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善”是正能量

“善”是正能量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庆虎老师的《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正是传递“善”能量的一堂课。素材从生活中来,形象地阐述了“换位思考”这个看似抽象的概念。这样,“善”的正能量就呼之欲出。所以要进行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教育。这就是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的角度想问题,为他人着想,我们称之为——换位思考。

“善”是正能量——《换位思考 与人为善》课例评析

思想品德课应该给学生传递什么?我以为是求真的勇气、向善的愿望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王庆虎老师的《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正是传递“善”能量的一堂课。

王老师从一部小小的电梯入手分析其中的诸多细节,让同学们感悟到“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的角度想问题,为他人着想”即是“换位思考”的含义。素材从生活中来,形象地阐述了“换位思考”这个看似抽象的概念。在概念解读之后,王老师通过设置“寻找身边的换位思考”事例、感同身受苏小东被叫作绰号“小冬瓜”等两个环节,和同学们一起参与了从身边的“社会事”到身边的“学校人”的活动,有“导演”的身份,也有同呼吸共患难的假想“同学”的身份,有效地凸现了“换位思考”的内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勿强施于人”这两层古语的实质。

由此可见,教学素材的选择与教学要体现的德育价值必须相得益彰,简洁质朴,指向清楚。这样,“善”的正能量就呼之欲出。

在探讨“换位思考”的方法时,王老师非常善于引领学生历练自己的道德抉择和价值验证,做到共鸣质疑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教师引用了“寻找心灵钥匙”(当爸爸满脸疲倦回家时……)这一情景作为操练的素材,操练中学生们用换位思考的诸多品质:欣赏——宽容——理解(谅解)——关爱进行对比演示,在比较结果的不同中,理解和体验了换位思考的方法和要求。不难看出,王老师激发学生在某种情境中沉浸进去,但也不急于让学生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和处理问题的想法和做法,而是引导学生先去体验,调动各种手段,让他们去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得到验证,或者因不协调而碰壁,这样就产生新的沉浸、体验,最后达成感悟。这个过程是德育教育目标的有效达成过程,也是学生自我教育和自觉意识的形成过程。

由此看来,教学素材的运用与课程要彰显的核心价值必须如影随行,巧妙点拨,宽容理解,让“善”的正能量激情涌动。

总之,王老师的这节课善选生活素材,巧用身边素材,课堂上历练的不仅仅是对“换位思考”本身的理性思维能力,整节课还承担了传递人类基本价值观的使命,让学生个体在情感上认同、接纳这些规范,用生命去体验、内化“善”的正能量,是一堂较为成功的课。

(宁波李兴贵中学 白 露)

附:课例8

换位思考 与人为善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九课第二框)

【课标要求】

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理解与宽容,尊重、帮助他人,与人为善。

【学情分析】

现在的独生子女往往关注自身的多,自我中心意识强,不习惯站在他人的立场上体验别人的情感世界,不会换位思考,也难以与人为善,以致伤害他人情感的事时有发生。所以要进行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换位思考的实质。

难点:掌握换位思考的方法,在实际生活中落实“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教学过程】

(一)发现问题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电梯知多少”(宁波火车东站内月台旁厢式电梯及其内部装饰的图片)

【设问】在检票处通往候车月台的图中已经有楼梯和扶手式电梯,为什么还要再安装厢式电梯?电梯里除了传统的纵向排列按钮外,为什么要有这种高度较低的横向排列按钮呢?

点评:

从“电梯的使用”这个日常生活中学生司空见惯的场景入手,发掘出与本课主题“换位思考”相联系的理念,解决了“换位思考”这个看似抽象的概念,是本课设计导入的一个亮点,学生有话可说,跃跃欲试。

【学生表现】学生认识到:这是宁波火车东站为了方便那些坐轮椅的“老弱病残”乘客进出站而专门设置的。

【教师引导】从一部小小电梯的诸多细节中可以看出,电梯设计者考虑到了不同乘客的需求。这就是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的角度想问题,为他人着想,我们称之为——换位思考。

(二)走进生活讲授新课

1.“关注社会”

【设问】在我们的身边有哪些事例能让你感受到“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并说明这是谁为谁着想?

