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元认知在青少年创造性思维活动中的功能

元认知在青少年创造性思维活动中的功能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可见,元认知知识在人的创造性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统摄作用。可见,元认知体验通过修正目标、改组元认知知识和激活策略等方式,能很好地促进个体对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调节。总而言之,元认知是创造性思维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直接关系到创造性思维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并取得成果的重要变量。

5.2 元认知在青少年创造性思维活动中的功能

我们知道,人的认知思维结构包括目标系统、材料系统、操作系统、产品系统和监控系统等五大成分。无论是目标的确定和修改、材料的选择和组织、操作加工策略的采用和改变、产品结果的检查和信息反馈,都需要监控系统综合各方面信息进行分析、判断,作出决策,发出协调和行动指令。这个监控系统就是元认知。其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个体思维的发展,同时也集中地反映了一个人创造性思维发展水平的高低。创造性思维活动不是简单的重复劳动,不是模仿,而是探求未知的创造性劳动。与其他较为低级的心理活动包括一般的思维活动相比,创造性思维活动更需要元认知的统摄、调节和监控。

(1)元认知知识的统摄作用。如前所述,元认知知识是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认知活动的过程、结果的认识以及与之有关的知识。这一类知识有助于思维主体对构成思维的其他各种要素进行组织和协调,使之能更好地驾驭认知活动,从而提高思维的有效性。此外,元认知关于任务的知识实际上表现为思维主体的哲学信念,而这种哲学信念往往能够成为强大的精神动力,进而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生,取得丰硕的创造成果。比如,科学巨匠牛顿,当研究自然科学的时候,他承认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客观规律,一种自发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倾向促使他将各种能力高度地集中在一个方面上,成为能力优势,形成巨大的具有突破性的合力,从而取得辉煌的科学成就。然而,当上帝的魔影占据了他的整个大脑并影响了他的注意力时,他便迅速地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坑,将整个后半生投入了证明上帝存在的无科学价值的研究,一颗灿烂的科学创造之星就这样陨落了。由此可见,元认知知识在人的创造性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统摄作用。

(2)元认知体验的调节作用。根据弗拉维尔的观点,元认知包含两类成分:一是元认知知识,二是元认知经验。其中元认知经验是指认知主体随着认知活动的展开而产生的理性和感性的综合体验与感受。这种体验和感受可能发生在创造心理活动持续期间,也可能发生在这一活动以前或之后的任何时间,对整个认知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这种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确定新目标,修改或放弃旧目标。创造是一个极其艰难的过程,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和挫折,在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成功解决之间,往往有许多失误与失败。这些困难、挫折、失误和失败会在思维主体心理上产生相应的元认知体验,从而促使思维主体对原有构想和目标进行修正或重新确立。第二,元认知体验能够补充、修改和改变元认知知识。当年,爱因斯坦在创立相对论时,感到自己数学知识对创立相对论的限制,于是他花了六年时间学习数学,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元认知知识基础,为相对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第三,元认知体验能激活认知策略。创造性思维活动中经常被感觉到的一种元认知体验就是怀疑感,许多创造性思维活动都源于这种元认知体验。比如,意大利物理学伽利略,他从怀疑亚里士多德的力学理论开始,试图证明自由坠落的物体的加速度,同它们的质量无关。正是这种怀疑和设想,促使他产生了登上比萨塔做实验的念头,结果取得成功。可见,元认知体验通过修正目标、改组元认知知识和激活策略等方式,能很好地促进个体对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调节。

(3)元认知的监控作用。元认知的监控作用是通过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始于问题,终于问题,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元认知始终起着监控的作用。思维主体在运用元认知知识提出问题以后,还需要借助元认知知识来研究问题的信息,来判断信息是否了解、目标能否达到。在这一判断过程中也有元认知体验的参与,如果判断为“不能”,则返回去重新研究问题信息;如果判断为“能”,则继续下一步的研究。

总而言之,元认知是创造性思维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直接关系到创造性思维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并取得成果的重要变量。

【注释】

[1] 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7.421

[2] 顾明远.教育大词典(第一卷)[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144

[3] 董纯才.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525

[4] 罗素著.人类知识[M].张金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3

[5] 罗素著.人类知识[M].张金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3

[6] [美]约翰·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72~173

[7] [英]柏特兰·罗素著.社会改造原理[M].张师竹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89~90

[8] [英]柏特兰·罗素著.社会改造原理[M].张师竹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89~90

[9] [英]柏特兰·罗素著.社会改造原理[M].张师竹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94~95

[10]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C].王月绪,赵祥麟编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14

[11] R.S.Peters.Ethics and Education[M].Foresman and Company,1966.8~9

[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11

[13] 刘卫平.简论写作思维的要素与特征[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3,(3)

[14] 胡文耕.信息、脑与意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303

[1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28

[16] 张德琇.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教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116

[17] A.Einstein,L.Infeld.The evolution of physics[M].New York:Simon &Schuster,1938

[18] M.Wertheimer.Productive thinking[M].New York:Harper & Row,1945

[19] J.Hadamard.The psychology of invention in the mathematical field [M].NYC:Dover Publication,1945

[20] W.I.Beveridge.The art of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M].NYC:Rodom House,1957

[21] 转引自:刘义兵.论创造性教学过程的本质及其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1999,(5)

[22] J.H.Flavell, P.H.Miller.Cognitive development (3rd ed.)[M].Englewood cliffs,KJ:Prentice-Hall,1993

[23] A.L.Brown.Metacognition,Executive control,selfregualtion,and other more mysterious mechanisms[A].F.E.Weinert & R.H.Kluwe.Metacognition,motivation, and understanding[C].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Assodiates

[24] S.G.Paris & Winograd.How metacognition can promote academic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A].B.F.Jones & L.Idol.Dimensions of thinking and cognitive instruction[C].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0.15~52

[25] T.O.Nelson& L.Narens.Why investigates metacognition? [A] Metcalfe & A.P.Shimamurn.Metacognition:knowing about knowing[C].Cambrige,MA:Mit Press,1994.1~2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