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制约辽宁省中小学校体育教育工作开展因素分析

制约辽宁省中小学校体育教育工作开展因素分析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组数据说明辽宁省中小学校的体育课堂教育很好地完成了培养学生的运动知识与运动技能这一基本教育目标,但在其他方面还需要继续完善。

第三节 制约辽宁省中小学校体育教育工作开展因素分析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只有办一流的教育,才会出一流的人才,才能建一流的国家。在整个教育事业中,中小学教育至关重要,它处在人生的文化启蒙和知识准备阶段,是教育体系的基础,是每个人终身发展的基础,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体育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整个素质教育的推进。因此,应探寻辽宁省中小学体育教育工作的现状,总结经验、找出问题、提出期望,以便为辽宁省中小学体育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服务。

一、研究方法

(一)测试对象

以辽宁省沈阳、大连、抚顺、本溪、锦州、盘锦、营口、朝阳、铁岭等9个城市的60所学校、312名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其中,小学17所,教师105名;初中24所,教师101名;高中19所,教师106名。

(二)研究方法

采用上海体育学院编制的《学校体育教育工作开展情况调查问卷》作为测量工具。该问卷共计39个题项,每个问题的答案依据程度不同,分为5级(非常符合—1分;比较符合—2分;难以确定—3分;不太符合—4分;很不符合—5分)。发放问卷320份,回收问卷320份,其中有效问卷312份,问卷有效率为97.5%。运用SSPS 17.0统计软件,对测试数据进行项目分析和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辽宁省中小学体育教育工作调查问卷的结构分析

为方便研究,本书对调查问卷进行了处理,即采用R型因子分析的方法,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得出辽宁省中小学体育教育工作调查问卷的因子结构,由6部分组成,分别命名为:体育课堂教育、学校重视程度、教师自我评价、体育教育制度、体育教育保障和班主任导向。该结构的KMO值为0.926(P<0.01),累计贡献率为60.126%,显示该结构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可以为本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量化支持。如表4-3所示。

表4-3 中小学体育教育工作调查问卷的因子分析

img71

(二)辽宁省中小学校体育教育工作开展的现状分析

从调查结果看,辽宁省中小学体育教育工作的总体现状还是比较好的,如表4-4所示。

表4-4 总体现状描述性统计

img72

首先是教师自我评价和体育课堂教育,分值分别是1.892和1.906,属于比较符合;其次是学校重视程度和体育教育保障,分值分别是2.273和2.361,介于比较符合和难以确定之间,偏于比较符合;最后是班主任导向和体育教育制度,分值分别是2.413和2.545,介于比较符合和难以确定之间,这说明国家一系列体育教育法规、条例的颁布,《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中小学体育教育工作的改革进程,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责任意识增强了,体育课堂教育正规化了,学校领导从思想上开始重视体育教育,各级领导及学校对体育教育的各种资源保障给予了关注;但也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虽然重视了、关注了,但还没有完全落实到行动上,没有形成制度和法规,没有深入到班主任层面,因此需要加大力度、继续努力,有针对性地、科学地制定下一步改革方案,确保中小学校体育教育目标得以顺利实施。

1.辽宁省中小学校体育课堂教育的现状

课堂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在新的课程理念下,中小学体育教育目标需要实现多维化,不仅仅培养学生的运动知识与运动技能,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注重终生体育意识的培养。辽宁省中小学校的课堂教学情况如表4-5所示。

表4-5 辽宁省中小学体育课堂教育一览表(N=312)%

img73

首先,“体育课帮助学生掌握了适宜的体育与健康方面的知识”“体育课帮助学生掌握了适宜的健身技能”两项,选择非常符合和比较符合的比例之和分别是86.5%和86.8%;其次,“体育课的教学组织形式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育课帮助学生养成了积极的健身习惯”两项,选择非常符合和比较符合的比例之和分别是81.1%和79.7%;最后,“体育课中的教学方法完全能够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体育课的内容安排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学习”两项,选择非常符合和比较符合的比例之和分别是77.9%和75.6%。这组数据说明辽宁省中小学校的体育课堂教育很好地完成了培养学生的运动知识与运动技能这一基本教育目标,但在其他方面还需要继续完善。