【教师引导】如来必堡、新四方等快餐店的餐桌的边角上都贴有“请您保管好随身财物”。

【学生表现】列举身边体现换位思考的事例。如:

(1)公交车爱心专座、到站提醒;

(2)饭店卫生间门口“小心地滑”的警示标牌;

(3)河堤上“此处水深,请勿游泳”的警示标志;

(4)肯德基一高一低的洗漱台;

(5)宁波新华书店的广播温馨提示:亲爱的顾客朋友们,在您看书的同时请您照看好自己的财物,祝您在新华书店购书愉快;

(6)公园里的无障碍通道;

(7)人行道上的“盲道”;

……

【设问】听到或者看到以上的这些事例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表现】结合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引导】可见换位思考充满着浓浓的关爱,能让我们感到他人的善意,感到社会的温暖,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促进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

点评:

“寻找身边的换位思考”事例的活动,一方面帮助学生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初步体验了“换位思考”给我们带来的温馨和幸福感;另一方面,让学生结合事例谈感受,巧妙地跨越了学校德育与社会现实的鸿沟,情境设置适宜,再一次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留意生活”

苏小东从小身材较胖,身高也不高,于是同学们给他取了个绰号——小冬瓜。

【教师活动】随机采访几位同学:你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这样囧的经历?当时你的心里是个什么滋味儿?

【学生表现】结合自己实际生活,说说由于他人不恰当的行为给自己带来不便、尴尬甚至伤害。

【设问】那么你有没有对别人做过类似的事情?应不应该那样做?为什么?

【学生表现】反思自己的生活细节,得出结论——不应该对他人做类似取绰号之类的行为。因为当别人对我们做出类似的行为时,我们会感到很不高兴,那么我们对别人做类似行为时,别人自然也会感到厌恶。

【教师引导】可见,如果我们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换位思考,就是要做到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到别人的身上。这就是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所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从“社会事”到“学校人”,以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事情为例,使学生体验到由于别人不恰当的行为给自己带来的痛苦,并应用换位思考的方法,解读了换位思考的内涵之一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古语的实质。

点评:

3.“身边琐事”

【教师引导】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能强加于人,自己喜欢的事情与他人分享却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生活中,你有哪些事情非常渴望与周围的人分享?

【学生表现】联系生活,谈谈各自喜欢而且渴望和他人分享的事情。

【教师调控】对学生列举的事不加以评论,而是先观察其他学生反应,观察是否有与发言者有同样爱好者,是否有明显持反对态度的同学。请与该同学有共同喜好的同学举手示意。采访一位没有举手或明显持反对态度的同学。

【设问】如果他非要你一起和他做他喜欢做的事情,请问,你心里是什么感受?你希望他怎么做?

【学生活动】切实表达自己当时无奈,甚至反感厌恶的感受。希望他在和他人分享他喜欢的事物时能考虑到他人的感受。

【教师引导】可见,我们换位思考,还要做到在与他人分享自己喜欢的事物时,也要考虑到他人的感受,不能强加给别人。这也体现了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正所谓:己所欲,勿强施于人。

4.“校园一角”

【案例分析】小琳是这学期刚刚转入的新同学,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她虚心向同学请教,同学们也很热心地帮助她,期中考试她名列前茅。于是有许多同学也“慕名”前来请教,其中包括帮助过她的同学,可她总是敷衍搪塞,不愿帮助同学解疑释惑,生怕别人超过了自己,结果,同学们都疏远了她。

【设问】你怎样评价小琳这样的做法?你认为,为什么同学们都疏远了她?请你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表现】对小琳的这种做法发表自己的观点。小琳在自己遇到困难时请别人帮助,但是在别人需要她帮助时却袖手旁观,很自私!

【教师引导】小琳的做法很自私,自私就是只考虑自己,没有考虑他人,就是没有做到换位思考。

【追问】我们之前讲过换位思考是不要把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强加给别人,而小琳没有强加给别人任何东西,那为什么我们还认定她没有做到换位思考呢?

