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陕西省镇安县滑坡发育规律特征及防治建议

陕西省镇安县滑坡发育规律特征及防治建议

时间:2022-0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摘 要:陕南秦巴山区为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重点防范区,“十二五”期间,所有28个区县开展了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加之降雨量丰沛,地质灾害发育,尤其是滑坡灾害,数量大,类型全,因此,研究镇安县滑坡的发育规律特征很有必要。2013年陕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开展了镇安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共确认地质灾害点319处,其中滑坡286处,占89.66%。根据滑坡组成物质将镇安县滑坡分为堆积层滑坡和岩质滑坡两类。

何意平

(陕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陕西西安 710054)

摘 要:陕南秦巴山区为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重点防范区,“十二五”期间,所有28个区县开展了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镇安县作为陕南大山深处的一个山区大县,地形地貌和岩土体类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根据镇安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成果,重点研究镇安县滑坡的分布规律和特征,根据不同类型和分布特点,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和建议,希望对陕南其他县区的滑坡防治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关键词:滑坡;发育规律;防治建议;镇安县

0 引 言

陕西省镇安县位于商洛市西南部,南面与安康市相邻,属秦岭南麓中段,秦岭主脊向汉江北岸丘陵地区的过渡带。境内高山林立,沟壑纵横,地质构造复杂,发育有深大断裂,岩土体以浅变质岩为主,层理发育,岩体破碎。不论地形地貌,还是岩土体类型等地质环境条件在陕南地区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加之降雨量丰沛,地质灾害发育,尤其是滑坡灾害,数量大,类型全,因此,研究镇安县滑坡的发育规律特征很有必要。

1 滑坡发育规律、特征

2013年陕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开展了镇安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共确认地质灾害点319处,其中滑坡286处,占89.66%。根据滑坡特点,从滑体的物质组成、滑体规模及稳定性等分别对本区滑坡进行了详细分类统计,其统计结果列于表1中。

从表1中可以看出,镇安县最为发育的滑坡类型为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小型堆积层滑坡,较稳定。其在强降雨或连阴雨天气条件下,易发生蠕动变形,缓慢向下滑动,拉裂上覆建筑物,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根据滑坡组成物质将镇安县滑坡分为堆积层滑坡和岩质滑坡两类。

1.1 堆积层滑坡

堆积层滑坡主要是指残坡积碎石土或冲洪积黏性土滑坡,个别为采矿、修路等人为堆积形成的松散土石堆滑坡。堆积层滑坡是镇安县滑坡的主要类型,共有252处,占滑坡总数的88.11%。

1.1.1 残坡积碎石土滑坡

该类坡体组成物质为残积物和坡积物。残积物为下伏基岩表面风化形成,多位于原地,或随蠕动滑体向下移动;坡积物为后方基岩风化坠落后,滚动堆积在坡体残积物上面。因此,大多数残坡积层由来源不同的两层物质组成,即上层的坡积层和下层的残积层。一般情况下,残积层相对较薄,颗粒小,较密实;而坡积层相对较厚,颗粒大,较松散,尤其是中后部,孔隙大,可见架空结构。根据调查统计,残坡积层滑坡体平均厚度大多为2~3m,最小厚度有1m,最大厚度为10m。其分布也有一定的规律,残坡积层滑坡大多分布在接近沟脑的支沟两侧地带,以及上下陡、中间较缓坡体的中后部,还有一小部分在低矮山梁的平直较陡坡体坡脚。根据分布差异,分述如下。

作者简介:何意平(1977—),男,汉族,陕西长安区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工程师,主要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E-mail:173988983@qq.com

表1 镇安县滑坡分类统计表

首先,分布在沟脑的残坡积层滑坡,一般呈扇形展开,滑向有所不同,两侧坡体均向中间凹槽滑动,而整体向下蠕动。滑坡体规模较大,表面随地形起伏,厚度变化较大。其受人类活动影响小,坡体变形大小与降雨密切相关,整体稳定性较好,局部变形明显。其次,分布在坡体中后部的残坡积层滑坡,一般呈矩形或半圆形,滑向基本一致,整体向下方陡坡滑动。滑坡体规模大小不一,依整个缓坡面积而定,坡面一般呈阶梯状,后方间距大,前方间距小。厚度从上往下逐渐变小。与人类活动有一定关系,如耕种、修路、建房等,坡体变形多为后缘开裂,局部阶状陡坎垮塌,规模较大时,整体变形与降雨关系密切。整体稳定性一般,陡坎处多不稳定。最后,分布在坡脚处的残坡积层滑坡,一般呈半圆形,滑向坡脚,规模相对较小,坡体表面平直,坡度较大,厚度较小,且从上往下逐渐变厚。人类活动影响大,尤其是修路、建房,加上强降雨,易引发整体滑动,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1.2 冲洪积黏性土滑坡

冲洪积形成的黏性土,多为新近系河床沉积后,地壳上升,河流下切后露出地表的黏性土,部分下方可见砂层或卵石层。冲洪积层黏性土表面较平缓,厚度相对较大,适宜耕种,坡体上常为大面积耕地。根据调查统计,表面坡度大多小于20°,平均厚度为4~5m,最薄有2m,最厚达20m。上部松散,下部较密实,滑面一般为下伏基岩表面,一部分为层内滑动。冲洪积黏性土滑坡的分布也有一定规律,其主要分布于低山河谷区两侧坡脚或阶地的中前部,小部分位于山顶缓坡地带。根据其分布不同,分述如下。