我们来看下面两项调查结果:“体育课的实际授课时数与课程表上的课时数完全一致”这一项,有51.1%的人选择了非常符合,26.7%的人选择了比较符合,这说明有77.8%的学校能够保证正常的体育课授课时间;但仍然有22.2%的学校不能保证正常的体育课授课时间。开课率是评价学校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指标。2004年教育部下达的《关于保证中小学生体育课课时的通知》规定:小学1~2年级每周体育课为4学时,3~6年级与初中为3学时,高中为2学时。针对不按照该通知规定执行的学校,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令其及时整改。

在“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总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活动内容”这一项,只有23.7%的人选择了非常符合,有45.8%的人选择了比较符合,还有30.5%的学生找不到自己喜欢的活动内容。其原因有三方面:一是我们开展的课外体育活动没有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内容;二是受场地、器材和天气的限制;三是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兴趣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还不够,需要加强。

2.辽宁省中小学校领导对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

学校领导对体育教育重视与否,是保证学校体育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决定性因素。如表4-6所示。

表4-6 学校领导重视程度一览表(N=312)%

img74

首先,“学校领导经常在会议上强调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性”“学校重视向学生讲授预防体育伤害事故的知识”“学校领导重视对体育活动开展情况的巡查”三项,选择非常符合和比较符合的比例之和分别是84.9%,77.9%和74%;说明已有74%以上的学校领导开始重视体育教育、关注体育教育,尤其是学生的安全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这是国家一系列教育制度、法规发挥的作用,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其次,“学校领导重视对学校体育物质条件的改善”“学校领导在体育教师的待遇上不存在偏见”“学校领导从不克扣体育经费的使用”三项,选择非常符合和比较符合的比例之和分别是67.7%,62.6%和60.9%;这一组数据明显不如上一组,说明有近40%的学校领导对待体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完整,在有些问题上还是说得多、做得少,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上,甚至存在偏见。

最后,“学校注重通过宣传栏向学生宣传体育与健康方面的知识”“学校注重为学生举办健康知识方面的讲座”这两项,选择非常符合和比较符合的比例之和分别是61.2%和51.8/%,这一组数据就更不能让我们满意了,说明有近一半的学校对体育工作的重视是由于上面的政策和压力,而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众所周知,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接受能力最强、可塑性最大的时期,因此,必须抓住青少年的早期教育,利用广播、墙报、电视、网络等工具,广泛地宣传体育知识、体育活动、体育赛事和健康常识,来营造有利于健康的环境,从而提高青少年的健康意识;促进青少年对体育活动产生良好的情感与兴趣,使其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终身受益。

3.辽宁省中小学校体育教师的自我评价

体育教师是推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具体执行者,没有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作保证,就不可能上好有质量的体育课,更不要说开展有趣味性、娱乐性的课外体育活动了。在本次调查中,辽宁省中小学体育教师对自己的工作给予了的肯定。如表4-7所示。

表4-7 教师自我认识一览表(N=312)%

img75

“我所在学校的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工作都很认真负责”一项,选择非常符合和比较符合的比例之和是88.1%;“我所在学校的体育教师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很积极”一项,选择非常符合和比较符合的比例之和是79.4%;“我所在学校的体育教师都很满意自己的工作”一项,选择非常符合和比较符合的比例之和是74.6%;这组数据是我们整个调查结果中百分比最高的,它充分反映出辽宁省中小学校体育教师的精神面貌和工作热情,证明有75%以上的辽宁省中小学校的体育教师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他们不仅能够认真、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还能积极主动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全面履行自己的职责。当然,数据中也反映出有近25%的体育教师对自己的工作不是很满意。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随着社会的进步、教改的实施,大部分教师在教学理念上已经更新,但在具体操作上还略显薄弱,缺乏系统的专家指导。二是体育教师时常会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评职评定设岗少,评先、评优比例低,工资待遇相对较低等,导致体育教师缺乏上课的积极性,甚至有个别体育专业的老师有调动或转行的想法。

