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谈谈《陈情表》的语言艺术

谈谈《陈情表》的语言艺术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封表章改变了皇帝峻切的诏令,也扭转了李密尴尬的处境,《陈情表》简明得体的语言艺术,值得探究。《陈情表》将祖孙相依的情感写得凄楚哀婉恻然动人。《陈情表》令人信服地解决了这一矛盾。故《陈情表》的语言,一是诚挚,强调一时不能出仕并非长久不能出仕。李密一表“陈情”,之所以能撼动君心下令“停召”,得体贴切的语言艺术起决定作用,也与“陈情”的对象关系密切。

谈谈《陈情表》的语言艺术

晋武帝泰始三年(267),朝廷征召蛰居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东)的蜀汉旧臣李密出仕。先授郎中之衔,旋除洗马之职,“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晋武帝司马炎何以急召一介布衣李密入京委以重任?李密以孝闻于世。“祖母刘氏,躬自扶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晋书》本传)司马炎“以孝治天下”,李密是一个行“孝”的典型。此其一。李密是蜀汉名臣光禄大夫谯周门人,魏灭蜀(263),谯周力主刘禅投降,而李密为谯周得意门生,朝廷视之,不属“异类”。此其二。其时,蜀灭四年,东吴尚据江东。李密曾任蜀国使者数度使吴,才辩惊动江左,为吴人称之。鼎革之际,朝廷为收买东吴人心,减少灭吴阻力,延揽名士,以示怀柔,李密自在网罗之列。此其三。于是一时之间,“诏书切峻”,“郡县逼迫”,“州司临门,急于星火”。授职郎中,李密已上表“辞不就职”,倘李密再以“辞不赴命”四字回复朝廷,公然抗旨,触怒武帝,后果也就难以逆料了。

但李密竟以一篇不足五百字的表章,让天子一改初衷收回成命!史载:“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逼迫,密上书,武帝览其表曰:‘密不空有名者也。’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文选》李善注引《华阳国志》)一表陈情乞终养,乌鸟私情动君心。一封表章改变了皇帝峻切的诏令,也扭转了李密尴尬的处境,《陈情表》简明得体的语言艺术,值得探究。且看李密如何措辞。

一、以凄恻之情动人主之心

《陈情表》将祖孙相依的情感写得凄楚哀婉恻然动人。一开始作者并没有直截了当地提出不能应诏,而是简明陈述自己的凄惨身世和祖母的凄凉晚境,以哀情动人。往昔,“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李密出生六月父丧,行年四岁母嫁,九岁不能行走,可谓“零丁孤苦”,祖母“愍臣孤弱,躬亲抚养”。少年迭遭不幸命途多舛,赖祖母慈爱照料,李密始“至于成立”,如此亲情焉能不报?而今,“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李密单根独苗缺亲少故,“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祖母久病床榻不能自理,李密侍奉汤药不可废离,刘氏九十六岁,风烛残年又岂能离去?文中显示的形单影只的悲冷气氛,令人一洒同情之泪。君主亦人,作为人,就不能不被这种凄楚惨恻的情感所打动。

二、以婉转之理封人主之口

自古忠、孝难以两全,受国诏命,为国效力,是人臣的本分。不能解决忠、孝这一矛盾,虽然其情可悯,难称于理有据。《陈情表》令人信服地解决了这一矛盾。晋之政权,受禅于魏,司马氏向不以“忠”标榜,武帝乃倡“以孝治天下”。作者便从这个“孝”字上做文章,将自己的行为纳入晋武帝推崇的社会价值观念之中。“凡在故老,犹蒙矜育”,今刘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李密之境遇“特为尤甚”。“特”“尤”两字,强调处境非同一般,更应受到“圣朝”的怜悯眷顾。况且,尽“孝”也未必不能尽“节”,“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此番话,是在歌颂圣朝“清化”的前提下说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而又言辞婉曲理由充分,晋武帝即有不满之意,也无从措辞公开申斥了。

三、以谦卑之态释人主之疑

李密是蜀汉旧臣,“辞不赴命”无论如何也是一种公开抗上的表示,这必然使朝廷产生对李密追念蜀汉“不事异姓”的怀疑。剖明自己心迹,消释这一疑虑,是取得朝廷谅解的关键。在这个问题上,李密不能不委曲求全,故意流露出一种晋武帝希望看到的降臣心态:感激涕零、知恩必报、惶恐不安。作者贬低自己的“名节”:在蜀为郎,“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作者描摹自己的心境:“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作者甚至说,接到诏令,竟欲“奉诏奔驰”走马赴任,“岂敢盘桓,有所希冀”。这样写,将新朝对降臣的疑点索性点穿,将自己摆在一个亡国“贱俘”的位置,让晋武帝明白:不入朝廷,一非为蜀汉前朝尽节,二非为求取在野清名;实因病在床褥无人终养的祖母。李密如此措辞,内心应当是很痛苦的。李密对蜀汉并非不存有缅怀之情,也并非不顾惜自己的名节。史载,司空张华问李密,安乐公(后主刘禅)何如人物,李密答道“可次齐桓”,“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其败”(《晋书》本传)。可知李密内心,视蜀汉为“伪朝”,视自己曾效力于蜀汉为“伪职”这种认识实不存在。但提笔撰表之时,为消除人主之疑,他却将此种情绪极力遮掩而至深藏不露,摆正自己亡国之臣的位置,作出诚惶诚恐的姿态。这种十分谦卑的态度,自然容易取得朝廷的同情和谅解。

四、以诚款之辞消人主之念

《陈情表》的写作目的,实际上可用八个字概括:“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但李密无法回避这样一个事实:四年前仕宦刘蜀,祖母已过九十高龄,何独晋召而称“不能废远”?故明眼人仍可看出,奉养虽为实情,却仍然算不上不能奉诏的真实原因。故《陈情表》的语言,一是诚挚,强调一时不能出仕并非长久不能出仕。二是恳切,突出一片孝心全赖天子怜悯。三是坚定,全篇眼目,在“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一句。“表中眼目,意在破题,要在尽题意,又忌太露。”(吴纳《文章辨体》)实实在在状祖孙相依为命之情,又明明白白表执著不欲赴命之意,表面上希望“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实质上已将“区区不能废远”这一不可移易之决心禀告天子。文中隐含的信息是:即使朝廷将自己强行“请”入洛阳,作为臣子,也会身居东宫心系祖母,才华未必能为天子所用,而朝廷,则难免横遭天下之人物议,舛违“以孝治天下”之宗旨。如此,晋武帝征召李密收揽人心的目的就根本不能达到。在这样的情况下,李密既有“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忠诚表白,为笼络天下士人,晋武帝不仅一时打消了征召之念,而且作出了对李密的孝心予以嘉奖的决断。

李密一表“陈情”,之所以能撼动君心下令“停召”(《晋书》本传),得体贴切的语言艺术起决定作用,也与“陈情”的对象关系密切。晋武帝司马炎是一位宽和豁达的君主,与其祖(司马懿)其父(司马昭)阴险忌刻狠毒残忍的个性大不相同。他对文人采取宽容怀柔政策。“帝宇量宏厚,造次必于仁恕,容纳谠正,未尝失色于人,明达善谋,能断大事,故得抚宁万国,绥静四方。”(《晋书·武帝纪》)唐代房玄龄这一评价是符合历史实际的,晋武帝在位二十六年,未擅杀一文士,连惩罚也极少。司马炎个性的“宏厚”“仁恕”,正可以从另一个侧面解释李密一表“回天”的原因。

(原载《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1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