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父母的教育方式与言行对孩子的影响

父母的教育方式与言行对孩子的影响

时间:2022-02-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心理学家认为,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教育孩子的方法,对孩子的自尊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父母多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掌握正确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方法,将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尊。因此,父母具有健康的育儿心态是孩子快乐、健康成长的前提。冷面教育就是在爱抚教育的同时,对孩子严格要求,必要时对孩子给予严厉的批评。冷面教育就像医生手中锋利的手术刀,它能为有“毛病”的孩子做心灵手术。

一、新的教育观点和健康的育儿心态

(一)新的教育观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旧的教育观点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而一些新的教育观点能给家长以启示。

1.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太高。许多孩子幻想成为伟人名人,许多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风,可是这些幻想常常成为孩子沉重的包袱,使其失去童年的快乐。

2.应该鼓励的不是分数,而应该是孩子勤奋好学的精神和基本素质的提高。

3.跟孩子讲话应多用短语,并力求用语准确恰当。

4.奖罚不宜太多。罚得多,会使孩子心灰意懒;奖得勤,孩子会觉得平淡无味。

5.多与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平等地对待孩子,不要强迫孩子去做自己的梦。

6.世界上没有完人,不要期望孩子成为十全十美的人,少一些苛刻,多一些宽容。

7.孩子放学后或节假日,不要把家庭变成孩子的第二课堂

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广大家长的重视,而家教中的从众随流成为不少家长的抉择。在多数情况下,从众随流可以使家长借鉴其他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经验与方法,避免走弯路,这是可取的一面。但有些家长没有主见,不是从自家、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出发,而是盲目随大流、赶时髦,其结果往往出乎家长的意料。

(二)健康的育儿心态

心理学家认为,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教育孩子的方法,对孩子的自尊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父母多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掌握正确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方法,将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尊。因此,父母具有健康的育儿心态是孩子快乐、健康成长的前提。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点。

1.关心和爱抚孩子

多给一些微笑,多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感兴趣。对他们的任何努力和成功都给予赞扬和鼓励,即使这种努力和成功是微不足道的。当他们学习或练习的时候,要允许他们犯错误,刚开始时也许做得并不好,但不要去指责他们,不要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们。当他们说“我不行”或“我做不了”时,要鼓励他们试一试再来一次,千万不要为了节省时间或缺乏耐心而半途而废。否则,一旦他们养成了做什么事都半途而废的不良习惯,他们将永远不会体验到成就感,他们的自尊也会逐渐降低。

2.让孩子学会独立、自主

尊重他们的各种需要,尊重他们的兴趣和爱好,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遇事多跟他们商量,多听他们的意见,允许他们自己做选择和决定,容忍孩子有与父母不同的见解。放手让孩子接触社会生活,让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经受磨炼,增长才干,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3.让孩子感到快乐

给他们提供游戏的时间、场所和玩具,对他们的爱好给予鼓励和支持。虽然孩子的主导活动是学习,但游戏仍然是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有些父母存在一种误区,总认为游戏会浪费时间,会“玩物丧志”耽误孩子的学习,其实不然。因为游戏不仅可以给孩子带来快乐,而且可以使他们在快乐中增强体能,增长知识,提高自尊。

4.正确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

成就感,或者说成败体验,是影响学生自尊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那么,他的自尊将会提高;相反,如果经常体验到失败,那么,他的自尊将会降低。作为学生,这种成败体验主要来源于学习成绩。但是,对于每个学生来说,并不都是学习成绩好、考试分数高,就一定体验到成功。是体验到成功,还是体验到失败,还取决于学生对考试成绩的态度。因此,父母应该告诉孩子,只要平时上课用心听讲,学习认真、努力,考试正常发挥,无论最后考试得多少分,只要比以前进步了,就应该感到满意。

5.给孩子留面子

父母不要当着别人的面打孩子或训斥孩子,更不要当着别人的面唠叨孩子曾经的过失,以免使孩子感到难堪,从而产生自卑或者是逆反心理,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6.做孩子的朋友

积极参与孩子的业余爱好活动,给孩子买些他们喜欢的书,安排他们去夏令营或参加俱乐部等,尽量使孩子的生活有意义和丰富多彩。

7.正确应用爱抚教育和冷面教育

“没有感情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爱抚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最有效的教育方法。爱抚教育可以激发孩子的自尊心、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爱抚教育可以使孩子感受亲情、友情的美意,激发孩子对生活的无限热爱,激励孩子积极向上、奋发图强。溺爱对孩子的成长有害无益,而以爱为出发点的冷面教育,也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教育方法。

