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发言的语言艺术

发言的语言艺术

时间:2022-06-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五、发言的语言艺术1.选择合适的话题选自己熟悉、体会较深的内容这样的话题能全方位打开你的思路,激发你谈话的兴趣。在发言的全过程中,时刻都要注意围绕话题去讲,如果讲话时兴致大发,忘掉话题信口开河,就会出现前言不搭后语的现象。翔实准确的材料“实事求是”是发言的一个基本原则,要做到讲话实事求是,重要的是保证所运用材料的翔实、准确。以情动人发言的最大特点在于助“兴”。

五、发言的语言艺术

1.选择合适的话题

(1)选自己熟悉、体会较深的内容

这样的话题能全方位打开你的思路,激发你谈话的兴趣。自己讲起来才能旁征博引,应付自如。千万要注意,自己不清楚的事情,不要冒充内行,乱说一气,否则,要么说着说着卡了壳,要么就是班门弄斧,贻笑大方了。

(2)选择能吸引听众的话题

通常我们是以听众的反映来判断发言的成功与否。在发言的全过程中,时刻都要注意围绕话题去讲,如果讲话时兴致大发,忘掉话题信口开河,就会出现前言不搭后语的现象。发言的内容要针对性很强,表达内容具有明显的客观性,开口之前,已有明确的话题,但要是在表达过程中不注意紧扣话题去讲话,那么发言同样是不能获得成功的。

(3)要有强烈的表达欲望

这种欲望,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对话题非常熟悉。只有当你感到非常想让听众理解自己的话,迫切地要把你最熟悉、最重视的内容传达给听众时,你才有可能把话题说好,才能准确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内容。

(4)准确的表达

一般情况下,发言所要表达的观点应当符合以下四条原则:

①正确。发言需要有正确的观点,正确的观点宣传真理、鼓舞人心、祛邪扶正、推进工作;错误的观点则颠倒是非、混淆黑白、误事误人、贻害无穷。

②集中。话说得多,不等于说得清楚明白,在一段话中观点必须相对集中,使要点相对突出。

③鲜明。发言时不仅要有正确集中的观点,而且要敢于正视现实,堂堂正正、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观点。闪烁其词、吞吞吐吐、知而不言、言而不尽,必然会影响发言目的的实现。

④深化。深化,就是要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把握事物的本质,找出要害所在。深化的观点能使发言内容更深刻,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观点的深化并不在于措词上的华丽和表达时的情感运用;相反,华丽的词藻、委婉或激昂的语调也无法掩饰所表达的观点的肤浅。

2.选择合适的内容材料

发言能力差往往表现在说话时内容材料贫乏。占有材料是发言的基本条件,有了材料,才有话可说,没有足够的材料,必然造成说话时词不达意,言之无物;有了材料,才能临时确立表达的观点,并在讲话时成为支持观点的基础。

内容材料之所以是发言的基础,还因为如果有了充足、翔实、生动的材料才能激发发言者更好地发挥表达能力。如果材料贫乏、虚假、枯燥,必然妨碍或影响表达能力的发挥。我们有时有话急于要说,可有时想说又怯于开口,这不能排除材料不足的原因。有了材料,说话时就心中有数,就能有话可说。

像治病用药一样,尽管你有不少药,但是必须对症吃药,适量服用,才能奏效。有了大量的材料不等于就一定能够把话说好,还要善于恰如其分地使用材料。

那么,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材料呢?

(1)支持观点的材料

发言时必须注意选择能够反映观点、支持观点的材料。只有这样的材料,才能使观点形象化,成为观点的依托,使材料与观点有机地统一起来。

(2)翔实准确的材料

“实事求是”是发言的一个基本原则,要做到讲话实事求是,重要的是保证所运用材料的翔实、准确。对待材料不能采用实用主义态度。那种对材料任意加工,添枝加叶,主观臆想,随意引申,或者把道听途说、支离破碎的信息拿来拼凑当作材料的做法,都是发言人在发言时所不可取的。

(3)生动、新颖的材料

在“翔实”、“准确”的基础上,“生动、新颖”也是选择材料的一个重要标准。

那么,什么样的材料才是生动、新颖的呢?

