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身心发育特征

身心发育特征

时间:2022-0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某一儿童的身心发育可能提前或落后于他的年龄阶段,儿童之间的体力、能力、气质等也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在实施教育与训练时,既要以儿童身心发育的年龄特征为依据,又要照顾到儿童身心发育的个别特征,这样才能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育。

人类的躯体形态、生理功能、神经、心理从量变到质变的动态过程,即为身心发育。小儿各器官的生长乃至整个机体的增长为量的变化,而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的成熟则为质的变化。体现这种从量变到质变的标志就是儿童形体、生理、心理的年龄特征。儿童年龄阶段划分为胎儿期(从受孕到出生共280天);新生儿期(出生到满28天);婴儿期(出生后28天到1周岁);幼儿期(1~3岁);学龄前期(3周岁后到6岁);学龄期(6周岁后到青春期);青春期(又叫少年期,女孩从11~12岁到17~18岁,男孩从13~14岁到18~19岁)。

儿童在各年龄阶段都有其显著的形态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即存在典型而又稳定的身心发育特征,这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他们进行教育与训练的重要依据,任何超越或落后儿童年龄阶段的教育内容及方式方法都有可能阻碍儿童的身心发育和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

儿童身心发育具有连续性、不平衡性、规律性、个体差异性等特征。

(1)连续性。即在整个儿童时期是不断进行的,但各年龄并非等速进行,一般年龄越小,增长越快。出生后头3个月生长最快,以后逐渐减慢,到青春期又猛然加快。

(2)不平衡性。各系统的发育快慢不同,各有先后,如神经系统发育较早,生殖系统则较晚。

(3)规律性。一般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如出生后运动发育的规律是:先抬头,后挺胸,再会坐、立、行(自上到下);从臂到手,从腿到脚活动(由近到远);先会手握后用手指端摘取(从粗到细);先会画直线,进而能画圆、画人(由简单到复杂);先学会观看和感觉事物,认识事物,再发展到记忆、思维、分析、判断(由低级到高级)。

(4)个体差异性。虽有上述规律,但在一定范围内由于遗传、性别、环境、教养等因素的影响而存在着相当大的个体差异。如某一儿童的身心发育可能提前或落后于他的年龄阶段,儿童之间的体力、能力、气质等也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在实施教育与训练时,既要以儿童身心发育的年龄特征为依据,又要照顾到儿童身心发育的个别特征,这样才能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