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中作文教学“审题立意”的重新审视与对策

高中作文教学“审题立意”的重新审视与对策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考场作文来看,学生在立意、表达、材料使用等方面都有很大进步。学生在审题时必须审出这些限制,才有可能在立意时一一关照。学生在考场上,因为审题关没有过,所以立意上就出现了问题。作文中根本没有“我”,或者只有“我”的字样,没有“我”的实质。是说“我”像“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一样。根据以上出现的问题,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近些年来北京高考作文的审题立意问题。

高中作文教学“审题立意”的重新审视与对策

张东立

近些年来,北京卷的作文题,因为贴近学生生活,指向性明确,关系相对简单,学生容易把握,所以,大多数考生的作文立意明确,中心突出,出现了大量的优秀文章。

纵向比较2002到2011年的北京高考作文,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全市作文教学的巨大进步。从考场作文来看,学生在立意、表达、材料使用等方面都有很大进步。尽管如此,在每次阅卷过程中也都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仍然值得我们注意,略陈如下:

首先说审题。

近年来北京卷作文形式上以命题为主,限制性较强。例如: 2009年高考北京卷作文是一个命题作文,命题作文的限制性很强。《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这个题目,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主语“我”,谓语“是”,宾语“翅膀”,宾语的定语“一双”“隐形的”都是限制条件。另外,题目还提供了一个材料,这个材料既是提示,也是限制。“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给我希望。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向远方。”其中,“带我飞,给我希望”,“带我飞,飞向远方”是“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的作用,这两个作用既是提示,也是限制。学生在审题时必须审出这些限制,才有可能在立意时一一关照。

其次说立意。

还以2009年北京卷为例,“我”,既可以是“大我”——国家、民族、我们、青年等等。也可以是“小我”——学生自己。既可以是“实的”——作者,也可以是“虚的”——虚构出来的主人公。学生在考场上,因为审题关没有过,所以立意上就出现了问题。作文中根本没有“我”,或者只有“我”的字样,没有“我”的实质。

“有”即拥有,既可以是已经有,也可以是将要有,还可以是希望有;既可以是为什么有,也可以是怎么有。可惜的是,有些同学根本不知道作文中还有有的要求。

“一双隐形的翅膀”,是个比喻。是说“我”像“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一样。像“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一样,就必须先写这双翅膀是什么,再写“带我飞,给我希望”,“带我飞,飞向远方”。

考场作文的问题,第一种是写“我有一双XX的隐形的翅膀”,给我安全,给我力量,给我支持,给我保护、给我关爱等等,都不是紧扣题目要求,算是“符合题意”,二类中。这样的作文,在考场作文中比例非常高。而其中一部分学生的材料、表达、结构等都相当不错,就因为立意问题而只能居于二类上;就是表达特别突出,实现跨类,也只能在一类下,相当可惜。

第二是只写“一双隐形的翅膀”的作用,没有明确“翅膀”的内涵,这样的作文,就只能杯归在三类了。即使表达特别突出,实现跨类,也只能是二类下的38分或39分,上40分的可能性是相当小的。

第三是除了开头或结尾引用歌词外,文中没有“一双隐形的翅膀”这个喻体,将话题变成了“理想”“信念”“坚强”“毅力”等等其他内容。这样的作文就只能被归在三类中了。

还好这个比喻,多数学生还是看出来了,很少有人像《说安》写“说安空调”那样,写真的长出了鸟一样的翅膀。当然,很少,并不是说没有。

根据以上出现的问题,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近些年来北京高考作文的审题立意问题。一般认为,考场作文是“带着镣铐跳舞”,这个“镣铐”就是作文题目的限制性,而要保证“跳舞”时不会有意无意地甩掉“镣铐”,那就必须要审好题,按照题目的要求,不折不扣地来立意。而这个“镣铐”又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审题时,不仅要弄清楚显性要求,,也要弄清隐性要求。显性“镣铐”写在试卷上,考生必须逐字逐句地认真阅读,全面理解,并在立意时一一关照不能遗漏,否则极易造成偏题、离题、跑题现象。而隐性“镣铐”则要根据不同的作文题目来具体分析。不同形式的作文题目,其隐性要求也会有所区别。

通常情况下,考场作文题分为“命题”“半命题”“话题”“材料”四种形式。不过,这种按形式划分的方法不好对其立意的要求进行归纳,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按内容来划分作文题目,可能会更容易一些。按内容可以分为:给抽象概念(“神”)的作文题和给一个具体形象(“象”)的作文题。

给一个抽象概念的作文题,如: 2002年北京卷《规则》,2003年北京卷《转折》,2004年北京卷《包容》,2005年北京卷《说“安”》。这种作文题的要求比较简单,所给的往往是一种客观规律,或者一种人文精神,立意时只需说明此种客观规律或者人文精神对人生或者社会的作用(一般都是积极地,正面的作用)。例如: 2002年北京卷《规则》的立意就可以是“规则成就人生”或者“规则使社会前进”等。