材料的生动性表现在:它能准确、形象地反映观点,能缩短说话者与听者之间的心理距离,能沟通双方的感情,使听话者感到说话人的真挚、诚恳,从而增强发言的感染力。

(4)典型、深刻的材料

一段话不可能面面俱到,要说明一个道理,总是要通过“个别”反映“一般”的。这就要求说话时要选择典型的材料。典型,就是要求说话时能够深刻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毛泽东同志说:“材料是要搜集得愈多愈好,但一定要抓住要点和特点(矛盾的主导方面)。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列宁研究帝国主义,都是收集了很多统计材料,但并不是全部采取,而只是采取最能表现特点的一部分。”这里所说的“抓住要点和特点”就是抓住典型。

3.发言过程要合理

其实,与会者发言作为会议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说话形式,并不是深不可测、毫无章法可循的。它也有其一定的规律和技巧,下面就是一些发言时的实用技巧,以备与会人员学习和掌握。

(1)先声夺人

发言的开头,能不能马上抓住听众,往往决定着整个讲话的成败。好的开头就像一个出色的导游员,一下子就可以把听众带入讲话者为他们拟设的胜境;好的开头最易打开局面,便于引入正题。因此,开头不能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要努力做到不落俗套,语出惊人,这样才能出奇制胜,先声夺人。

(2)以理服人

发言时诚挚的态度来源于发言人对听众的尊重,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听众的信任和尊重。这种诚挚的态度在发言中应该具体地表现为襟怀坦荡,观点鲜明。“诚挚”不等于“迁就”,诚挚感情应当融进发言所表达的观点之中,使观点更鲜明,使每一句话都是感情的凝聚、心声的流露,使发言情动于中、寓情于理。尤其是某些批评性的发言更要注意这一点。

(3)以情动人

发言的最大特点在于助“兴”。所谓“助兴”,就是指发言者在环境、对象、内容的感召下,有一种强烈的表达欲望。这种欲望产生于发言之前,贯穿于发言的全过程中,它首先应当体现在讲话的态度诚挚。诚挚的态度能够直接影响听众的情绪,关系到听众对发言内容的接受程度。诚挚、热情、坦率的发言能够吸引听众,能够缩短发言者与听众之间的距离,使听众始终为讲话者的诚恳坦直所打动,大大增加发言的实效。

(4)吸引听众

发言应力求生动活泼,以增强临场气氛。发言者可用听众比较熟悉的特定的地点、特定的节目或有某种象征意义、纪念意义的实物等来设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生动形象,增强发言的通俗性和说服力,使人听起来亲切动情。

(5)说服听众

发言的效果如何,不仅要看能否准确地表达,更重要的是要看听众能否理解和接受。由于会中发言是针对性很强的说话形式,所以,发言时一定要考虑到听众的心理需要,了解听众的特点,说出听众急切地想听到的内容,这样才能使发言受到欢迎,才能使听众易于理解。另外,把话讲到听话人的心坎上,必然大大促进双方的心理交流,使听众信服。

4.其他细节事宜

(1)语言尽量通俗易懂

发言主要凭借声音,而声音过耳即逝,不可能留给听众反复思考的时间,因此发言要做到平易通俗,避免晦涩艰深。

①通俗词语的运用。有经验的与会者在发言中,总是自然而然地使用大量通俗易懂的语言,即使是学问渊博的知识分子,在平时谈话时也是如此。这对于使话语亲切平易,入耳入脑,提高表达效果是很必要的。

