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亚原子粒子与夸克

亚原子粒子与夸克

时间:2022-09-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每个核子只能影响邻近的核子。谢天谢地,大部分原子核中,两者势均力敌,旗鼓相当,因此原子核是稳定的。质子与电子是稳定的,中子在核中也是稳定的或基本稳定的。实际上,自由中子是除电子与质子以外,寿命最长的粒子。这些粒子的反粒子以后也相继发现。更准确地说,人们怀疑强子是否够资格戴上基本粒子的桂冠、对于强子的基本粒子的资格致命的冲击来自于加速器。而其余的几百种粒子都参与强相互作用,因此称为强子

在20世纪30年代初,发现所有的原子核均有中子和质子组成,加上电子和光子,一共有4种粒子被称为基本粒子。后来人们认识到,原子核中的粒子——中子和质子(统称核子)之间存在一种以前人们不知道的力——后来称为核力,其强度极大,大致是电磁力的100倍,但力程短。每个核子只能影响邻近的核子。它们起着束缚、维持核稳定的作用。

在核中,就是这样依靠强而影响短的核力,与弱但影响长的电斥力相抗衡。谢天谢地,大部分原子核中,两者势均力敌,旗鼓相当,因此原子核是稳定的。核中的中子,由于不带电,既不产生电斥力,也不受电斥力影响,但是能增加核力的束缚。换言之,在电斥力与核力的对峙中,中子起着制衡的关键作用。

并非多余的小宇宙“砖石”——中子

可见没有中子,就不会有稳定的大自然。尤其是纷繁多样的中、重元素无从存在。我们今天就不会安详地沐浴大自然和煦的阳光,欣赏如此美丽动人的景色,领悟丰富多彩的人生。

中子除不带电以外,其他所有性质均与质子一样,质量略大于质子。质子与电子是稳定的,中子在核中也是稳定的或基本稳定的。但是离开核的自由中子却是不稳定的,其寿命大约15分钟。这里寿命的意思是统计意义上的,即在此期间有50%的概率衰变。实际上,自由中子是除电子与质子以外,寿命最长的粒子。

中子在原子核电斥力与核力的抗衡中,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在这场搏击中,中子强化核力,帮助原子核的稳定,维系大自然的祥和与繁荣。中子的“参战”,导致在这场至关紧要的拳击赛中,核力不至于居下风。由此可见,中子决非上帝在构造宇宙中多余的砖石,或科学筵席上贫困沦落的乞丐,而是科学大厦中尊贵、重要的贵宾。

1947年π介子的发现证明了汤川理论的合理性。π介子与核子、电子之类的费米子不一样,是玻色子(boson),其自旋为1,有π、ππ0种。它的发现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我们在后面的相互作用部分还会提到,它们在定性解释核力的产生机制方面,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但是,自此以后,一批不速之客联翩而至。它们的存在是物理学家原来完全未估计到的;其数量之多,行为之古怪,使得人们瞠目结舌,只得连声说:奇怪!奇怪原来的简洁的基本粒子图像完全破坏了。新的危机发生了。这些新粒子包含两大类:比π介子重,但比核子轻的K介子,如K0(中性K介子的反粒子)、K、K-;还有一类比核子更重的粒子,人们后来称之为超子,如Λ、Σ、Σ0Σ﹣、Ξ、Ξ、Ξ超子等。这些粒子的反粒子以后也相继发现。核子和超子质量一般比较大,统称为重子。其中Λ超子和Σ超子,是英国人罗切斯特和巴特勒于1947年在宇宙射线中发现的,K介子则是1949年由布利斯特尔小组在上述工作基础上发现的。Ξ超子则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小组在1954年发现的。所有的超子寿命都很短,在10﹣10~10﹣11秒,其质量则在2183~2585倍电子质量。

物理学家们像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一样,好奇地观察“新大陆”的子民们——这批新粒子的古怪行为:它们毫无例外地都是在强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而且都成双成对出现,如(即所谓并协产生):

π(介子)+p(质子)→Λ+K0

但是其衰变则一律通过弱相互作用过程。其寿命均为1010~10﹣11秒,正好说明这一点。它们的寿命虽然短暂,但比较它们产生时的相互作用过程却长1014倍!