首先是河谷两侧坡脚的冲洪积黏性土滑坡,多为不规则形状,规模大小不一,一般上陡下缓,表面有一定起伏,总体是后面薄、前面厚。受人类活动影响大,前缘开挖修路建房,易形成陡坎,发生层内滑动。一般情况下,整体稳定性较好,前缘陡坎易滑塌,损毁房屋,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其次是阶地前缘的冲洪积黏性土滑坡,多为矩形,厚度大,规模相对较大,滑向整体向下,局部滑向两侧支沟,平面较平直,坡度较小。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以缓慢变形为主,主要拉裂上覆房屋和道路。最后是山顶缓坡地带的冲洪积黏性土滑坡,年代久远,规模较小,表面坡度小,密实度较好,受人类活动影响小,多为农户建房开挖不当,形成陡坎,易滑塌。

1.2 岩质滑坡

岩质滑坡是滑坡体物质主要由岩体组成的滑坡,由于岩体稳定性较好,一般情况下变形很小,加之镇安县植被茂密,该类滑坡本次调查仅发现有34处,占滑坡总数的11.89%。根据岩体的风化程度不同,我们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弱风化岩体滑坡,另一类是强风化岩体滑坡。

弱风化岩体滑坡,滑面通常为顺坡向的原生层理面,坡脚开挖后,形成一定的临空面,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层理面逐渐贯通,从而使得贯通层理面上部岩体整体发生滑动。其坡体表面坡度范围大,15°~60°之间的弱风化岩体,只要顺坡向层理面贯通,且剪出口出露于地表,均会发生整体滑动。由于层理面位于岩体内部,且前期表面变形迹象不明显,只能从是否具有顺坡向层理面及剪出口出露来判别,而层理面是否贯通不得而知,因此稳定性很难判定。而其滑动过程短暂,往往是瞬间发生,很难防范。强风化岩体滑坡,通常坡度较大,根据岩性和风化程度不同,滑面可以是节理裂隙面,也可能是层内错动。由此无论节理层理面是顺坡向,还是反坡向,只要存在一定的临空面,均有可能发生滑塌。因此,开挖强风化岩体时,应格外小心,最好将坡度放缓,不要因为反向坡,而开挖造成高陡的临空面,从而形成地质灾害隐患。

值得一提的是,通常岩质滑坡很难发现,一是因为发生岩质滑坡的地形多为山梁,一般情况下变形迹象不明显,甚至很稳定,表面上无任何异常变化;二是因为此类山梁坡度较陡,堆积层很薄,不宜耕种,坡上多为树木灌木,人迹罕至,即使坡体中后部发生变形,也很少有人发现。

2 防治建议

根据镇安县滑坡物质组成分类不同以及分布的差异,给出不同的防治措施和建议。

2.1 堆积层滑坡防治措施和建议

残坡积碎石土滑坡:坡脑的残坡积碎石土滑坡,以搬迁避让为主,新建房屋宜选择残坡积层较薄的地段,基础应开挖至新鲜基岩。坡体上的残坡积碎石土滑坡,长远考虑,应搬迁避让,且不宜新建永久性构筑物。坡脚的残坡积碎石土滑坡,以工程治理为主,局部高陡坡体下需考虑治理与搬迁成本,最好搬迁。治理以坡脚挡土墙为宜,规模较大时,坡面应加格构梁。

冲洪积黏性土滑坡:坡脚的冲洪积黏性土滑坡,以工程治理为主,坡脚修建挡土墙或抗滑桩,局部卸载,规模较大时,坡面加格构梁,后缘修截排水渠。半坡阶地上的冲洪积黏性土滑坡,宜搬迁避让,厚度较薄的地方可以考虑抗滑桩加固坡体。坡顶处的冲洪积黏性土滑坡,搬迁与治理相结合,治理宜考虑挡土墙,局部修截排水设施。

2.2 岩质滑坡防治措施和建议

弱风化岩滑坡,搬迁与治理相结合,治理应在坡体上用锚索固定。强风化岩滑坡,应以搬迁为主,治理宜考虑削坡卸载,放缓坡体,坡脚建挡土墙或抗滑桩。

3 结 语

镇安县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严重,尤其是滑坡。通过对镇安县滑坡分布规律和特征的统计研究,根据类型和分布的不同,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给出不同的防治建议,主要还是以搬迁避让为主,辅以工程治理,力争将地质灾害给当地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也为陕南地区滑坡的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和经验。

参考文献

范立民,何进军,李存购.秦巴山区滑坡发育规律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4,15(1):44-48.

姬怡微,李永红,向茂西,等.陕西秦岭南麓316国道沿线地质灾害防治对策研究[J].灾害学,2015,30(2):199-204.

康金栓,金海峰,等.陕西省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综合研究[R].西安:陕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2009.

李永红,贺卫中,向茂西,等.陕南地区膨胀土滑坡形成机理及防治措施[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4,26(3):20-24.

李勇,何意平,等.陕西省镇安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报告[R].西安:陕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2013.

刘传正.地质灾害勘查指南[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0.

向茂西,滕宏泉,何意平.陕西省地质灾害调查监测成果评述[C]∥范立民.陕西环境地质研究——2014年陕西省灾害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4:7-9.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典型县(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集——西北地区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24-5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