②切记生造词语。生造词语是信息传递中的障碍。因为那些生造的词语“除自己之外,谁也不懂”。在会议中应该尽量少用新出现的词语。因为这一类词语出现的时间不太长,使用不普遍,人们还不太熟悉,用在发言中,听众从听觉上接受比较吃力,而且又不可能查阅资料,往往思路被打断,分散了注意力,使下面的内容听不清楚,只能囫囵吞枣,妨碍对发言内容的理解,降低了听话的兴致,这样就会影响到表达效果。

③句式的恰当运用。吕叔湘先生指出,说话时一般“句子比较短,结构比较简单甚至不完整”。从发言人角度来看,随想随说,缺乏从容琢磨的时间,组合长的句子比较困难,弄不好就容易出现前言不搭后语的毛病;句子比较短就不容易出现前言不搭后语的毛病;另外,句子比较短也容易上口,不绕嘴。从听话人的角度来看,句子短小易听易记,因此,在口语表达中应注意多用简短明快的短句。

(2)发言中语调的处理

语调是发言中特有的一种表达手段。发言时,仅把字念得准确清楚还不够,还必须运用恰当得体的语调。语调和字音配合起来才能正确地表情达意。发言中语调的变化与思想感情的表达有直接关系。

①停顿。停顿在口语表达中具有调节气息、显示语气、突出重点的作用。从发言人的角度看,发音吐字要用气流,但吸一口气的工夫说出的音节数目是有限的。从听话人的角度看,停顿能够给其留有思索消化、回味的时间,使其更好地接受信息,理解内容。

恰当的停顿可以使意思表达得清晰明了。一句话停顿的地方不同,往往会表达出不同的意思。为了突出某一事物、强调某一观点、表达某种感情,也需要作恰当的停顿。

总之,停顿要根据表达的内容和具体语句来恰当安排,要从“说”和“听”双方的需要去考虑。

②升降。发言时整个句子的声音会有高低升降的变化,通过这种变化可以表达不同的语气,表现不同的思想内容。

句子常见的高低升降变化有下面四个类型。

平直:句子语势始终平稳舒缓,没有明显的高低升降变化。常用来表示庄重、严肃或平淡的语气,多用于一般的叙述说明。

高升:句子语势逐渐由低升高,常用来表示情绪激动或疑问。

降抑:句子语势先高后低,逐渐下降,末尾低而短,常用来表示肯定、感叹、请求。

曲折:句子语势有曲折变化,或升高再降,或降后再升,常用于表示含蓄、讽刺、夸张、幽默或意在言外。

③重音。重音可以突出重点,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发言时,总是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把某些词句说得轻一些,而把另一些词句说得重一些。如果一个人发言时声音的强度和力度总是一样大小,必定会使语调平淡呆板,影响表达效果。

④语速。发言速度的快慢与发言的目的、内容以及环境气氛是有联系的。日常生活里的随意交谈,说话的速度一般稍快一些;而大会发言时说话的速度一般要稍慢一些。特别是说到重点、难点或比较新、比较抽象的内容,需要启发听者思索时速度要相对慢一些。

说话的速度,可以影响表述的情绪和气氛,影响语言表达的效果。在会议发言中,语速的快慢变化要适宜。既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

(3)巧用修辞手法

①打比喻。比喻是发言时经常使用的手法,它能非常有效地使语言生动形象,把抽象深奥的内容具体化、通俗化,使听众似乎摸得着、看得见、想像得出。精彩的比喻能够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②排比。把几个语义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连用,这就是排比。排比能够增强语势,又能增强语言的节奏感,所以在发言中经常用到。

③借代。为了把某一问题说得清楚形象,借用一种与内容有关的、比较具体的、为人们所熟悉的另一内容代替,这就是借代。

“每个共产党员都应懂得这个真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这里,毛泽东同志用枪代替军队,非常鲜明具体而又形象地说明了党和军队的关系。

④引用。在分析、说明某一问题时,引用著名人物的话或群众中常用的熟语来阐明观点,或引进对方的话加以反驳,都是说话时经常采用的方法。

与会者在会议发言中,引用名人名言、成语典故以及一些具体事例、数据,能增强发言的分量,加强发言内容表达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