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

时间:2022-02-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的基因不同,中国传统文化在思维方式层面与西方文化有巨大的差异,其特征表现为思维的直觉性和伦理化倾向。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差异的描述。文化与传统有关,它是特殊的,而文明与未来有关,它是普遍的,这就是文化和文明不同之处。“创造性转化”,就是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传统文化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

美国学者西尔斯写了一本书,这本书叫《问传统》,翻译成中文大概有六十五六万字,他认为,传统再不是时间序列的过去,传统作为文化,它就在当下存在,而且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现在,我们的使命就是在新的时代,如何去诠释传统,使传统丰富起来,使传统具有现代的意识。

一个民族的文化,也就是她所特有的社会心理、行为方式、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都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每一个民族中个体的成长与生俱来地受到她的规定、约束和影响。

由于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的基因不同,中国传统文化在思维方式层面与西方文化有巨大的差异,其特征表现为思维的直觉性和伦理化倾向。直觉思维与理性思维相对,表现为艺术性、审美性、整体性和诗意化;而伦理化倾向则将思维与道德修养密切相联。这两种思维的特征均有助于人格主体对人生的领悟,有助于人格境界的提高,也有助于现代人的“诗意的栖居”。但传统思维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它的侧重点在人生伦常、道德教化而非科学思辨、逻辑分析,仅仅用伦理的、政治的标准决定对信息的过滤、组织和加工,从而排斥甚至取代了科学认识。

梁漱溟曾经说过:“中国古人与近代西洋人在学术上都有很大的创造和成就。但他们却像是向不同的方向致力的。近代西洋人系向外致力的,其对象为物,对自然界求了解而驾驭之。中国古人不然,他是在求了解自己,驾驭自己——要使自己对自己有一种办法。亦即是求自己生命中机械性能够减少,培养自己内里常常清明自觉的力量。”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差异的描述。

除了文化的差异,我们更不能忽视文化与我们的联系与差异。那么我们怎样来看待文化与文明呢?

“文化”是使民族之间表现出差异性的东西,它时时表现着一个民族的自我和特色,而“文明”是使各个民族差异性逐渐减少的那些东西,表现着人类的普遍行为和成就,换句话说,就是文化使各个民族不一样,文明使各个民族越来越接近。

文化是一种不必特意传授,由于耳濡目染就会获得的性格特征,精神气质,而文明常被看成是一种需要学习才能获得的东西。因为,各个民族的文化往往是固守的,它表现出一种对异质文化的抗拒,而文明常常是始终在前进的,表现着殖民和扩张的倾向。文化与传统有关,它是特殊的,而文明与未来有关,它是普遍的,这就是文化和文明不同之处。文化与文明又是相关联的,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文明是文化发展动力。如数据思维的运用就是人类的文明,持久的积淀就成为国民的意识,形成一个民族的文化,进而积淀为国民的行为偏好和习惯,形成一种有着强烈的工具理性追求,具有严密的数理支撑的新思维文化。

人类文化和文明发展进步的过程表明,一个民族的发展需要文化。同样,一个民族的强大更需要科学,需要现代文明。一个民族的文化只有与异质文化交流和碰撞、冲突和融合,才能保持自身文化生命力,这是任何一种文化演进发展的一种带有规律性的现象。

信息社会的思维方式将是诗性与理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人格主体性的思维。它既要创造性地传承传统思维的诗性特征,同时更要具有科学性和思辨性内容,否则,我们将无法应对现代社会和信息技术的挑战。

这里就有一个“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问题。“创造性转化”,就是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传统文化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而“创新性发展”,就是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传统文化教会我们的是思维的路径和方法,而包括数据文化在内的先进文明将教会我们行动的能力。我们需要把数据这个科技符号变成一个文化符号,将数据的理念融入中国人的意识之中,构建一个理解数据、懂得数据并且善于利用数据的国民文化,因为,这种文化代表着国家治理的一种管理哲学的改变。

我想起了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的一句名言,“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其文化的力量就在于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