给一个具体形象的作文题,如: 2006年北京卷《北京的符号》,2007年北京卷“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2008年北京卷“广口瓶的实验”,2009年北京卷《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2010年北京卷《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2011年北京卷,“关于世乒赛的评说”。这种作文题的要求比较含蓄,所给的往往是一个(些)具体形象,也就是具体的人、事、物。这种作文题就需要考生先将题目中所给的具体的“人、事、物”化为一种客观规律,或者一种人文精神,然后再说明此种客观规律或者人文精神对人生或者社会的作用。将题目中所给的具体的“人、事、物”化为一种客观规律,或者一种人文精神,就是按照具体的“人、事、物”的性格 、特点 、作用、成因 、原 理 、关系 等设喻。例如: 09年北京卷《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可以写“我有一双知识 的隐形翅膀 ,带我飞向人生的远方”,“知识”是本体,“隐形翅膀”是喻体,“带我飞向人生的远方”是“隐形翅膀”的作用,“我”“人生”是关系;可以写“我有一双奋斗 的隐形翅膀 ,带我飞向人生的远方”;可以写“我有一双梦想 的隐形翅膀 ,带我飞向人生的远方”;可以写“我有一双文化 的隐形翅膀 ,带我飞向人生的远方”;可以写“我有一双NBA的隐形翅膀 ,带我飞向人生的远方”,等等,可以写的内容非常多。

其实,北京各区模拟题已经提供了很好的训练素材。例如: 2009年海淀一模的“圈”,西城一模的“种子”,宣武一模的“太阳岛”,东城一模的 “路径”等,都是这种给一个具体形象的作文题。

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在它的住处住着人。思想家和诗人是这个住处的看守,他们通过他们所说的东西而使存在成为言语,并且在言语中保持存在。”(《柏拉图真理学说》)语言因为人而成为家;离开人,家也就成了一个空巢。如果作文教学不关注人,不关注意识独立、思维敏捷、感受细腻、观察敏锐、个性鲜明、沟通正常的“人”,那么“存在的家”就会颓败荒芜。

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激发其敏锐的生活感受力,唤醒其本身的言说能力,让他们通过作文成为现代社会中具有自我言说能力的人,而不是人云亦云的“传声筒”,这应该是我们的作文教学想要达成的终极目的。作文的审题训练,也要在这个目的下完成。

那么,高中写作教学,特别是高三的作文教学,审题训练的对策又是什么呢?我们在这里提出三点建议。

1.教学生学会解读题目

看题目给的是什么:“神”还是“象”。是一个词,一个短语,还是一个句子。给没给导语,具体要求是什么?

我们以2012年第一学期期末西城卷为例: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成熟,一般指人或事物发展得相对老到、完备。

万物均按照各自的顺序走向成熟。演员说:表演若想成熟,先做人,再做艺。设计师说:制造若想成熟,一“仿(造)”,二“改(造)”,三“创(造)”。

任何一种走向成熟的顺序都有道理。比如成为一名成熟的军事家,有人认为首先要身经百战,然后再阅兵书百部;有人则认为要先阅兵书百部,才能借此百战百胜、百炼成钢。

……

小到一棵草、一个人,大到一片山林、一个民族,都在走向成熟。

你认为,经过怎样的顺序才能够渐趋成熟?请以“成熟的顺序”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题目给了一个“神”——成熟的顺序,这是个偏正短语,核心词是“顺序”,修饰语是“成熟”;有导语,要求写出“经过怎样的顺序才能够渐趋成熟”的答案。

2.教学生学会对题目进行思辨

想一想,这个题目的关键词是哪个,是这个词吗呢,还是那个词呢?这个关键词的意思是什么?什么是,能写,什么不是,不能写。什么方面有的写,什么方面没得写。还是我们以2012年第一学期期末西城卷为例:

“成熟的顺序”核心词是“顺序”,意思是先后次序,这个能写。不是过程,不是条件,不是要素,这些不能写。修饰语是“成熟”,题目的解释是:“一般指人或事物发展得相对老到、完备。”不是成功,不是成就,不是成长,这些不能写。陶渊明、苏轼相对老到,是成熟的,可以写;屈原在遇到困境时投江自尽,李白在遇到不平时大呼小叫,他们相对就不老到,不成熟。虽然可写,但要用成反例。凡此种种,下笔之前,对这些问题要认真思辨,一一搞清楚。

3.教学生学会整体全面地看题目

整体看,就是要有全局观,避免以偏概全,偏离题目要求。仍然以2012年第一学期期末西城卷为例:

导语是在解说“经过怎样的顺序才能够渐趋成熟”,其中的“百战百胜”“百炼成钢”是成熟的表现,不是导语的主旨,不能把这两个成语当成文章主题来写。

作文教学是篇大文章,本文只不过从一个局部着眼而已。作文训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安排,长期坚持,以上不过从高考阅卷与考前复习中得到的一点体会,如果把作文教学放到一个更大的背景(整个中学阶段,乃至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要求)下来研究,那么就应该考虑到作文教学的规律。一己之见,与广大同仁商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