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语言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语言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历史试卷中,主观题往往失分率较高的直接原因,恰恰是很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足。高考历史学科试卷中,主观题占52%,可以说是历史学科的半壁江山,如何提高主观题的得分率,让学生呈现给阅卷老师答案:在史实正确,概念准确的同时,还能够语言表述规范,条理清楚。要依据并利用材料作答,不要偏离材料胡乱回答。历史教材是指导教师实施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汲取语言营养、训练表达能力的主要园地。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语言 表达能力的培养策略与途径

韩志婕

教育部2003年4月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纵观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在坚持“课标”、“能力立意”的思想指导下,突出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高考所要考查的各种能力最终要以文字的形式反映在试卷上。越是能力测试型的题目,对学生的语言表达,特别是文字表达的能力要求就越高。完成此类题目,需要学生依据学过的知识、概念、学科方法,通过知识的迁移、综合与升华,用恰当的历史学科专业术语准确地加以阐述、分析、比较和评价。在历史试卷中,主观题往往失分率较高的直接原因,恰恰是很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大量的调查发现,学生虽然能较好地掌握基本的历史基础知识,但在运用概念、原理来解释、分析一些历史问题时却常常词不达意。学生们也常说,“心里明白,说不出来,说不准确”,所谓“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可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书面表达能力)是历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语言表达能力是衡量学生历史学习水平的重要方面。因此,教师在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的同时,也应注意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下面就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策略与途径做简要陈述。

一、规范审题答题——通过审题答题技巧训练、指导学生组织语言,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高考历史学科试卷中,主观题占52%,可以说是历史学科的半壁江山,如何提高主观题的得分率,让学生呈现给阅卷老师答案:在史实正确,概念准确的同时,还能够语言表述规范,条理清楚。这关系到整张试卷得分的高低。

高考试卷中,主观题的设答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为四类,“根据材料回答”“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比较分析材料……”或是“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综合上述材料”回答的分析、启示、借鉴、经验教训、看法与建议类型的综合性试题。

下面仅以2011年北京文综卷第37题为例,做简要分析。

(1)分析材料,说明“天下变局”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体制发生的变化。

(2)指出这两个文献包含的资产阶级国家建设的基本原则,分析它们在资产阶级国家建设过程中的作用。

(3)简述日本“慕效西法”的经济政策及具体措施。分析《日本国志》在甲午战争后受到维新派重视的原因。

(4)阅读下表中的资料,围绕爱国,提炼一个涵盖若干条资料的主题,并将符合该主题的资料序号挑选出来。结合所学,补充一条符合该主题的新资料并加以简要阐释。

这道题的四问,大致概括了高考历史学科非选择题的全部四种类型,体现了落实《考试大纲》的考核目标能力要求,全面考查考生学科能力的测试目的。明白了试题的类型,我们才好“对症下药”。那么,针对这些不同类型的试题,我们该如何训练学生正确做答呢?

第一类“根据材料回答”类,一般答案就来自材料,关键是分析材料,找出试题设问与材料中一致的内容。(切记,答案一般不要照抄原文,高考阅卷明确规定照抄原文没分,一定要进行合理的概括。)如37题第(1)问,回答该题中的“天之变局”时要教会学生从材料中找到“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卿大夫亦世其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而定一尊,奇骏即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等句,并根据设问要求对其进行概括为“统治阶层在西周由世袭贵族组成,到西汉建立时皇帝和大臣出身布衣”。

第二类“根据所学知识回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们运用所学知识对试题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整合。此类题中材料只是个引题,解答过程中只要筛选出其中一个信息点就可以了,其他内容可以不用过多考虑材料内容。如37题第(2)问,这一问,学生只需要借助材料二,筛选出西周到秦汉的时间提示,通过联系教材中有关内容回答即可。在这里,注重的是对教材相关内容的整合。对于学生来说,如何根据题目要求,清晰完整地将答案呈现出来是至关重要的,这就需要学生拥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类“比较分析材料……”,此类题侧重考查考生“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即语言表述能力。要做到“材料”和所学知识两者的结合。强调使用简明、准确的学科术语完整地描述和阐述问题。

如回答观点不同时,考生要在充分、全面理解材料和人物观点差异的前提下,经过比较,再概括写出。分析历史意义时,又要求考生对学过的相关知识进行合理的迁移、归纳,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准确的描述与阐释。如37题第(2)问“分析它们在资产阶级国家建设过程中的作用”。这类问题答案一般不能从材料中概括,而需要根据自己掌握的学科知识和理解、概括回答。这就需要学生有很强的运用概括性语言的能力。

第四类试题,要根据材料、所学知识、时事以及常识等,根据情况综合做答。侧重考查考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即运用多种学科技能分析评论的能力。是高考学科能力测试中最高能力考查目标。这类问题一般有开放性趋向,要求考生充分体现自己的创新思维过程,以展示考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如37题第(4)问。