我们建议,相应的教育主管部门理应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给予支持与鼓励,并在工资、职称、进修和其他福利等待遇上给予关注。因为在一定程度上,体育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努力程度,将直接决定课程改革的成败与否。

4.辽宁省中小学校体育管理制度

体育管理制度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其调查结果如表4-8所示。

表4-8 学校体育制度一览表(N=312)%

img76

“体质健康测试能有效促进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一项,选择非常符合和比较符合的比例之和是73.9%;说明20年的全国性体质测试工作对中小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和体育教育目标的达成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学校对体育教师指导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有具体规定”“学校对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做了硬性要求”两项,选择非常符合和比较符合的比例之和分别是68.3%和67.6%;这一数据表明,辽宁省只有不到70%的学校在课外体育活动上对体育教师和学生有规定及要求。众所周知,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方法。只靠每周仅有的两三节体育课,而没有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是无法推动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更无法保证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全面的发展。因此,我们强烈呼吁中小学校应该重视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和组织,并在专业体育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如体育游戏、趣味体育活动、球类技能培训活动等,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而且在各种各样的体育课外活动中,还能培养学生的集体感、道德感,学会与别人合作、交流和分享,增强抗挫折的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全面完成中小学体育教育目标。

“学校各种奖励制度对体育教师开展体育活动有很大帮助”“学校注重通过奖励制度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两项,选择非常符合和比较符合的比例之和分别是63.1%和60.2%;很显然,有近40%的体育教师认为奖励制度没能得到充分的贯彻和执行,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监督机制不健全,不检查、不总结,没有透明度;二是奖励制度不完善,没有起到调动积极性的作用,当然也就不可能全面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需要改进与完善。

5.辽宁省中小学校体育工作的资源保障

学校体育资源是其开展各项体育活动的基础,是实施学校体育工作需要的所有条件的总和。当前,随着社会各界对广大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的高度关注,以及素质教育、体育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化,中小学校体育资源的建设是否跟得上,已经成为制约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体育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

本书将学校体育工作的资源保障分为人力资源保障、物质资源保障、制度资源保障和环境资源保障。调查结果如表4-9所示。

表4-9 学校资源因素一览表(N=312)%

img77

首先,“学校体育教师业务水平能满足学校体育工作需要”“学校体育教师数量能满足学校体育活动开展需要”两项属于人力资源保障,选择非常符合和比较符合的比例之和分别是85.2%和68.7%,说明现阶段辽宁省中小学校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较过去有很大的提高,能很好地满足学校体育工作的需要。其原因有三方面:一是现行的考核制度和竞争机制发挥了作用;二是政府加大了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三是入岗前的统一考试。而68.7%的数据也表明了现阶段辽宁省中小学校体育教师的数量还不能完全满足学校体育工作的需要,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补。

其次,“学校的场地器材能够满足各种体育活动开展的需要”一项属于物质资源保障,选择非常符合和比较符合的比例之和是57.5%,众所周知,学校的场地器材一直是制约中小学体育事业发展的瓶颈。数据说明有42.5%的学校场地器材不能够满足学生开展体育活动的需要。其原因有四方面。一是资金问题,是政府投入不够还是被挪用?需要尽快澄清。二是学校再没有空间可作为体育场地所用。三是安全问题制约了某些场地和器材的使用与开发。四是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

再次,“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课外体育活动”一项属于制度资源保障,选择非常符合和比较符合的比例之和是61.7%,说明有近40%学校的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课外体育活动,这应该与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班主任的导向、家长的教育方式等息息相关。

最后,“学校周围社区能对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持”一项属于环境资源保障,选择非常符合的只有16.7%,选择比较符合的也只有28.9%,显然这个数据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我们一再呼吁要构建家庭、社区、学校“三位一体”的青少年体质健康干预教育模式,但始终停留在研究层面,没有实质性进展。说明学校与社会缺乏沟通和了解,没有做到资源共享。

