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厨房里的化学

厨房里的化学

时间:2022-0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加盐过早,盐会使豆类或肉里的蛋白质发生凝聚,变硬,水难以渗透进去,豆类或肉不易煮烂,不利于人体的消化吸收。有些内脏结石的主要成分是草酸钙。水玻璃的化学成分是硅酸钠,俗名叫“泡花碱”,是一种有黏性的胶状液体。整个鸭蛋的蛋黄,几乎三分之一由脂肪组成。盐能降低蛋白质在水中的溶解度,使蛋白质沉淀出来,化学上称之为“盐析”。在金属里,铜的传热能力仅次于银,排行第二。而且,使用铜锅,会破坏食物中的维生素C。

第四节 厨房里的化学

一、洗菜淘米有学问

厨房里要准备饭菜,第一件事是洗菜、淘米,洗菜、淘米要用大量的水。

从化学角度看,水是最普通、最好的溶剂了。

水能溶解许多矿物质,即使是难溶的油光物质,水也能把它打散,变成牛奶那样的乳浊液。水是这样“无坚不摧”的物质,又容易得到,所以,我们洗东西总离不了水。

洗菜时有水的机械冲刷作用,也有溶解过程。有人把菜放在盆里冲,既浪费水,效果也不好。因为有一些泥沙还留在盆里,又沾回到菜叶上。比较好的办法,是把菜放在水盆里洗净,拿出来沥干,再换清水洗。把菜切碎再洗,和洗净后再切,是不是一样呢?不一样。绿色、黄色蔬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他们中不少很容易溶解在水里。菜切碎了再洗,会损失掉许多营养成分,所以,蔬菜要洗干净再切。淘米也是一样的。米的表皮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l和人体必需的矿物质,淘米次数太多,就会损失一些营养成分,应该少淘几遍。

但是,久存的米表面可能生长一种黄曲霉菌,它分泌致癌的毒素。淘米可减轻黄曲霉菌素的污染,此时,还是多搓洗几遍为好。

二、刀法火候有讲究

不同的菜被切成多长,多宽,多厚,都有一定的分寸。

再说炉灶上,掌握火候,争分夺秒,几翻、几颠、几铲,都恰到好处。

这里面也有化学道理吗?

我们一定有这样的经验,一块冰糖在水里溶解的速度比一匙绵白糖慢得多。这是因为冰糖与水接触的表面积远远小于白糖。如果预先把冰糖研磨成粉末,再溶解就快得多了。

蔬菜和肉切成细丝,增大了与水作用的表面积,营养物质容易溶解到水里去,一些化学变化也容易进行。

化学反应的速度和反应物质相互接触的表面积大小有密切的关系,接触越大,反应越易进行。

化学反应的速度快慢,还和反应温度有关。炒菜时讲究火候,控制火力的大小,掌握加热时间的长短和时机,说到底,也就是控制温度。

在高山上烧开水,由于压力低,温度升到八九十摄氏度,水就沸腾了。温度当然也就不再升高了,所以煮不熟面条和米饭。这时候,必须使用高压锅。

三、菜锅里变化多

煮菜烧饭,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早已司空见惯。但你想过吗,食物为什么要经过烧煮呢?

在远古时代,人们没有火,只好什么东西都生吃。自从开始使用火,人们也开始了吃熟食的历史,人类的体力和智力都得到了很大发展。

人是通过消化食物来吸收其营养的。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淀粉等都是不易溶解于水的,给人体的消化吸收带来困难。食物通过烧煮以后,吸收了水分,受热膨胀,然后与水反应:淀粉分解了许多的小分子——糖类;脂肪发生部分水解,生成酸和醇;蛋白质生成各种具有鲜美味道的氨基酸。这样,不仅使食物变得易于被人体消化和吸收,而且还使食物更加可口。

各种维生素都怕热,怕氧气,烹调时间过长,温度过高,容易被破坏。因此,煎炒多用急火,快翻,快出锅。煎炒鱼、肉时,切忌将鱼肉烧焦,不然,蛋白质中的色氨酸就会转变成有毒的物质,引起食物中毒

有时候加点儿醋,酸性环境可以保护维生素C,减少它的分解。维生素C在加热时还容易被氧化破坏,炒菜时尽可能加锅盖防止更多的氧气进入。熟菜反复的热炒,对维生素的破坏严重。

有人煮豆、熬粥时,加进一点小苏打(碳酸氢钠)或碱(碳酸钠)。这样做,很快就能煮烂。可是,碱把维生素B、维生素C给破坏了,不是好办法。改换高压锅煮,就可以很快煮烂,又不易破坏维生素。

还有一类维生素,不溶解在水里而溶在油里,如维生素A和它的前身胡萝卜素,以及维生素D等,它们对于促进身体的生长发育、保护视力,都有重要作用。油炒胡萝卜,可以帮助人体吸收胡萝卜素。所以,胡萝卜最好和肉一起炖。

烧煮食物时,加盐、酱油等调味品的时间也得注意。加盐过早,盐会使豆类或肉里的蛋白质发生凝聚,变硬,水难以渗透进去,豆类或肉不易煮烂,不利于人体的消化吸收。

许多蔬菜都是洗净切碎直接炒,但也有人喜欢先用沸水把蔬菜焯一遍后再炒,还有人喜欢吃捞饭,这样有些营养成分就溶解在水里,白白损失掉了。但炒菠菜是个例外。菠菜先用沸水焯一遍,让它内部的草酸多溶解掉一些,免得涩嘴。再说,多吃草酸没好处,它要和钙质形成草酸钙沉淀,人体吸收不了。有些内脏结石的主要成分是草酸钙。

