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不少学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制约着学生的健康发展。新的环境、新的要求、新的活动都可能引起一定的紧张,出现一些心理上的问题,特别是当儿童没有做好入学的心理准备时,更可能引起他们的焦虑和不良反应。学生的多种心理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失调和紊乱。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疲劳的影响具有持久性,如果不及时加以纠正、解除,易于导致神经衰弱,甚至产生心理疾病。

小学时期是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学习内容相对简单,以学生的智力水平,绝大多数都应该能完成自己的学业任务,心理压力应该相对较小。但是,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不少学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制约着学生的健康发展。

一、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一)初入学儿童可能出现的心理障碍

进入学校学习是儿童生活的一个重大转变。新的环境、新的要求、新的活动都可能引起一定的紧张,出现一些心理上的问题,特别是当儿童没有做好入学的心理准备时,更可能引起他们的焦虑和不良反应。初入学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一般表现在对待学校的态度、学习及其与同学、老师以及家长的关系上。

1.对学校的消极态度

大多数儿童在上学以前都会对学校生活产生向往与好奇心,但有些儿童也会很快表现出对学校的消极态度,如不愿去学校,甚至借口身体不适来达到逃学的目的。

造成这种消极态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可能是由于理想中的学校与现实中的学校的矛盾所引起的。如果在入学前给儿童不实际、不客观地介绍学校生活,儿童进入学校后就会感到这种学校生活不如想象的好,从而对现实的学校产生厌烦的态度;其次,与家人的分离焦虑可能是引起儿童对学校的消极态度的一个原因,特别是那些在家庭中过分受宠,有强烈依赖性的儿童,或者是那些家庭不和睦的儿童,更有可能因此而害怕上学;最后,入学后不能立即适应学校生活,在学习活动中遭受挫折,过多体验失败感,这样的儿童也往往不愿意去学校。

2.学习障碍

有相当一部分儿童在入学后表现出或多或少的学习困难现象,这种学习困难可能是由于缺乏入学前的正确引导,在学习习惯、学习方式以及学习积极性方面存在问题引起的;也可能是由于在言语、算术等方面存在学习障碍而导致的。

3.交往障碍

交往障碍主要指儿童在与同学、老师、家长关系上发生的问题,或者在集体中的适应不良等问题。儿童入学后表现的交往障碍,一方面表现为儿童不善于与同学进行正常的交往;他们或者蛮横不讲道理,或者孤僻冷漠,他们在集体中往往受到同伴的拒绝或排斥。另一方面,表现为儿童不能适应集体生活,缺乏责任感,不能控制个人的欲望,经常扰乱集体的秩序,他们常因此受到集体舆论的谴责。

儿童产生这些交往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家庭影响,如家长对儿童的娇惯、庇护或粗暴、严厉等,都是造成儿童行为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般地讲,初入学儿童只要在成人的正确引导和帮助下,可以迅速适应学校学习生活,上述的种种心理问题大都可以在短期内消除。

(二)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在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学习疲劳是一种常见的,比较普遍的问题。由学习疲劳进而引起的心理问题也比较多。学习心理疲劳是指由于学习量过度,学习方法不当而产生的学习效率逐渐降低,并伴有渴望停止学习活动的心理现象。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学习内容的相对易学和学习方式的相对灵活,是不应该出现这种现象的。但是,由于家长期望过高,学校以成绩为标准评价教师等因素的影响,本该快乐的小学生活变成了学生痛苦的忍受过程,不少学生觉得学习是一件很苦很累的事情。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思维迟钝、认知能力下降、意志力减弱、反应缓慢、手脑协调性差、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积极性下降、学习兴趣减退、学习感到困难等。学生的多种心理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失调和紊乱。学习心理疲劳造成小学生在主观上对学习有一种疲倦感,学习效率下降。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疲劳既有外显性行为表现,也有个体差异性,如生理反应不适,学习态度不端正,不愿见老师,不爱上学,不爱做作业,一看书犯困,学习习惯不良,拖拉,学习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等。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疲劳的影响具有持久性,如果不及时加以纠正、解除,易于导致神经衰弱,甚至产生心理疾病。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能力不足、学习情感缺乏、学习自律性差等学习问题;逃学、说谎、偷东西、不服从、挑衅等品行问题;语言感受和表达、计算能力、电视迷、游戏迷等非品行问题;吮手指、咬指甲、抽动、多动等行为问题;亲昵行为失当、早熟性性兴奋、儿童手淫、性别认同障碍等性心理问题。兹归纳如下:

(1)厌学心理。在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下或因其他原因认识不到学习的意义,加上学习上遇到挫折,面对社会、学校、家庭的压力,对学习感到枯燥无味,逐渐产生厌学情绪。