所谓冷面教育是理智的教育、冷静的教育。现在不少独生子女有心理障碍和性格缺陷,这主要是由家长对孩子爱抚教育有余、冷面教育不足所致。冷面教育就是在爱抚教育的同时,对孩子严格要求,必要时对孩子给予严厉的批评。冷面教育就像医生手中锋利的手术刀,它能为有“毛病”的孩子做心灵手术。爱抚教育和冷面教育不能脱节,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家庭教育取得好的效果。

8.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要一致

在教育孩子时,父母及祖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不一致,在孩子犯了错误或教育孩子为人处世时,总是“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还有的家长自身对孩子的要求不能连贯一致,高兴了孩子干什么都可以,不高兴就这也不准,那也不行,这是不对的。

事实上,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连贯、一致,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孩子就会左右为难,心中充满了矛盾,其心理上也会产生压力,不知道自己到底怎样做才对。

首先,在孩子的心中,父母是他们学习的榜样,凡事总要效仿父母的样子去做事。如果家长本身就言行不一、反复无常,会给孩子留下一种印象,使他认为做事情不需要一个固定的准则

其次,家长的变化无常,会导致孩子的迷惑不解,他们不仅觉得父母的要求杂乱,而且也弄不清什么事情重要,认为什么都是可以改变的。

最后,家长之间对孩子的态度不一致,是导致孩子“难管教”的重要原因。妈妈总是答应孩子的每一项要求,而爸爸却试图“扳回”这种毛病,孩子会感觉有靠山,并试图用哭闹来解决问题或示威。

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不同,会导致家长管教孩子的方法和尺度不完全一致,但父母双方应尽可能在大问题上一致,并注意减少矛盾,给孩子一个统一的价值观

二、成为好父母的十项指南

每个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家教成功,孩子能成才。那么怎样做才能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呢?下面介绍成为好父母的十项指南。

(一)与孩子建立温暖、充满关怀的关系

儿童获得温暖而相应的照顾时,比较容易对照顾者产生安全感与稳固感,专家将这种强烈的关系称为“稳固的依附关系”。这是儿童一切未来关系的基础。

让孩子体验父母深刻的关怀。“爱的表现”——抚触、轻摇、说话、微笑与歌唱等都会影响幼儿的心智发育,帮助奠定孩子未来的学习与行为。抚触特别重要,因为搂抱与抚摸可以刺激脑部分泌出重要的成长激素——荷尔蒙。

(二)回应孩子暗示

婴儿无法用言语来沟通他们的心情、喜好或需求,但是他们会向照顾者发出许多信号,例如声音、动作、表情及目光的接触等。

注意他们的节奏与情绪。不管孩子生气或快乐,都要及时回应,尽量了解他们的感受,他们的描述(透过语言或动作),以及他们想做什么。多抱抱孩子。孩子想玩的时候与他一起玩,当孩子足够满足的时候父母再行抽身。

(三)与孩子说话、阅读、唱歌

让孩子沉浸在语言的环境中,婴幼儿虽然不懂得语言的含义,却可以让脑部获得刺激,语言能力因此得以成长。

对孩子唱歌、放音乐、说故事、读故事书。多利用日常生活的点滴来编故事,将他们认识的人与地点放入歌唱中,练习描述他们的生活。这些“亲子对话”都将为孩子日后的学习奠定深厚的基础。

阅读故事时,多鼓励孩子参与。让他们回答问题;说出书上的图片内容;猜猜故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重复念出故事中的句子。

(四)建立生活习惯与仪式

孩子知道午睡时间到了,因为妈妈像往常一样,唱了一首歌,然后把窗帘拉上。而当托儿所教师拿来果汁和饼干的时候,孩子也会晓得,爸爸就要来接他回家了。

通过愉快的感觉来建立生活习惯与仪式,能让儿童感到安心。正面的经验一再重复,不仅带来安全感,也帮助孩子习惯与了解周围环境。

研究显示,儿童与他人之间,如果产生安全而可预测的互动,未来在学校将有较佳的表现。

(五)在安全范围之内,鼓励孩子探索与玩耍

随着婴儿学会爬与走,他们会开始探索家长之外的世界。家长应该加以鼓励,而且要在孩子回头寻求安全感时,表现出接受的态度,让孩子与同龄、不同龄的小孩互动,进行关系的探索,但是要帮助他们解决冲突。同时,多鼓励玩耍,因为玩耍也是重要的学习经验。

