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打造“活力课堂”

打造“活力课堂”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活力课堂”指的是以“高效、快乐、成长”为特征的课堂。关于“活力课堂”,还有许多描述,如:这些描述更多地指向课堂教学的氛围和学生学习时的心境。打造“活力课堂”的理论指导是什么?因此,构思中、探索中的“活力课堂”其完整的名称应该是“打造‘活力课堂’——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教与学”。积极心理学是对传统的病理式心理学的反叛,认为心理健康不仅指心理问题的减少,而且指积极心理因素的增多。

打造“活力课堂”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教与学

一、构思、探索中的“活力课堂”——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教与学

“活力课堂”指的是以“高效、快乐、成长”为特征的课堂。在这一课堂中,教师和学生共同享受充满人本主义气息的教与学的历程,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愿意接受、乐于参与并获得成长。“高效”是指课堂教学通过内容安排和过程设计的增值来提高学生学业效能上的提高。“快乐”指向课堂教学关系的融洽和谐,在设计教与学的过程中,将体验愉悦作为一个基调。“成长”指向促进师生共同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的发展。关于“活力课堂”,还有许多描述,如:

活力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课堂,不再是充满威严的课堂;

活力课堂是师生舒展灵性、思维碰撞的课堂,不再是被动压抑的课堂;

活力课堂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探索世界的课堂,不再是填鸭式的课堂;

活力课堂是点燃学生智慧、激活脑动力的课堂,不再是牵着学生走的课堂;

活力课堂是学生轻松自由、愉悦成长的课堂,不再是紧张得令人窒息的课堂;

活力课堂是思绪飞扬的课堂,不再是盲目记笔记、死记硬背的课堂;

活力课堂是充满快乐的课堂,不再是令学生讨厌生畏的课堂;

……

这些描述更多地指向课堂教学的氛围和学生学习时的心境。打造“活力课堂”的理论指导是什么?理论应该有许多,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领悟和验证。目前,我们从传承和继续发展学校传统优势角度出发,选择了心理学中近年来新崛起的一个流派——“积极心理学”作为理论支撑,为各学科教学中教法设计提供理论指导。因此,构思中、探索中的“活力课堂”其完整的名称应该是“打造‘活力课堂’——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教与学”。

二、积极心理学的积极作用

1积极心理学:一门旨在促进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发展完善和自我实现的科学

“积极心理学”是世纪之交新兴起的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发展至今,已形成许多学科分支,它们各自以不同主题进行有所侧重的深入探讨。研究心理或行为的发生发展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学科被称为基础心理学。研究心理学基本原理应用于人们实际生活问题或社会问题研究的学科被称为应用心理学。

img13

积极心理学诞生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1998年赛里格曼(Seligman)在美国心理学年度大会上首先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概念。2000年“积极心理学导论”和另外十五篇有关积极心理学方面的文章发表,这些文章的撰写者大多数都是当时负有盛名的心理学家,这使积极心理学正式为世人所熟悉。2002年《积极心理学手册》(斯奈德和洛佩兹主编)的出版正式宣告了“积极心理学”的诞生。

众所周知,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这种需要会激发包括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等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等人倡导的积极心理学,其目的就是研究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开发人的潜力,激发人的活力,促进人的能力与创造力,并以此来帮助一般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积极心理学研究人的积极力量的三个层面分别为:从主观层面主要研究“个体积极的情绪和体验”;从个体层面主要研究“积极的人格特征”;从集体层面主要研究“积极社会环境”。

“积极心理学”不否认以往的传统主流心理学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各种建树,但在心理学的功能、在心理学的作用对象上有新的认识,积极心理学认为传统主流心理学把研究与实践的重点放在诸如心理问题、精神疾病、人格缺陷等消极层面上。这对心理学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理解是有偏差的,作为“矫枉”,积极心理学则将心理学的研究关注点放在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方面,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积极心理学认为传统主流心理学是消极的心理学,而把自身所倡导的心理学定义为“积极心理学”。定义为是一门旨在促进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发展完善和自我实现的科学。其自产生以来,正以一种蓬勃的姿态影响着许多领域,已经渗透到社会学、教育学、经济学等领域,并对其中许多理论产生重大影响。

2积极心理学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1)传统心理学取向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弊端

①传统心理学取向使学校心理健康辅导与咨询过分关注学生心理的消极层面,忽视了应该帮助学生挖掘潜能、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的职能。当前的学校心理健康辅导与咨询虽然以学生的心理健康为目标,但出发点和工作取向都关注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产生的问题和困惑,教师常常把学生存在的问题、心理发展中的弱点和缺陷当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出现了心理问题的学生才得到关注和帮助,这使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陷入了被动和片面。这种倾向于学生缺陷和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来说可能会形成一种反向的暗示,甚至导致大多数没有问题的学生也开始注意自己的消极方面,形成关注自身的消极层面、忽略自身的积极品质培养的思维定势。