【学生表现】思考问题,说明理由。虽然小琳没有把什么强加于人,但是她只想着别人帮助她进步,没有为别人的进步着想,没有在别人需要帮助时及时给予援助,这也是没有做到换位思考。

【教师引导】每个人都要为了自己的发展而请求他人的帮助,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在谋求自己发展的同时,请换位思考:别人和我们一样也需要发展。在别人需要帮助时,请设身处地地想想:“如果我是她……”可见,换位思考不仅要做到不强加于人,还要做到在别人有需要时尽己所能帮助别人,正所谓: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这就是《论语》关于换位思考的另一种阐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教师小结】如果我们时时处处能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体验他人的情感世界,做到换位思考,那么,我们就能融洽友善地与人相处,原本有很多看似无解的人际交往的矛盾都会迎刃而解。

【过渡】站在对方的角度体验和思考问题,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对方的内心世界联系起来。但是两颗心之间总隔着一道门,只有找到打开这道门的钥匙,我们才可能真正做到将心比心,以心换心。那么打开心门的钥匙是什么呢?

5.“寻找心灵钥匙”

情景:当爸爸满脸疲倦回家时……

小明:爸,你怎么才回来啊?!我饿扁了都!快给我做饭去!我要吃……

爸爸:你妈又出差了,我单位忙得要命。

小明:你这爸爸是怎么当的啊?!人家菁菁的爸爸妈妈对菁菁可好了,她一回家就能吃上美味可口、热腾腾的饭菜,人家的福气怎么这么好啊!

爸爸:你这臭小子,人家菁菁学习成绩数一数二,平常还帮爸爸妈妈干家务,这样的孩子谁不喜欢!

小明:是!别人家的闺女好!你叫她做你女儿好了!

“砰”的一声,小明把自己锁在了房间里

爸爸:你……

【设问】这对父子吵架了,他们各自都错在哪儿了呢?

【学生表现】根据情境,四人小组讨论,找出双方的不足,派代表回答。各自的问题出在:

(1)父亲没有考虑到小明当时很饿,小明没有考虑到爸爸工作很累——不够体谅和理解

(2)你这爸爸是怎么当的啊?你这臭小子——相互指责,不够宽容,不够尊重

(3)人家爸妈好,人家孩子乖——相互挑剔,不懂得欣赏对方身上的优点……

【教师引导】如果我们能把前面的“不”都去掉,换成“理解”“体谅”“宽容”“尊重”“欣赏”“赞美”,那事情又会是怎样的呢?

(板书:欣赏——宽容——理解(谅解)——关爱)

【教师小结】我们要做到换位思考,首先要多一分欣赏、多一分宽容、多一分理解、多一分爱心……“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换位思考在行动上的体现就是把这份爱洒向人家,用自己的善举帮助别人——与人为善。

点评:

激发学生在情境中沉浸进去,但也不急于让他们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和处理问题的想法和做法,而是引导学生先去体验,进而在这个过程中归纳出换位思考的实质,学会换位思考的基本方法,可谓水到渠成。

(三)感受温馨,提升新课

“当代雷锋”郭明义——助人为乐;“最美教师”张丽莉——见义勇为。

【教师引导】与人为善可以是像郭明义那样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也可以是像张丽莉老师那样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救人于危难,但更多的与人为善却是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小事之中。

【设问】请你说说发生在身边的与人为善的“小事”。

【学生表现】发现生活中蕴含的与人为善的小事。例如:在公交车上向老弱病残孕乘客让座位、热情帮助问路的行人、随手捡起路上的垃圾、拾金不昧……

【课件展示】《爱心城市——宁波》——感受身边的“与人为善”。

点评:

直击社会热点,通过与人为善的感人事例和《爱心宁波》视频,感受社会上人们的善举。视频的冲击力和迸发出的正能量震撼了师生的心灵!

【教师寄语】到这里,我们的课就到尾声了,但是我们的人生才刚刚起步。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紧握开启心扉的钥匙,多多换位思考,常常与人为善,我们的生命一定会更美好,我们的家庭一定会更和睦,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更和谐。

【课后作业】制作“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活动卡。时间三个月,记录自己与人为善的行动,或别人为你做的善事,并记录自己的心情,分享你的快乐。

板书设计

img17

(宁波市第十五中学 王庆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