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出生至个月

出生至个月

时间:2022-02-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推拿是中医的传统疗法,通过一些特定的手法作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调整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将过高的体温降下来。出生1个月内的新生儿禁用,因含有樟脑)等。第2步:中药灌肠。注意药液温度,一般以低于体温为宜,最好在30℃以下。热度高者可用冷药液灌肠。灌肠时药液应缓慢灌入,肛管拔去后要用纱布按住肛门片刻,以免药液流出。适合于任何年龄段患儿。忌用酒精擦浴,防止体温急剧下降或酒精经皮肤吸收而出现中毒反应。

(1)体温≤38.5℃(低热)。宝宝照样吃、玩、睡,没有特别不舒服,精神状态良好,不必急着就医。首先判定是否真的发热,有时体温计虽然显示发热的度数,但要排除吃奶、哭闹等非疾病因素。因为宝宝这些生理活动,如同成年人刚做了剧烈运动后全身发热一样,体温也会短暂上升,但上升幅度较小,一般不会超过38℃,而且精神、食欲、睡眠等均无异常。不妨待宝宝平静后再量一次体温,说不定就在正常范围内了。

如果体温计显示的温度仍然在病理范围内,可按下述步骤处理。

第1步:降低室温。多通风,注意散热,保持室内温度在21~23℃。

第2步:解开包被,松解衣服,但不脱去衣服,利于身体热量的散发。

第3步:多喂水,每隔2小时喂5~10毫升白开水或白糖水,目的是增加尿量,帮助排泄热量与毒素。

第4步:用湿毛巾擦拭前额、颈部、腋下、四肢及大腿根部,以促使皮肤散热。

时刻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及食欲等,并于就医前记录发热的天数、间隔时间、温度变化范围及其他不适症状,以供医生参考。

按上述办法处理,大多于24小时内退热。

(2)体温38.5~39℃(中度热)。在前述降温措施的基础上,增加以下措施。

第1步:头部枕冷水袋(在普通暖水袋内灌入自来水,不是冰袋),外面包好毛巾。

第2步:温水擦浴,用33~35℃的温水轻轻擦洗患儿的头部、躯干和四肢,皮肤水分的蒸发可以使体内的一部分热量散失,促使体温回归正常。

第3步:针灸或推拿。针灸以疏泄蕴热为主,常取风池、大椎、曲池、合谷等穴位,高热配十宣、耳尖;风热配鱼际、外关;肺热配少商、尺泽;气分热盛配内庭、历兑;热入营血配中冲、内关。针用泻法,大椎、十宣、井穴可点刺出血。推拿是中医的传统疗法,通过一些特定的手法作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调整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将过高的体温降下来。外感发热一般采用清肺经、揉太阳、清天河水、推脊等方法,借以疏通经络,清热解表,达到退热的目的。长期低热,中医认为是祸起久病伤阴而产生的虚热。治疗可采用揉内劳宫、清天河水,按揉足三里、推涌泉等推拿方法,借以调节脏腑功能,引热下行,虚热得以清退。注意:需要请专科中医师操作,速度要求快而准确,防止造成损伤或感染。

第4步:中成药柴胡注射液滴鼻(用消毒棉球吸入柴胡注射液2~3滴,塞入双侧鼻腔内;或者取柴胡注射液适量,加入滴鼻器滴鼻,半岁以下双侧各滴2滴,7个月—1岁各滴3滴,4岁以上各滴5滴,30分钟重复1次,一般20~30分钟后开始退热);紫雪散敷脐(紫雪散1支,加入清水适量调为稀糊状,外敷于肚脐窝内,用伤湿止痛膏固定,每天换药1次),风油精擦浴(风油精1毫升,用冷开水20~30毫升混合均匀,擦浴患儿上下肢两侧、背部、腋下、腹股沟及四肢关节屈侧,边擦边揉七八分钟,15~20分钟后重做一遍。出生1个月内的新生儿禁用,因含有樟脑)等。

(3)体温39℃以上(高热)。在上述降温基础上,增加以下举措。

第1步:枕冷水袋,以防过高的温度对大脑造成伤害。

第2步:中药灌肠。将中药制成溶液晾凉后灌入直肠内,通过肠道黏膜吸收,加上药液较凉,从而有药物降温与物理降温的双重功效。中药方有4种:①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各10克,板蓝根15克,牡丹皮12克,生石膏30克,黄芩6克,龙胆草5克。水煎后高位保留灌肠,每次50~150毫升,每日3~4次。②生石膏50克,知母、芦根、野菊花各20克,牡丹皮、大青叶各15克。加水约1000毫升,浸泡1小时后煎煮20分钟,滤其上清液高位保留灌肠,每次50~100毫升,每日3次。③黄连6克,黄芩10克,生山栀10克,生石膏30克,大黄5克。加水500~800毫升,浸泡1小时后煎煮20分钟,滤其上清液高位保留灌肠,每次50~100毫升,每日2~3次。特别适合用于高热伴大便秘结的宝宝。④钩藤、牡丹皮、寒水石各20克,僵蚕、防风、龙胆草各15克,蝉蜕10克。加水600~1000毫升,浸泡1小时,小火煎30分钟,滤其上清液高位保留灌肠,每次50~100毫升,每日2~3次。主要用于高热惊厥的宝宝。

温馨提示

注意药液温度,一般以低于体温为宜,最好在30℃以下。热度高者可用冷药液灌肠。灌肠时药液应缓慢灌入,肛管拔去后要用纱布按住肛门片刻,以免药液流出。

第3步:安乃近滴液滴鼻。

第4步:服用泰诺林滴剂,剂量按每次每千克体重10~15毫克计算,体温持续不降者可每隔6小时服用1次。适合于任何年龄段患儿。

温馨提示

宝宝体温调节功能不稳定,物理退热更安全,不要随意使用药物降温,退热针更要谨慎使用,以免发生虚脱及药物不良反应;小儿退热片、阿司匹林和APC等则须禁用,以防止青紫、贫血、出血(包括脑出血)等意外发生。

物理降温也要择优,不可枕冰袋,因冰袋较硬,且温度过低,宝宝皮肤薄,血液循环不好,容易引起头部皮肤冻伤或压伤。忌用酒精擦浴,防止体温急剧下降或酒精经皮肤吸收而出现中毒反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