思评价

“思考与交流”栏目设置强调学生自行思考,为学生提供参与、探究、实践的机会,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有效条件。栏目强调通过让学生将自己所思、所想与同伴进行交流与讨论,不仅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激励学生不断进取,同时又促使学生对自己的所思所想作出反思和评价,如反思自己的思想是否正确全面,有哪些不足之处,不足如何改进等。而且还引导学生在交流讨论与反思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学习行为作出调整、改进和完善。

3.体现三维目标,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思考与交流”的设置总是为解决某学习问题的,而且要求学生相互讨论与交流(在16个问题中有7个明确提出“与同学交流”或“在班上交流”要求),因此这些问题不仅很好地巩固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和训练思维,同时给学生提供体验与实践、发现与表达、合作与交流等机会。所以“思考与交流”栏目总是能够有侧重和全面地体现《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关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例6:思考与交流(P29)

离子反应在混合物的分离、物质提纯和鉴定,以及消除水中污染物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请你举出几个具体的实例,并与同学交流。

上述例子很好地体现对新课程强调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的整合。具体表现为: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2)了解离子反应在混合物分离、物质提纯、化合物组成的分析和鉴定,以及消除水中污染物等方面的用途。

2)过程与方法

(1)获取信息的能力;

(2)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与同伴合作与沟通的能力;

(2)了解化学知识(离子反应)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感受化学知识的价值与魅力;

(3)了解水污染等知识,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三、实施教学的建议

新教材“思考与交流”栏目,不仅以问题形式呈现了学习内容,而且指明了学习方式,并希望学生通过指定的学习方式解决提出的问题,从而掌握知识、体验学习过程。从学习历程来看,所经历的过程绝对不是简单的从“问题思考到结论和体验”的单向线性过程,而是多向、循环、立体的过程。

“思考与交流”学习的第一阶段是思考栏目提出的问题,这阶段强调学生自主思考。如果不能顺利解决问题,则需要重复该过程,直至问题解决。然后进入第二阶段:与小组同学交流,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将自己得到的结论和形成的观点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讨论。通过达成共识,则顺利完成“获取结论和体验”的最终阶段;如果不能达成共识,将产生新的问题,进入新一轮的“思考与交流”,直至达成新的共识。不论在“交流”还是获得“结论与体验”阶段,学生都将根据自己的思考和与同伴交流的情况进行自我反思,反思自己的思想是否正确全面、有哪些不足之处、如何改进等,并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学习行为作出调整、改进和完善。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积极组织、指导学生开展思考和交流,引导学生多动脑、动口,引导学生参与到思考与交流之中,才能切切实实地发挥栏目应有的作用。相反,如果老师直接把答案呈现给学生,这无疑是浪费学生宝贵的思维素材,失去栏目设置应有的功能。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

1.铺路搭桥

基于学生本身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学生的主体性不够成熟。因此,教师要做好“铺路搭桥”工作。不仅要在知识上做好铺垫,而且在情感上也要做好铺垫。知识上的铺垫主要体现在:首先,要不断地教给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概括与归纳的方法、比较与联想的方法等,让学生掌握有效的思考与交流的原则与方法,促使学生有效地思考与交流;其次,对一些综合性强、难度或者跨度较大的问题,必须做好层层分解,使问题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得学生能够入手思考讨论;第三,帮助学生揭示所思考与讨论的问题和已学知识以及已有经验之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对讨论内容的认识、理解和掌握,提高思考、讨论与交流的质量。而情感上的铺垫,主要是创设宽松的“思考与交流”的情境。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怀有同样的好奇、同样的兴趣、同样的激情,融入学生中间参与“思考与交流”,让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将思维发动起来,动脑、动手并动口,大胆地发表见解,与人交流、探讨。

2.收放结合

首先要强调的是“放”,即在教学过程中,要给足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进行思考(根据栏目提出的问题去思考)、主动交流(在思考的基础上表达与交流)和深入反思(在交流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反思)。因为不论是思考还是交流,直至最后阶段的反思,其行为主体都是学生,谁也无法替代学生去完成。因此,只有充分放手,给予时空保证,才能充分发挥栏目的教学功能。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因为学生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全面,思考和交流的效率不高就去包办代替。其次就是要“收”。教学过程中绝对不能因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放手不管,而应有针对地“收”。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高中学生特别是高一刚进校的学生,由于其主体性不够成熟,思考往往成为胡思乱想,交流讨论也变成信口开河、人云亦云,无法实现“思考与交流”对指定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讨论,并得到自己初步的结论、形成自己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观点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以此来达到形成新的观点、新的更为全面的结论和新方法的功能。因此,采用有效的方法使学生紧扣“思考与交流”栏目的要求,紧紧围绕所提出的问题指导学生开展思考与交流。如何有效地“收”呢?就是要求老师针对学生思考与交流的情况,采用正面引导、反面强化、正反对比的方式,对所谈论的内容作必要的强调和补充,使学生的思考与交流活动能突出“思考与交流”栏目的主题内容,有的放矢,提高思考与交流的效率。

3.及时反馈

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问题的综合程度,经过学生自身努力和小组共同探讨所得到的结论可能是正确的,但不一定是最优化的;也可能涉及部分内容,不够完整、全面;甚至可能答案是错误的或者表达欠科学性和条理性。这就要求对“思考与交流”的结果及时予以反馈。教学时,教师要以“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思考与交流”活动中,及时认真观察并听取学生活动的表现和内容。对活动过程中观察到的好的现象,有独到的见解等,给予充分肯定、表扬与鼓励;而活动中不好的表现、错误的答案要及时予以纠正;对不完善的内容要及时予以补充等,从而达到肯定正确、纠正错误、完善答案等功效。上述工作可由任课教师完成,也可以由学生代表、小组代表在教师的指导与协助下进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6

[2]宋心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4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