6.辽宁省中小学校班主任对体育工作的导向

班主任对体育工作的导向直接影响学生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也制约着体育活动开展的成效。如表4-10所示。

表4-10 班主任导向一览表(N=312)%

img78

首先,“班主任对学校集体性体育活动(如校运动会)的态度很积极”一项,选择非常符合和比较符合的比例之和是78.4%,说明班主任对本班的集体荣誉非常关注。其原因有三方面:一是集体活动可以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可以反映一个团队的精神面貌;二是集体性体育活动本身的特质,可以让学生摆脱单独参加体育锻炼的枯燥,大家在一起互帮互助,增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友谊,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素质教育;三是集体活动的结果与班主任的切身利益有关,如职称、工资、评奖等。

其次,“班主任经常参与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班主任经常向体育老师过问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两项,选择非常符合和比较符合的比例之和分别是57.0%和49.4%,显示只有不到60%的班主任能够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进行监督和管理,而50%的班主任对学生能否参加和怎样参加体育锻炼所持态度是不闻不问,说明这部分班主任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了学生文化课的成绩上,认为体育课可有可无,课外体育活动就更是如此了,因此,导致出现体育课时常被占用、课外体育活动被取消、课间操被削减等种种不正常现象,这是时下应试教育思维的直接影响。尽管素质教育在我国已经推行多年,但不可否认,应试教育仍是国内教育的根本,其结果将直接影响学生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影响体育教育目标的全面实施。

最后,“班主任经常督促学生加强体育锻炼”“班主任经常向学生强调体育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两项,选择非常符合和比较符合的比例之和分别是52.5%和53.0%,说明有近50%的班主任在思想上不重视体育工作,没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们的健康意识,促进其体育价值观的形成。我们应清楚地意识到,体育价值观的形成源于人们对体育的需要及其引起的体育价值取向,而中小学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接受能力最强、可塑性最大的时期,班主任如何抓好学生的早期教育,营造有利于健康的环境,事关我们国家人才的培养大计。

(三)辽宁省中小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现状的比较研究

1.辽宁省不同年龄段中小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现状的比较研究

在我们调查对象的60所学校中,中小学校目前的体育工作现状如表4-11和表4-12所示。

表4-11 辽宁省中小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描述性统计

img79

表4-12 辽宁省中小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多重比较分析

img80

续表4-12

img81

∗平均数差在0.05水平显著。

从表4-11中可以看出,在中小学校体育工作的六个组成部分中,除“体育教育保障”一项因子是高中组好于小学组,小学组好于初中组以外,其余五项因子均是小学组好于高中组,高中组好于初中组。

具体是:“体育课堂教育”一项,小学组1.696分,好于高中组1.968分,有显著性差异;好于初中组2.041分,有显著性差异;高中组和初中组无差异。“学校重视程度”一项,小学组2.076分,好于高中组2.277分,无差异;好于初中组2.449分,有显著性差异;高中组和初中组无差异。“教师自我评价”一项,小学组1.754分,好于高中组1.922分,无差异;好于初中组1.991分,有显著性差异;高中组和初中组无差异。“体育教育制度”一项,小学组2.284分,好于高中组2.541分,有显著性差异;好于初中组2.791分,有显著性差异;高中组和初中组有显著性差异。“体育教育保障”一项,高中组2.234分,好于小学组2.340分,无差异;好于初中组2.507分,有显著性差异;小学组和初中组无差异。“班主任导向”一项,小学组2.229分,好于高中组2.406分,无差异;好于初中组2.587分,有显著性差异;高中组和初中组无差异。

这一结果符合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小学时期正是孩子们生长发育的第一高峰期,学习负担不是很重,升学按照区域而不是看分数,因此,无论是家长、社会还是学校,都对孩子们的身体健康极其关注,从思想上给予重视、行动上积极支持、资源上给予保障,致使小学在体育教育的多数方面都好于高中,更好于初中。