(六)慎选电视节目

电视不能教幼儿学习语言,也无法让他学会沟通。研究显示,在学校学习状况最好的儿童,家长通常会限制他们看电视的时间,而且对于孩子观看的节目也有选择。

不要让电视成为孩子的保姆。让孩子有选择性地看电视,而且留意他们的收看习惯。尽可能与孩子一起观看,同时一起讨论内容。

(七)将纪律当做教育的机会

孩子日渐成长,也愈来愈能多方探索、发现与实践。孩子探索的世界愈大,愈需要限制,需要成年人持续而关爱的督导。帮助孩子学会用言语来表达感受。要让他们明白,父母虽不喜欢他们的某种行为,但仍深爱他们。对孩子解释各种行为的规则与后果,让孩子学到纪律背后的理由。还要让他们了解,他们的行为如何影响到别人。

(八)了解每个孩子都不同

每个小孩的性格各不同,他们的成长速度也不一样。而他们的自我价值观,实际上反映了家长对他们的态度。

当孩子逐渐学会适应日常生活时,会对自己感到满意,特别是当家长用明确的称赞来加以肯定时(例如“宝宝自己爬上楼梯啦”),孩子会察觉他的行动与父母的反应之间有所关联。对于来自小孩的各种信号,能够敏锐反应的家长,他们的孩子会有比较正面的自我价值。

(九)选择优秀的托儿所,并保持密切互动

托儿所的选择,是许多家庭必经的重要决策。研究显示,高品质的托育与学前教育能够提高幼儿的学习与社会能力。

家长应该亲自参观,了解每个托儿所与幼儿的互动,选择能够照顾幼儿需求的托儿所,确定它有足够的托育教师,照顾到每个孩子的需求。

选定托儿所以后,仍要保持密切联系,最好不定时“突击检查”孩子受托的状况,并且经常要求提供幼儿进度报告,能够提出有益于孩子发展的建议。

(十)父母要照顾好自己

家长也需要良好的照顾,养育子女是人类社会最重要、最奇妙,也最富挑战性的工作。正由于父母是婴幼儿最主要的供养者,自身健康越显得重要。愈是精疲力竭、暴躁易怒、沮丧挫折的家长,愈难以满足幼儿的需求。

三、父母身教重于言教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效仿的最直接的榜样,父母对孩子的示范作用是全方位、立体化的。具体来说,父母应该成为孩子人格的榜样、多种能力的榜样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榜样。

父母的榜样行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正派上进

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上层有腐败现象,下层有道德滑坡,能够做到为人正派,是不容易的,也是非常可贵的。这需要有正确的人生观、是非观,对社会的丑恶现象,不但能分辨清楚,而且疾恶如仇,该反对的反对,能抵制的抵制,绝不同流合污。让孩子看到父母鲜明的态度,这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

上进心,既体现在工作态度上,也体现在思想作风上。父母在事业上不断有新要求、不断有新进步,不仅对孩子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孩子从父母的精神风范中,也会学到做人的真谛。

(二)勤俭自律

勤俭是立国、立身之本。勤劳和节俭相辅相成,不勤劳的人,不懂得物质财产来之不易,往往不珍惜劳动成果。

一个人要做到勤劳节俭,需要很强的自律精神,要想获得任何成功和进步也离不开自律精神。自律是人的意志品质的反映,父母是一个有毅力、肯吃苦的人,就能够要求子女严格自律,如果父母意志薄弱,自己懒散放纵,那是不可能教好自己的子女的。

(三)求知善思

渴求知识,善于思考,这是人们开阔眼界、建立良好知识背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前提。懒得学习、懒得动脑的人不会有什么创造性。如果父母本身如此,那么对孩子说再多“要好好学习,多动脑子”之类的话,恐怕也无济于事。

常常听到一些父母在家里当着孩子的面说:“累死了,烦死了,真懒得再动脑子。”也有一些父母重视孩子的学习,但却认为自己的学习阶段已经过去了,对于读书、学知识兴趣不高。父母的一举一动,孩子都看在眼里,这些做法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四)文明友善

