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丁肇中与粒子

丁肇中与粒子

时间:2022-0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是在父母访美期间出生于美国的,因而他成为了美国公民。由于战乱丁肇中12岁时才受到正规的学校教育。)如今,丁肇中和许多粒子物理学家们还在进一步探索物质世界的基本结构。1981年起,丁肇中组织和领导了一个国际小组——包括中国在内的约13个国家近400名物理学家参加的L3组。丁肇中团队借助阿尔法磁谱议已发现40万个正电子,这些正电子可能来自人类一直寻找的暗物质。

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山东省日照市,中学时代是在台湾度过的。1956年,丁肇中入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硕士学位,1962年获博士学位。1963—1964年在欧洲核研究中心工作。1964—1967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1967年起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1977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1936年1月27日,丁肇中诞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亚柏市。父亲丁观海是工程学教授,母亲王隽英是心理学教授。丁肇中是在父母访美期间出生于美国的,因而他成为了美国公民。由于战乱丁肇中12岁时才受到正规的学校教育。1956年9月6日,丁肇中来到美国,开始他艰辛的求学生涯,于1962年获得了博士学位。

丁肇中领导的实验小组和里希特领导的实验小组,1974年几乎同时在宣布,他们发现了一种新的粒子,里希特把它取名为φ粒子,丁肇中则把它取名为J粒子。取名J粒子是因为英文字母“J”与中文“丁”极其相像。后来人们就把这种粒子称为J/φ粒子。丁肇中和里希特也因此分享了197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崇高荣誉。

J/φ粒子的发现,在物理学界具有轰动效应。在这之前发现的所有的基本粒子,可以由三种夸克来构成。这个粒子却有点怪,由以前的三个夸克无论如何也得不到满意的解释,科学家们不得不引入一个新的夸克——粲夸克。这样,原来的三夸克模型就变成了四夸克模型。当然,四夸克模型不可穷尽一切,还有一些实验事实在四夸克的框架下仍然不易解释。对这个问题,现在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夸克系统已经接近完备,可能还有少数几个夸克有待发现,夸克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单元。而另一种看法认为,夸克本身很可能是由某种更小的东西构成的,物质是永远可分的。(夸克是组成像中子、质子等强子的一种基本粒子,现在科学家认为有六种夸克,分别是上夸克、下夸克、奇夸克、粲夸克、顶夸克和底夸克。)如今,丁肇中和许多粒子物理学家们还在进一步探索物质世界的基本结构。

1981年起,丁肇中组织和领导了一个国际小组——包括中国在内的约13个国家近400名物理学家参加的L3组。在欧洲核子中心高能正负电子对撞机LEP上进行高能物理实验,寻找新的基本粒子及其粒子物理的新现象。1998年6月2日,美国东部时间凌晨6时零9分,发现号航天飞机升空,机内载中、美等国共同研制的“阿尔法磁谱仪”进行运行实验。此举揭开了人类第一次到太空寻找反物质暗物质的序幕。阿尔法磁谱仪实验是一个大型国际合作科学实验项目,实验由丁肇中教授领导,包括美国、中国、意大利、瑞士、德国、芬兰等国家和地区的37个研究机构的物理学家和工程师参加,仅中国参加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就不下200人,其目的是寻找太空中的反物质和暗物质。2013年4月3日,丁肇中及其阿尔法磁谱仪项目团队宣布的成果,让人类在认识暗物质的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丁肇中团队借助阿尔法磁谱议已发现40万个正电子,这些正电子可能来自人类一直寻找的暗物质。刊登在《物理评论快报》的研究成果显示,在5亿~100亿电子伏特区间内,正电子占正电子与电子总和的比例随能量的增加而减小;在100亿~2500亿电子伏特区间内,比例递增;到2500亿电子伏特之后,比例曲线基本变平。正电子比例能谱没有随时间改变,同时高能正电子不是来自空间某个特定的方向。

丁肇中很重视培养中国高能物理学人才,经常选拔中国青年科学工作者去他所领导的小组工作。他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