(2)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料,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由自卑而产生的问题可能有行为退缩,或破罐子破摔等。

(3)冷漠心理。面对复杂的社会背景,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后,少年老成,早早看破红尘,远离本该属于自己热情开朗的学生时代,产生不该有的冷漠心理,出现孤僻、狭隘的精神状态,对任何事都无所谓,没有热情,对学习提不起兴趣。

(4)依赖心理。家庭和社会的溺爱,造成独立性差,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和懒惰的习惯,离开家长、老师就成了失去导航灯的航船,严重阻碍个性和心理的发展。

(5)烦躁心理。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心理上也是充满矛盾、复杂的时期,极易形成小学生特有的烦躁心理,在学习上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不愿耐心学习知识,好动,怕受约束,情感多变,在接受教育时易产生听起来感动、想起来激动、做起来不动的心理状态。小学高年级学生表现比较明显。

(6)求刺激心理。精力旺盛,思想活跃,模仿能力强,对任何事都好奇、感兴趣,对小学生来讲本是好事,但由于受社会文化市场等不良的影响,寻找刺激,“闯禁区”造成注意力转移,对学习不感兴趣,有的甚至误入歧途。

(7)逆反心理。好胜、好奇、好变、好动、好疑是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这也是学生心理不成熟的表现,往往使学生在主、客观上发生矛盾,看问题片面、偏激,辨别能力差,喜唱反调。

(8)封闭心理。有的小学生总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产生强烈的独立倾向以及

自我意识强化,认为已不需要别人和家庭的照顾,不愿讲出心里话,封闭自己,与外界隔绝。

(9)盲目心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易产生好高骛远的心理,自卑的学生有时也有盲目性骄傲情绪。所以,这种心理见于两部分人:其一,骄傲的人一碰到挫折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其二,自卑的人稍有成绩就会飘飘然,忘乎所以,自我形象高大,对别人不屑一顾。

(10)妒忌心理。妒忌是人特有的心理,学生好胜心强,分寸掌握不好,就会产生这种心理。其消极作用极大,在学习上失去交流、切磋的机会,学生之间互相封锁,转移学习的注意力,极端者会把心思花在如何超过或压倒对方,甚至打击、报复同学的不良行为上。

(11)虚荣心理。这些学生特别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和被社会、学校、家庭吹捧。由于过分受到娇宠,在学习上不懂装懂,不愿袒露缺点。为了满足虚荣心,不惜弄虚作假,欺骗别人。

(12)性差异心理。社会传统意识认为,女孩子上小学时比男孩子强,上中学后就不如男孩子。这种压力对女学生影响很大,使她们怀疑自己,形成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学习进度。其实性别对智力无大影响,学习上的差异基本上不存在。

(13)焦虑心理。部分小学生在学习中,总是担心、忧虑掌握不了知识,意识到有可能失败和满足不了自我需求,不相信自己的能力,情绪波动大,产生焦虑心理,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加剧焦虑反应。其一在生理上,肌肉紧张、动作僵硬、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出汗、手足发冷、老是想上厕所;其二在心理上,苦恼、无助、担忧、坐立不安、头痛脑昏、注意力无法集中,思维处于僵滞状态,有的甚至会产生自我否定、自责、胆怯和害怕等现象。

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如何使小学生保持愉悦乐观的情绪,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则需要长期坚持心理健康教育。

(1)教师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以及小学不同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明晰的了解。关于这些内容,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有明确的表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在小学的不同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不同,小学低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与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小学中高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克服厌学心理,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进取态度;培养集体意识,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健全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参与活动的能力。

(2)要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学会辨别是非、美丑、真伪、善恶,懂得坚持就是真理,抵制不良倾向,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要求,逐渐完善自我。引导学生之间正确的交往,鼓励学生遇到不开心的事和困难时多向老师、家长倾诉,使不良的心理情绪因素减弱和消失。

(3)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因为家庭是培养健康的情感、良好的习惯、优良品质和高尚道德的第一基地,对小学生的影响极大,同时对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和消除具有重要的意义。

(4)正确引导学生加强自身修养,虽然社会、家庭和学校可以产生强大的力量,但预防心理问题,必须通过学生内因产生效果。

(5)教会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懂得自尊自爱,在学习上碰到困难不回避,而是积极地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使学生在不断地学习成功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6)培养小学生尽快适应、关心和热爱集体,同学之间建立真诚的友谊,温暖的集体既是良好的学习环境,又是健康成长和生活的园地。

实践证明:在重视学生体育锻炼的同时,及时有效地倡导心理锻炼非常重要,既增进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又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使他们学习的动机、目的更明确,不仅能促进学生主动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技能,而且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大有裨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