社会就像一个大家庭,文明友善的人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欢迎,人们愿意与他交往。父母待人文明友善,乐于助人,孩子就会学着父母的样子,做一个有良好修养、深受大家欢迎的人。而如果父母对人冷漠、自私,孩子就会在为人处世方面受到不良影响。

(五)民主乐观

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给孩子更多参与家庭事务的权利,给孩子说话的权利。父母与孩子既有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也要有民主平等的关系,对孩子要“宽严有度”。

乐观是一种品质,是心胸宽阔、勇于面对现实、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充满自信、有幽默感等多种素质的综合表现。在生活中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并不容易,需要不断地磨炼。父母的乐观品质会潜移默化地传给孩子,对他们一生都会有好处。

四、与孩子交流、沟通、相处的技巧

(一)平等、民主的教育方式

现在,一些家庭中两代人的关系搞得很紧张,家长还大惑不解,我们真心实意地为了孩子,怎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其实,问题还是出在家长身上。

不少家长认为既然是教育,就必须采取训导的方式,于是批评、指责、规劝接连不断。家长的刻板、乏味、重复的说教模式,根本不给孩子思考和理解的时间,也不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这种教育方式不但收不到正面的教育效果,还会带来一系列的消极后果。时间一长,孩子的逆反心理表现得越来越强烈,这样可能在心理上形成这样的三部曲:“不满——麻木——反抗”,虽然多数的反抗是以沉默的方式表现的。但是家长应该明白,每一个人都希望别人尊敬自己,家长只有尊重子女,所说的话孩子才会听,教育才可能奏效。有时家长没把事情搞清楚就训斥孩子,并以势压人不让孩子说话,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家长在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时,应当在心平气和、相互理解的氛围中,以交谈的方式来进行。只有两代人感情上的沟通,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才能实现把孩子培养成为有用之才的愿望。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每个家庭都会进行家规教育,但是在进行家规教育时父母很容易有专制的做法。要使家规教育更有效,父母应该清除“子从父”的封建伦理的影响,尊重孩子的人格,顺应和促进孩子的身心发展。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有理

应该帮助孩子理解遵守家规的必要性,使孩子懂得服从规则会给自己和别人带来什么好处,增强孩子遵守规则的自觉性,成为执行规则的主人。如玩具玩完收放整齐是为了保护玩具,使玩具玩得长久,玩得方便;不能打人骂人是因为打人骂人会给别人带来痛苦,而别人也不再乐意和自己友好相处⋯⋯诸如此类的道理孩子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只有懂得了道理,孩子才会有遵守规则的愿望,使孩子感到不是家长在管着他,而是帮他实现愿望。

2.要有格

为孩子定的规则应该是最必要的,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不能太多、太复杂,待一些规则掌握并能认真完成后再增添新的内容。

家庭中幼儿应遵守的规则,首先是生活作息制度,如要求孩子按时起床、睡觉、吃饭等。每项活动应按规则行事,如饭前要洗手,吃饭时不能到处乱跑;睡觉时能按次序脱衣服、鞋袜,并把它放在固定的地方,家里还要为孩子确立一些文明行为规则,如对父母、老人要尊敬;对小朋友要友好,不能打人、骂人;能和他人分享玩具、食物,不独占独吃;不是自己的东西,没有得到别人的允许不能随意动用等。家长还要向孩子灌输社会公德,如不准随地吐痰、乱抛果皮纸屑、随地大小便等。

3.要有情

执行家规要富有情趣,要多运用直观、形象的方式方法给孩子讲道理。家规教育中始终贯穿着情感的体验,如对家庭成员的热爱,对小朋友的友好,并有对自己行为后果的感受力等。如家里来了客人,孩子会主动问好。帮着大人招待客人,渲染了热情温暖的家庭气氛,当客人们称赞时,孩子也会从中感受到愉快,因而更加稳固了他的良好习惯。

另外,在家里,餐桌上的家教有许多值得研究、探讨的地方。

笔者提出以下几点供为人父母者参考。

(1)创造一种愉悦的进餐气氛。

(2)寻找餐桌上令孩子感兴趣的话题。

(3)餐桌上不要苛求孩子,更不能训斥打骂,否则不利于孩子进食,也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4)饭桌上父母要注意把良好家风传给子女,培养他们分享的行为和尊老爱幼、礼貌待客的优良品质。