20世纪40~50年代,物理学家对于这些问题伤透脑筋,为此赐予这些不速之客以佳名:奇异粒子。其中的超子与核子性质相近(都是费米子等),看来像有血缘关系。原子核内可以取代核子而容纳超子,相应的核叫超核。例如中性的Λ超子就可以取代1~2个中子,形成所谓超Λ核。

汤川秀树(1907~1981)

1960年,人们知道的轻子、介子与重子的数目将近30种了。大自然的无限慷慨,令人不知所措,平添许多淡淡的哀愁。

还有没有更多的基本粒子?这不断膨胀的清单,何时是“了”呢?

正当物理学家为奇异粒子煞费苦心的时候,不料更多的寿命更短的粒子——共振态粒子像流星雨一样,倾盆而下。

原来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费米、斯泰因伯格在芝加哥大学就观察到这种粒子的迹象:π介子与核子碰撞,其碰撞概率(就是碰撞的机会或碰撞的频率,也称碰撞截面)随π介子能量有明显上升。袁家骝与灵顿鲍进一步提高π的能量,碰撞概率上升,呈现险峻的峰值后就下降了。这种现象颇像振荡器的辐射频率与发射天线的调谐频率发生共振时,电磁波的强度急剧上升的情况。此时是π介子动能与质子——π介子之间位能发生共振。实际上,π介子在极短时间滞留于质子周围,形成新的复合粒子,但在很短的时间,又衰变为质子与π介子。人们后来称这个短命粒子为Δ﹢﹢

依量子理论,一般容易计算出共振粒子的质量与寿命。质量就是π与P的质心能量,Δ﹢﹢的质量为1236兆电子伏。至于寿命可根据共振峰的宽度Γ估算,一般宽度小(尖锐、峻峭)则寿命长,反之则寿命短。Γ的宽度约为115兆电子伏,相当于寿命τ=5.7×10﹣24秒。袁家骝等发现的Δ﹢﹢是人类发现的第一个共振态粒子。共振态粒子的典型寿命是10﹣24秒。

20世纪50年代末,人们改进了寻找强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共振粒子的方法,加上加速器能量不断提高和技术的改进,以及分析、测量仪器的精度提高和改良,共振态粒子大量涌现,使人目不暇接。强子的数目在成倍增长……

最初发现的共振态粒子是两个粒子的复合体,后来发现还有更复杂的复合体。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共振态粒子的种类早就突破100。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共振态粒子已有300多个,其中介子共振态100多个,重子共振态有200多个。目前共振态粒子有多少?恐怕超过400大关了吧。

20世纪60年代以后还发现几个寿命在10﹣19秒以上的粒子:寿命为10﹣10秒的K介子,以及寿命为0.82×10﹣10秒的Ω超子。这一类长寿命粒子,包括轻子、重子、光子大约30来个,但共振态粒子就有约400个。

难道会有500种基本粒子吗?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有人发出疑问,并提出各种各样的基本粒子的结构模型,如费米—杨振宁模型、坂田昌一模型、核子的π原子模型、超子的哥德哈伯模型、福里斯对称模型、施温格双重模型等。

更准确地说,人们怀疑强子是否够资格戴上基本粒子的桂冠、对于强子的基本粒子的资格致命的冲击来自于加速器。现在人们已经明白,在这些粒子中,只有电子、μ子和中微子等是现代科学无法分析其内部结构,算得上真正的基本粒子。而其余的几百种粒子都参与强相互作用,因此称为强子,其实是由更基本的粒子所构成。这些更基本的粒子我们称为夸克。我们需要记住的是夸克是不能以自由的状态存在,这种现象叫夸克禁闭。研究夸克的性质必须借助于对于强子的测量和研究。通常所谓的亚原子粒子指轻子和强子,是可以观测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