②传统心理学取向削弱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虽然学校心理健康在整班上课时的教育内容是学生发展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如学生人格发展问题、意志力培养、情绪调节、人际关系、良好行为的培养等,但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更多地列举了问题的消极面,教育定位在心理问题的预防上,教育定位的偏差削弱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多数自认为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们身上的功效。

③传统心理学取向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以开展。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以心理问题为取向,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容易将教育对象和教育者的关系对立起来,教育者将自己放在心理健康教育者的位置上,而将学生放在心理问题的焦点上,使学生认为自身或他人一定存在心理问题,容易消极地自我暗示和印证,在心理上产生排斥和自我防御,对学校心理辅导室和心理老师敬而远之,生怕过多的接触会让同学误认为自己心理不健康,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开展,陷入困难。

④传统心理学取向不利于形成积极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支持系统。以心理问题为取向,关注心理问题的解决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的实际工作中,往往不易与学校整体工作融为一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各学科教育完全不相干,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心理辅导与咨询者的工作,与其他老师和教育无关。这必然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有效的组织支持系统和友好的环境氛围,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

(2)积极心理学意义上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或者一股思潮,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积极心理学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上:

①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上,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包括培养全体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与个性品质和帮助个别学生消除心理问题两大方面。工作的重心则在培养全体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与个性品质方面。积极心理学是对传统的病理式心理学的反叛,认为心理健康不仅指心理问题的减少,而且指积极心理因素的增多。这一根本理念的转变必然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仅应该关注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困惑的消解,更应该关注并培养学生优秀的、积极的心理品质等。因此,在积极心理学导向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其目标是兼顾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与消极心理问题的消解这两方面内容。

②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上,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着重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而且意味着积极的理想追求、高效率的学习状态、建设性的人际关系、独立自主的人格和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等。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在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上,具体来说,包括培养积极意义上的自信心、自制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情绪控制能力、情绪调节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真诚、正直、率真、诚信等积极心理品质。

③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上,积极心理学从积极的层面来研究与探讨心理健康问题,强调学生的主动性,重视学生潜能的发挥,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注重激励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主动关心自己的心理发展,重视学生在教育中的积极参与,让学生具有深刻的心理体验(通过角色扮演、游戏、演讲以及心理拓展训练等),通过自助式的心理探究及各种心理体验,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增强自信,培养健康人格,促进心理健康。

④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生关系上,积极心理学认为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一样都是成长中的、发展中的个体,而不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对立关系,教师要以积极的心理看待发展中的学生,重视学生个体自我成长的经验,也要培养自己的积极心理,在课程中发展和利用自己的积极心理,帮助发展学生的积极心理。

此外,我们也要看到,积极心理学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不仅是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总体而言,积极心理学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即现代意义上的积极教育,主要是以学生外显和潜在的积极品质为出发点和归宿点,通过增加学生的积极体验,以培养学生个体层面和集体层面的积极人格为最终目标而开展实施的教育。积极教育强调教育并不只是纠正学生的错误和不足,教育更主要的应是寻找并研究学生的各种积极品质,并在实践中对这些积极品质进行拓展和培育,这是一种对教育进行重新定位并适应现代社会的新观念。

如果我们能自觉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那么我们在遇到问题时,处理的方式也许会有很大的不同。

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教与学”研究与实践的设想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践的,迄今已近20年的时间。在此期间,教科研课题一直没有间断过: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充分发挥潜能”(区级课题1996—1997)到“班主任实施心理辅导途径和方法的研究”(区级课题1999—2001),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实践和校本培训的研究”(区级课题2002—2006)到“初中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区级课题2007—2009)。这些课题一脉相承,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推向深入。

笔者现在正在主持实施的是“注重教学效能背景下的教师心理素养提高的实践研究”(市级课题2009—2012)。而构思、探索中的“打造‘活力课堂’——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教与学”是“注重教学效能背景下的教师心理素养提高的实践研究”的姐妹篇,计划在“注重教学效能背景下的教师心理素养提高的实践研究”课题结题后马上全面展开研究。

目前,尚处在前期准备以及提出设想阶段。

首先是开展“打造‘活力课堂’——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教与学”的目的:在学科教学的同时,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重视教与学双方积极心理的养成;提高对教师备课的要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能,达到增效减负的作用;对教师普遍进行一次心理学知识方面的培训,使得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加科学、更加符合教育规律。

其次是实施“打造‘活力课堂’——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教与学”的初步设想:初步描绘“活力课堂”的远景目标。具体演绎为,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活力,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活力;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教师学习、实践、反思、调整教育教学行为,打造“活力课堂”。包括:教师在“教学六环节”(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反思)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以及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学会学习。

2010年6月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