(5)家长要以身作则,在饭桌上不说脏话,不吵架骂人,不议论他人隐私。

(6)进餐时为了使孩子合理进食,按时按量进餐,父母应教育子女不要偏食、挑食,更不能暴饮暴食,还可与子女进行“角色置换”。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与孩子的发展息息相关。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成功的家教亦如“知时节”的“好雨”,成功的家教,就是创设了一个温馨的育人环境。愿天下父母,都能做到恰如其分,不失时机地履行家教职责。

(二)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方法

孩子和成人接触,除了观察成人的表情、动作以外,主要是通过语言来沟通。孩子能从父母的声调中辨别出温和或严厉,对温和亲切的话语报以微笑,对严厉的声调感到不安,有时甚至会哭起来。随着月龄的增长,孩子逐渐有了理解和表达能力。父母和孩子交谈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手段,不仅要符合教育原则,而且要讲究说话的艺术。

1.和孩子讲话要比较慢、口齿清楚、声调温和亲切,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把意思说清。有的孩子说话发音不准,口齿不清,大多是因为在学说话时父母没有注意。

2.不要说让孩子妒忌的话。很多成人喜欢讲“你妈妈不喜欢你了,喜欢隔壁小弟弟”来逗孩子,或用难听的话语刺激孩子,如“你看人家多聪明,一学就会,你怎么这么笨”,这样会增加孩子的妒忌心。

3.不要恐吓孩子。恐吓会引起胆怯。随着年龄的增长,恐吓的教育方式会降低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

4.不要在孩子面前讲他人(特别是孩子的老师和孩子熟悉的邻居)的坏话。

5.家长要多用积极鼓励性的语言,少用消极、禁止性的语言。如水倒翻在地上,对孩子说:“不要去踩,你看弄得一塌糊涂了。”有经验的家长会说:“水倒在地上了,你把它擦干吧!”孩子会很高兴地去做。

6.委托比命令好。同样叫孩子去做一件事,讲“去把簸箕拿来”和“帮妈妈把簸箕拿来”两句话,听起来差不多,但孩子的感受却有很大的不同。孩子不喜欢命令,喜欢受人委托,他觉得自己是“大人”了,成人叫他做事,他有一种被信任的满足,会非常认真地去做。

7.孩子有强烈的好奇心,容易接受暗示。孩子喜欢听成人讲悄悄话,也喜欢和成人讲悄悄话。例如,一个孩子不肯吃青菜,晚上爸爸妈妈就讲“今天亮亮真乖,吃了许多青菜”。躺在床上的亮亮听见后,就想着应该多吃菜。一个孩子不肯给客人唱歌,妈妈说:“我们来说个悄悄话,商量一下好不好”,孩子就在妈妈耳边说:“我唱一个小燕子。”

8.提问是个好方式。2岁左右孩子就会提问,开始比较简单,如“这是什么,这是谁呀”。3岁左右问“那是什么”这表示智力的开发。父母对孩子用提问的方式说话,可以引起孩子的兴趣,启发他。如“听谁来了?这是什么声音?”“为什么风扇会转呀?”等。对孩子的提问要认真回答。

语言对孩子的行为起强化作用,凡好的行为,父母要多鼓励,多讲;不好的行为,尽量不多议论,不去强化它。时间长了,不好的行为可以消失。这种方法特别有效。

很多父母会发现随着子女的成长,和孩子的交流也越来越困难,觉得代沟越来越宽。其实这一切都是可以避免的。诚然,因为当前社会的迅猛发展,信息渠道的极度丰富,青少年由于接受能力强,所以会表现出很强的变化性,作为父母要完全和子女在各方面都保持同步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因此当父母与子女在很多方面出现不一致时,良好的沟通手段就显得很重要了。下面就介绍几种和子女说理的技巧。

一是充分肯定孩子的长处:古语云:“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跟孩子讲道理,应充分肯定孩子的长处,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在此基础上再对孩子的过错予以纠正,这样孩子就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见。如果一味地数落孩子,责怪孩子这也不是那也不对,只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