而高中好于初中,这有悖于常理。分析其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但首先还是升学率问题,高中好像是一个分水岭,不管是学生还是家长乃至学校,都认为只有进了重点高中,才能考上好大学,甚至提前受到了“宣判”一样,因此,初中学生的大量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学习与择校上。其次,重点高中有艺术特招生,很多学习成绩不是很优秀的初中生便不惜代价去学习各种特长,以便达到进入重点高中的目的,这个“不惜代价”就包括放弃体育课和体育活动。再次,初中生这个年龄段,多数孩子处于叛逆期和青春发育期,致使在管理上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麻烦。最后,学生升入重点高中的排名率,直接影响学校的声誉和知名度,同时影响到领导的业绩和班主任的待遇,等等。

高中组在“体育教育保障”一项,既好于初中组,也好于小学组,这是一个很好的预兆。说明辽宁省中小学校的教育改革在进一步地深化,各级领导的教育观念正在顺应社会的发展而改变,相应的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完善,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但从得分上看,还不是很理想,仍然需要加大力度。

2.辽宁省城乡体育教育工作现状的比较研究

在我们调查对象的60所学校中,有城市学校34所,教师187名;有乡镇学校26所,教师120名。其调查结果见表4-13和表4-14。

表4-13 辽宁省城乡体育教育工作的描述性统计

img82

从表4-13可以看出,除“体育教育保障”一项因子是乡村学校好于城市学校以外,其余五项因子均是城市学校好于乡村学校,这一结果反映出乡镇的体育教育还是滞后于城市,存在差距。首先,从学生自身来看,乡镇学生由于受地域环境及人们生活习惯的影响,对于新生事物的接受速度相对较慢;相反,城市的现代化进程、网络平台的建立,不仅改变着城市学生的教育环境,同时也改变着城市学生的健康认知、体育需求和体育价值观。因此,城市学生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机会注定要好于乡镇学生。其次,从教师队伍来看,正规高等体育专业毕业的学生在乡镇的体育教师中所占比例不高,特别是农村偏远地区的小学,多数是聘任的兼职教师,由于这些教师缺乏专门的体育教学知识,因此常常把体育课变成了自由活动课,不能把最新的体育资讯带给学生,从而严重影响了体育教育质量,制约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最后,据走访调查,在偏远农村,篮球架和风雨操场是学生最主要的体育场地设施,体育馆只能是一种奢望,由于缺乏必要的体育场地和器材,有限的体育课效果就不可能理想。这种现象也严重制约了农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机会,应引起我们的深思。

而“体育教育保障”一项,数据显示是乡镇学校好于城市学校,这一结果令人振奋。在以前,无论是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还是环境资源,乡镇学校都不可能好于城市学校。然而现在,在数据面前,我们不得不感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九年义务教育;感叹中国教育的发展速度;感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步伐。高速发展的中国现代化建设给农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向农村教育倾斜并加大投资力度的政策以及辽阔的土地资源,无疑为农村的体育教育工作的发展带来了方便与契机;相反,城市学校受地域和空间的限制,许多好的设想和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受到制约,不能得以实现,这也是目前许多重点高中搬迁或建立分校的原因。当然,这一结果也曾引起我们的质疑,分析其原因,一是我们所调查的农村学校多是乡镇学校,距离城市较近,而偏远地区的学校较少;二是我们调查的对象没能实事求是,有可能是从主观愿望出发,希望自己所在的学校能达到理想中的效果吧,这需要引起我们对其研究成果的反思。

表4-14 辽宁省城乡体育教育工作的方差分析

img83

从表4-14可以看出,农村中小学校的各项体育教育工作与城市相比虽然滞后,但不存在差异。这说明国家的一系列向农村倾斜的政策正在发挥作用,农村与城市的差距在缩小。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 论