以上谈的是具体题型的分类与应对策略,如何让学生落实到试卷上,得到较高的分数,还需通过科学的途径对学生进行训练,以使其具备规范答题的能力。

(1)训练学生作答时注意书写的工整有序、清楚明白,修改要合乎规范、有章法,不能乱涂改。

(2)训练学生在答案内容的组织方面要做到——面要宽、点要多、话要短。即答题思路要正确,要针对题目的设问作答,不要答非所问。要依据并利用材料作答,不要偏离材料胡乱回答。分析问题要从多角度展开,话点到为止,不要集中在一点上罗嗦起来没完。语言表达尽量简洁,精炼,不拖泥带水,不要想当然地胡编乱造一些语言,尽量要用学科语言作答。

(3)训练学生在答案的编写时,做到“三化”——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要点化”即根据题意,搞清楚到底要答什么,找出其中的关键词,如“原因”、“作用”、“影响”、“启示”等,写清要点。如要答原因,那么你写出“原因”;“序号化”即根据设问的顺序和答案的层次,分别标出序号,一定要用阿拉伯数字清楚地表明答题要点,每个要点里面如何凸显关键词,至关重要,让阅卷老师对你的答案能够一目了然;“段落化”即一个问题层次答完后,自然分出一个段落。这样尽量使你的答题思路显得很清晰,便于老师阅卷,也易得高分。

二、立足教材——通过研读教材汲取语言营养

历史教材是指导教师实施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汲取语言营养、训练表达能力的主要园地。历史学科考试的重点是重要的历史概念、重大的历史事件及重要的历史人物和重要的历史文献。教学中教师加强概念教学,加强重大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对历史产生的影响,重要历史人物、历史文献对历史的贡献及影响的教学,揭示现象与本质关系,搞清因果关系的教学,都必须仅仅地抓住教材。而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理解和掌握及运用所学解决问题也都离不开教材。

一般来说,教材中的语言都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系统性,学生通过认真阅读教材,不但能加深自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而且能纠正头脑中已有的含糊不清、似是而非的概念,从而提高自身的语言水平。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时,除了要明确目的外,还应强调以下三点:

(1)要求学生注意学习教材中不同知识类型的表达方式。如一些历史概念,历史事件的起因和意义等,对其中的关键词、关键句,最好准确地记住。只有这样才能丰富自己的历史语言积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2)要求学生注意教材的语言逻辑,主要有叙述的层次与条理;语句间的关系,如因果关系、递进关系、并列关系等;整段话的结构安排。

(3)要求学生边阅读,边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来正确复述其中的某些内容,在经过多次重复,就能将教材中的语言为我所用,甚至脱口而出或下笔如有神。

三、问题探究——通过口语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一般可以分为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两种,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因此必须给学生提供尝试口头表达的机会,通过训练来促进内部语言与外部语言之间的转化。课堂上应讲究教学民主,让学生开口说话,可以进行提问和组织课堂讨论,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一些重大而学生又难以理解的问题,要让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分析思考,开展讨论,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例如,在讲“鸦片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时,围绕“西方资本主义在16世纪已经发展起来了,为什么迟迟等到19世纪40年代才开始大规模侵略中国?”这一问题开展讨论。开始由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让他们正确理解西方资本主的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指出当时中国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国家的落后。课堂讨论要针对历史上的重大问题,学生辩论要集中时间,语言要简练,并要注意引导,在分析、辩论的过程中形成共识,起到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作用。但实际教学中发现很多高中学生不喜欢在历史课堂上举手回答问题,,因此有的教师为了避免课堂上出现“冷场”,就尽可能避免个别提问,而只是提出一些只要求学生回答“是不是或对不对”的问题,让全班学生集体回答,表面上看,课堂气氛很热烈,但这种做法的一个明显缺点就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多与学生交流、沟通,以平易近人的教态和真挚的情感使课堂气氛趋于融洽,使学生愿说、敢讲,在此基础上依据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以准确的语言表达一个完整的知识。在一个学生回答完以后,可以让其他学生互相补充,对不同的观点还可以进行争辩,尽量使每个学生都有实践练习和发展的机会。教师应对学生的回答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发现错误要及时纠正,以求得到对问题的正确认识。这样,既帮助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用书面语授课——让学生体会准确规范的表达的魅力

教师平时教学中,教学语言要规范,教学结构要严谨,教学的脉络要清晰,逻辑思维要缜密。(1)教学语言的规范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科学表达要用历史学科的语言、专业术语进行教学,不要滥用习惯用语、口头禅来代替历史名词。(2)讲课结构的严谨,逻辑思维要缜密,主要是教师帮助学生建立清楚的知识结构体系,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用言简意赅的语言表达。

当然,提高历史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多种形式,如通过朗读教材、对教材重点知识的概括、写历史调查报告、历史小论文、表演历史短剧等都能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只要我们平时多注意,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训练,规范学生的行为,一定能取得良好效果,也会在主观题得分有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2011年北京高考文科考试说明》

[2]《2011年北京文综历史考试题》

[3]刘俊红.历史课改与学生能力培养[J].考试周刊,2007,(1): 13.

[4]郭子义.在历史教学中多方位培养学生的能力[J].华章,2009,(4): 94-94,100.

[5]郭兵.培养学生阅读历史能力的几种方法[J].信息教研周刊,2011, (8): 101-101.

[6]张林.认知初中历史教学有关能力培养[J].魅力中国,2011,(18): 169-169.

[7]赵郁臻.浅谈课堂阅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科教导刊,2011,(9): 206-20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