二是所讲的道理要“合理”:跟孩子讲的道理应合情合理,不能信口胡说,也不能苛求孩子,因为大人信口胡说,孩子是不会服气的,大人的要求过分苛刻,孩子也是办不到的。

三是给孩子申辩的机会,尤其是正处于青春期逆反阶段的孩子,跟孩子说理时,孩子可能会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辩解,大人应给予孩子申辩的机会,应该明白,申辩并非强词夺理,而是让孩子把事情讲清楚讲明白,给孩子申辩的机会,会促使孩子更加理解你所讲的道理,使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是了解孩子的情绪状况:孩子和大人一样,情绪好时比较容易接受不同的意见,不高兴时则容易偏激,因而跟孩子讲理,要充分了解孩子的状况,在其情绪较好时,对其进行教育,若在孩子情绪低落时跟他说理,是不会奏效的。

跟孩子谈话也是一门学问,所以也需要一些技巧。

第一,父母的话要简短、扼要,注意留给孩子说话的机会,保持对话的形式,防止一方独白。

第二,与孩子是谈话而不是训话,不要轻易打断孩子的话。在谈话中始终保持友好、尊重的声调。

第三,要勇于向孩子表露自己。父母越是向孩子表露内心的想法甚至弱点,孩子越会暴露他的内心世界。这样可以增加沟通。

第四,要活跃,充满情感色彩,善于用表情和手势,防止死板和沉闷单调的声音。

第五,谈话时也需要一点幽默感,这样除显得轻松愉快外,还体现平等和民主,孩子感到与家长谈话是一种享受和学习。

第六,选择适当的时间。要选择双方都有谈话欲望,并且心情也都较好的时候,这样谈话精力集中,容易收到预期的效果。

孩子进入初中,青春期来临,父母不但会觉得孩子开始和自己“疏远”了,而且令父母感到难以接受的是,这时的孩子“不听我的了”,甚至有的孩子开始反驳家长的话,拿家长的话来说,就是“竟敢跟我顶嘴”。孩子处在这个时期,许多家长都觉得跟孩子谈话成了一件困难的事,且在不多的谈话中往往还出现“话不投机”的情形。家长感到很困惑。

其实,家长只要回顾一下自己处于青春期时与父母谈话的情景,或者翻阅一下科学育儿有关方面的知识,就不会觉得困惑了。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不愿对父母言听计从,甚至跟家长顶嘴应该说是完全正常的。孩子随着身体、心理成长的剧烈变化,独立感、成人感增强。而且随着知识的增多,生活经验的丰富,生活能力的提高,对外界事物开始有了自己的看法,开始怀疑权威。故对父母不再言听计从。应该说,孩子对父母的顶嘴、反抗也是孩子走向独立、走向成熟的标志,应该高兴才对。但同时,家长也不能从此不和孩子交流。毕竟青春期的孩子还处于半幼稚、半独立、半依赖的心理状态,没有家长的帮助,孩子就有可能形成不良的心理和行为。那么,家长怎么与孩子交流呢?

第一,要注意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从心理上拉近与孩子的距离,信赖孩子,与孩子交流时把孩子看成是与自己平等的朋友。

第二,当孩子对父母说话时,父母要善于耐心倾听,尽量不打断孩子的说话。与此同时,家长也可向孩子倾诉自己内心的痛苦。即使家长完全能自己决定该怎么做,还是可以征求一下孩子对这件事的态度、看法,让孩子觉得父母不再把自己当小孩看待。

第三,当遇到孩子顶嘴、反抗时,家长不能“恼羞成怒”,像是丢了多大的脸似的,大声训斥,甚至动手打孩子。这样做往往会伤害孩子的感情,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使家庭教育失败。但家长对孩子的顶嘴、反抗又不能听之任之,因为孩子毕竟不是大人,其思想、行动尚未完全成熟。正确的做法是“冷处理”——找机会再提出这个问题,和孩子交流意见。

第四,家长和孩子谈话时要选择合适的话题,要能抓住机遇。回答孩子的问题要有“策略”。必要时,一句幽默便可化解与孩子“话不投机”的困境。当孩子向家长诉说时,家长不能不问事由地责备、数落孩子。不要喋喋不休地对孩子说“你应该这样”“你应该那样”。

第五,家长要善于接受社会上的“新鲜事物”。因为孩子求知欲、好奇心强,对于新事物反应快、容易接受。当孩子谈到这些新事物时,他如果发现家长在这方面也知道,则似乎找到了“知音”,更利于与孩子间的交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