①辽宁省中小学体育教育工作调查问卷的因子结构由6部分组成,分别命名为:体育课堂教育、学校重视程度、教师自我评价、体育教育制度、体育教育保障和班主任导向。

②辽宁省中小学校的体育课堂教育很好地完成了培养学生的运动知识与运动技能这一基本教育目标;但仍有22.2%的学校不能保证开课率,有30.5%的学生找不到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内容。

③辽宁省中小学校有74%以上的学校领导开始重视体育教育、关注体育教育;有近40%的学校领导对体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完整,在有些问题上还是说得多、做得少,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上,甚至存在偏见;有近一半的学校对体育工作的重视是由于上面的政策和压力,而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体育教育的重要性。

④辽宁省中小学校有75%以上的体育教师对自己的工作给予了的肯定,认为自己履行了职责;有近25%的体育教师对自己的工作不是很满意。

⑤全国性体质测试工作对中小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和体育教育目标的达成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辽宁省有近70%的学校在“课外体育活动”上对体育教师和学生有规定与要求,有近40%的体育教师认为奖励制度不完善,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⑥现阶段辽宁省中小学校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较过去有很大的提高,有85.2%的体育教师能很好地满足学校体育工作的需要;有40%的学校,场地、器材和时间不能满足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需要;有55%的学校周围社区不能为学校开展体育活动提供支持。

⑦辽宁省中小学校有78.4%的班主任对学校集体性体育活动态度很积极;有60%的班主任能够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进行监督和管理,但也有近50%的班主任在思想上不重视体育工作,没能为学生创造有利于体育价值观形成的良好环境。

⑧辽宁省中小学校体育工作在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组别上存在差异,小学组好于高中组、更好于初中组,且存在差异;高中组略好于初中组,无差异。

⑨辽宁省中小学校的体育工作在城市和乡镇两个群体上不存在差异,除“体育教育保障”一项因子是乡镇学校好于城市学校以外,其余五项因子均是城市学校好于乡村学校。

(二)建 议

1.加强对学生的兴趣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第一,在课程观念上,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相统一的原则。第二,在课程目标上,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转变“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由单一的接受、灌输式的学习向自主、探究、合作的多样学习方式转变,提高学习能力,真正掌握一两项较为擅长的运动技能,为实现终生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三,在课程内容上,努力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需要,迎合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使其主动参与,确保每天锻炼1小时,逐步实现由“兴趣参与”向“习惯参与”的转变。第四,在课程评价体系上,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2.健全各项机制,完善保障体系

一是制度保障。合理制定体育教育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并确保有计划、有监督、有奖惩,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提供相应的政策法规。二是物质保障。继续加大对边远农村的投资力度,尽快缩小城乡差距,实现教育公平;快速高效地完成对迁移学校的体育场馆建设和体育器材的配备;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三是人力保障。校方领导应增加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为体育老师更新知识、学习技能提供便利服务,开启体育老师进职、升职的绿色通道,完成师资队伍的合理配置,确保体育教师编制不被挤占,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四是环境保障。构建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青少年体质健康干预教育模式,加强学校之间、学校与家庭之间、学校与社区之间的沟通及联系,促进资源共享,使运动时空有效延伸。

3.更新观念,提升学校体育教育的地位

在观念上,要让社会、政府、学校、家庭都对体育教育有一个新的认识,把体育教育看成提高中小学生身心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我国的中小学生才能在更好的教育环境下,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卢元镇,藏超美,杨弢.全民健身与生活方式[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19.

[2] 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 王洪.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现状研究[J].重庆:西南大学,2006.

[4] 苗大培.论体育生活方式[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15(3).

[5] 庹权.我国社会转型期体育生活方式的现状与趋势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3.

[6] 张元文.上海市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回顾与展望[J].体育科研,2009(5): 78-82.

[7] 章柳云,李海燕.“课改万里行”江苏三地中小学体育课改调研报告[J].体育教育,2010(5):9-15.

[8] 肖红梅.海丰县中小学体育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0(4):72-75.

[9] 何文多.汕尾市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5):63-65.

[10] 骆峰.基于“SPARK”课程对我国中小学体育教育的思考与启迪[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2):104-10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