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唯“品”才能知“味”

唯“品”才能知“味”

时间:2022-02-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品”是我国传统的文艺鉴赏家所使用的一个美学概念,指的是对文艺作品的评析鉴赏。“品”是一种渗透,是一种咀嚼、揣摩,体验、回味、玩赏和深思。在我们审美的过程中也唯“品”才能知“味”,所以我们经常用“品味”来形容一个欣赏过程。吃东西需要品味,囫囵吞枣,食而不知其味岂不糟糕,欣赏文艺作品更须品味,不求甚解很难领略到真正的美。如果没有一番“品味”,又怎么能见到其中的缕缕禅意呢?

“品”是我国传统的文艺鉴赏家所使用的一个美学概念,指的是对文艺作品的评析鉴赏。“品”是一种渗透,是一种咀嚼、揣摩,体验、回味、玩赏和深思。在我们审美的过程中也唯“品”才能知“味”,所以我们经常用“品味”来形容一个欣赏过程。

吃东西需要品味,囫囵吞枣,食而不知其味岂不糟糕,欣赏文艺作品更须品味,不求甚解很难领略到真正的美。王维和白居易两首相似的诗: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寄韬光禅师》白居易

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

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

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

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

如果只是浮光掠影地一看,我们读到的就只是一堆破碎的形象:空山、明月、清泉、渔舟、山门、东涧水、西涧水……但是经过细细品味,就会看出门道来:前者以真挚的情感、清新的画面把人们带入了一个明丽幽深的山水世界;而后者却以形象的物象和说明把读者引入了一个灵动流转的境界,句句都体现了“无住”、变化的原则,让人在诗句中参透了诸相的虚幻与重新组合后又产生的“虚相”。所以白居易的诗于开始一二字处便可开悟,而王维的诗则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全凭先天颖悟,聪慧之人登地顿悟见佛,愚钝之人立时堕入色欲界。这也正如有的学者所言:王维的许多山水田园诗,看似写景,实是参禅。如果没有一番“品味”,又怎么能见到其中的缕缕禅意呢?

中国最早的诗歌理论《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歌创作的过程就是诗人的心与外物相感,而后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我们欣赏诗歌便首先要对这些“文字密码”进行破译,才能想象出诗中所写之物,体味出诗人之心。再加上含蓄凝练是中国古代诗歌语言的典型特征,文人们总希望用最恰当、俭省的字句充分而圆满地表达出最丰富的感情。“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卢延江),“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古诗词语言的高度凝练正是诗人刻苦锤炼、精心推敲的结果。这就给我们的“品味”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特别是那些经过诗人苦心经营、反复锤炼的字、句,品出其中包孕着的丰富含义和不尽韵味,这才不至于流于外表,识其貌而不知其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