另外,还有一个营养搭配问题,人体需要的营养是多种多样的: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缺一不可。哪一种食物也不可能包罗万象。一般说来,肉、蛋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鱼和家禽也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豆类和谷物中含有大量的植物性蛋白质和糖;而蔬菜则是供应几种维生素和无机盐的主要来源。所以要获得全面的营养,需注意饭菜的搭配。如土豆炖肉、肉丝豆腐羹等,把动物性蛋白质和植物性蛋白质结合在一起,搭配恰当。

做菜时加入各种香料,如茴香、胡椒、姜、葱、蒜等,则使菜具有各种特殊的香味,引起人们的食欲,增进人体内各种酶的分泌,促进营养吸收。

你看,小小菜锅里,处处是学问吧。

四、鸡蛋洗干净后存放合理吗

鲜鸡蛋洗干净存放,反而容易变坏。你知道为什么吗?

鸡蛋,有着一副圆滚滚、漂亮红润的“脸膛”——蛋壳。然而,在放大镜下,鸡蛋竟是个“麻子”,蛋壳满是小洞洞。刚生下的鸡蛋表面,有着一层胶状物质,堵住了这些小洞,这层胶状物质能够溶解在水里。当你用水洗鸡蛋时,便把它洗掉了。这样,洞像打碎的玻璃窗户一样,细菌长驱直入,鸡蛋很快就坏了。

在鸡蛋仓库里,常用“水玻璃”来保存鸡蛋。水玻璃的化学成分是硅酸钠,俗名叫“泡花碱”,是一种有黏性的胶状液体。鸡蛋一浸到水玻璃里,那些小洞就全给封死了,不会受到细菌的污染。用这种方法保存鸡蛋,几个月不会变坏。

五、咸蛋黄中的油哪里来

剥开一个熟鸭蛋,很难从蛋黄中找到一点油迹,吃起来也毫无滑腻的感觉。可是在熟咸蛋的蛋黄中,却经常可以看到黄色的油滴往外流。说来,也真有点儿叫人不信,咸蛋黄中的油其实是蛋中原来就有的。

鸭蛋中不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而且也含有许多脂肪。整个鸭蛋中,脂肪约占16%。这些脂肪除了微不足道的一点点存在蛋白中之外,99%以上居住在蛋黄里。整个鸭蛋的蛋黄,几乎三分之一由脂肪组成。

蛋黄中的脂肪含量这么高,为什么看不到一点油,舌头也感觉不出来呢?

原来蛋黄中的蛋白质充当了高明的乳化剂,它能够把脂肪分散成很小很小的油滴,隐藏起来,以至骗过我们的眼睛和舌头。

可是,将蛋做成咸蛋后,其中的脂肪就“原形毕露”了。

原来,盐和蛋白质是死对头。盐能降低蛋白质在水中的溶解度,使蛋白质沉淀出来,化学上称之为“盐析”。作为乳化剂的蛋白质被盐析以后,乳浊液被破坏了,那些原来分散的极小的油滴,聚集起来,变成大油滴。由于蛋黄中脂肪的含量高达31%左右,因此,一煮熟以后,就使整个蛋黄变成油滋滋的。

六、厨房中的锅

厨房里有各种各样的锅:煮饭锅、炒菜锅、蒸锅、高压锅、奶锅、平锅……,不过,从材料来看,一般只有铁锅和铝锅两种。

过去,人们还曾使用过铜锅。铜有光泽,看起来很美观。在金属里,铜的传热能力仅次于银,排行第二。用铜做炊具,最大的缺点是它易产生有毒的锈,就是我们常说的铜绿。而且,使用铜锅,会破坏食物中的维生素C。

铜的产量不多,价值昂贵,用来做电线,制枪炮、子弹等,更能发挥它的优势。于是,铁锅逐渐取代了铜锅。生铁又硬又脆,轻轻敲不会瘪,使劲敲就要碎了。而熟铁软而有韧性,磕碰不碎,更适合作炒菜锅和铁勺。生铁和熟铁的区别,主要是含碳量的不同。生铁含碳量超过1.7%,熟铁含碳量则在0.2%以下。

铁锅价格便宜。它的缺点是比较重,还容易生锈,传热本领也小,不但比不上铜,也比不上铝。

现在厨房里的用具很多是铝或铝合金的制品。

现在,铝是很便宜的金属,但在一个世纪以前,铝的价格比黄金还高,被称为“银白色的金子”。发现元素周期律的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曾经接受过英国皇家学会的崇高奖赏——一只铝杯。可见铝制品既轻盈,又美观,是理想的制作炊具的材料。

铝本来是银白色的,可是铝制品用不了多久,表面就变得白蒙蒙的,这是什么缘故呢?原来铝生锈了,铝的表面被氧化,生成一层薄薄的氧化铝薄膜。它紧紧贴在铝的表面十分致密,防止里面的铝继续被空气氧化。这层氧化铝不怕火烧,不怕水浸,很难锈蚀。

但是,这层铝锈很薄,既怕酸,又怕碱。所以,在铝锅里存放菜肴的时间不宜过长,不要用来盛放醋、酸梅汤、碱水和盐水等。

表面粗糙的铝制品,大多是生铝。生铝是不纯净的铝,它和生铁一样,使劲一敲就碎。常见的铝制品又轻又薄,这是熟铝。

铝合金是纯铝里掺进少量的镁、锰、铜等金属冶炼而成的,抗腐蚀本领和硬度都得到很大的提高。现在许多铁锅用的也是铝合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