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表热流的测量原理

地表热流的测量原理

时间:2022-0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迄今为止,还没有可靠的直接测定地表热流的专用仪器。热导率K是衡量热量流过物质难易程度的尺度。岩石的热导率受成分、孔隙度、温压条件影响。呈自然状态产出的元素,除汞以外,都有着高的热导率。大部分成岩矿物可以看作是单相的固体系统,其中晶格的热导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表20- 4给出不同岩石或矿物在标准温压下的热导率值。如果可以确定岩石类型,则可查表知道该岩石的热导率。

1.基本公式

如图20-1所示,热量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流动,其热流总量ΔQ与温度梯度ΔT/ΔZ、截面积ΔS、时间Δt成正比,即

依地面热流(q)定义,并写成微分形式,则有

图20-1 热流测量原理

这里的K为岩石的热导率(或导热系数)。热导率的国际单位为W/(m·℃)。

显然,若知道一个地点的温度梯度d T/d Z和岩石热导率K,则可由公式算出该点的热流值q。应指出,该式是根据热传导原理建立的,并不包括热辐射和热对流,因此所得热流为传导热流,不是全部热流。还应注意,热流是由d T/d Z和K计算出来的,并不是直接测量值。迄今为止,还没有可靠的直接测定地表热流的专用仪器。

2.热导率K的确定

热导率K是衡量热量流过物质难易程度的尺度。地球的热导率很小,例如在1m深处就几乎感觉不到地面温度的日变化,并且要迟半天以后才能到达;地面以下再深几米,就只能测出温度的季节变化,并且要滞后几个月才能到达;在大约1km处,仍能找到最近一次冰期时代(104年前)留下的低温痕迹。这里所说的温度滞后效应,可用热扩散率D表述,其定义为

式中,K是热导率;ρ是密度;Cp是定压下的比热。D的单位是m2/(s·K),大多数岩石的热扩散率D很小,其范围为(0.5~2)×10-6m2/(s·K),或者按地质尺度为15~60km2/(Ma·K)。这就表示,如果在地下100km处发生热事件,从那里传导到地面,一般需要1~10Ma时间。

岩石的热导率受成分、孔隙度、温压条件影响。呈自然状态产出的元素(表20-2),除汞以外,都有着高的热导率。这是因为其中的热能可通过固体相,直接与处于热运动状态中的分子、原子和离子接触,或以自由电子扩散(在自然金属中)的形式传递的。

表20-2 呈自然状态产出的元素的热导率

表20-3 某些矿物和岩石的热导率

大部分成岩矿物可以看作是单相的固体系统,其中晶格的热导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天然产出的元素相比,矿物的热导率要低得多(表20-3)。岩浆岩造岩矿物的热导率比副矿物和金属矿物的要低。按沉积岩的热物性参数值,大陆上主要地质构造的沉积岩分为3组:①陆相黏土质沉积,它们的热导率较低,其变化幅度与沉积物石化作用的程度有关;②致密的(结晶质)碳酸盐岩、含盐类的岩石和石英质岩,它们具有较高的恒定热导率;③可燃性有机岩(泥炭、褐煤和煤、炭质可燃性页岩),它们的热导率特别低,但比热特别高。侵入岩热导率主要取决于固体粒子,即构成橄榄岩、辉长岩、闪长岩、花岗岩等类岩石的矿物晶格的热导率。这类岩石的密度比沉积岩要高,孔隙度和含水量则要小得多,这些因素使其有较高的热导率。变质岩(结晶片岩、片麻岩、大理石岩等)的热导率很高,这是因为这类岩石的结晶结构致密而孔隙度小。表20- 4给出不同岩石或矿物在标准温压下的热导率值。表中单位为W/(m·℃)。

表20-4 典型岩石和矿物热导率值

如果可以确定岩石类型,则可查表知道该岩石的热导率。有时,还可以通过测量其他物理量,然后换算成热导率K。例如,海底沉积岩的热阻率K-1与含水量(%)有很好的线性关系(图20-2)。这样,我们可以不去测量热导率K而测量含水量,由含水量通过查该图得到热阻率(K-1),从而得到热导率K。

3.温度梯度d T/d Z的确定

在早期,利用现成的矿井、坑道和油井,直接用水银温度计测量地下不同深度处的温度,从而计算温度梯度(叫地热梯度)。现在,一般用电子温度计(通常是热敏电阻)安装在一条电缆的探头上,下落到钻井内测量温度。图20-3是测量海底热流的布拉德探头结构示意图。它由定位用的尾鳍、下落重坠和温差电偶管组成。

图20-2 海底沉积岩的热阻率与其含水量关系

为了测准地下温度,从而得到温度梯度,必须考虑多方面影响因素,排除各种可能带来的干扰。例如:隧道内的循环水系统和通风系统会使岩石变冷;钻头与岩石的摩擦会使岩石变热;地面温度变化对地下的影响,如日变化可达14cm,季节变化可达3m,长期变化可达10m;地形对温度影响也不可忽视,例如地下浅层等温线与地形一起起伏变化,因而钻井不宜打在地势隆起的地方;特殊环境背景的影响亦应注意,如温带冰帽的形成和融化所形成的“冰后”效应,将使岩石温度偏低,等等。对这些干扰因素要进行分析,在计算中予以校正。

平均测量结果表明:地下的温度在任何地点都随深度而增加,平均增加率(即温度梯度)在非火山区是每加深100m,温度增加3℃。

图20-3 布拉德海底热流探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