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十六周岁的天才举人

十六周岁的天才举人

时间:2022-02-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十一岁中了秀才的梁启超,投入到更紧张繁忙的学习中。每月的这一天,也自然成了梁启超解难辩疑、发表宏论、展示才华的好机会。第二年,梁启超成为学海堂的正班生,同时又是菊坡、粤秀、粤华书院的院外生。在这次考试中,梁启超遇到了对他人生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个人,当时的主考官、内阁学士李端棻。在这次考试中梁启超、谭镳皆中举,分别名列第八、第九。李端棻派人到新会将梁启超的父亲梁宝瑛接来广州,梁宝瑛最终答应了这门亲事。

十一岁中了秀才的梁启超,投入到更紧张繁忙的学习中。在家人的关爱下,生活平静而且充实。为了取得更大的进步,他一面继续学习八股文,一面博览群书。很快,他的学业突飞猛进,以致老师主动提出歇教,发出了“吾不能教之矣”的感叹。梁启超不仅对唐诗宋词感兴趣,就是《史记》《汉书》《纲鉴易知录》《古文辞类纂》这样的书籍,他也烂熟于心。由于家境清贫,梁启超所读之书,很多都来自于他人所赠。

1887年,梁启超开始就读于学海堂。

学海堂,嘉庆年间两广总督阮元创立,是当时省内的最高学府,它与粤秀书院、粤华书院、广雅书院、菊坡精舍并称广东五大书院。虽然各个书院风格不一,但皆以考证、辨伪、求得经书本源和锻炼品性为主。学海堂的先生被称为山长,一般有八人,个个人品端庄,学问深厚,在学界有一定的影响。督抚到任时都要到学海堂拜谒,学海堂在广东地位之高可见一斑。

梁启超在这里,系统地学习了考据学、经史、词章训诂、典章制度和宋儒的性礼之学,吸取着丰富的知识营养,打下了坚实的传统学术基础。学海堂有一个传统,叫做会食,即每月初一时,学长和学生一同进餐,并交流学习心得。这时候,堂内人头攒动,大家究心学术,热烈辩论,激昂澎湃。山长们也都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为大家答疑解惑,看着自己的学生如此多才好学,不禁为之感到欣慰、愉悦。每月的这一天,也自然成了梁启超解难辩疑、发表宏论、展示才华的好机会。

刻苦的努力加上过人的天资,使得梁启超在学海堂的成绩每年都保持在第一名的位置,在学海堂以往的历史上,还只有“江南才子”文廷式取得过这个成绩。“月考有奖赏,曰膏火。” 每月的“膏火”都被启超用来买书。第二年,梁启超成为学海堂的正班生,同时又是菊坡、粤秀、粤华书院的院外生。梁启超在这里接触到了更为广泛的知识,涉足到了更广阔的天地。

光绪十五年七月(1889年8月),梁启超与姑表兄谭镳在广州参加乡试。

当时,第一场试题为:“子所雅言诗书执礼”至“子不语怪力乱神”;“来百工则财用足”;“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诗“荔实周天两岁星”,得“星”字。梁启超此时学业功底深厚,顺利地做完了试卷。

在这次考试中,梁启超遇到了对他人生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个人,当时的主考官、内阁学士李端棻。在这次考试中梁启超、谭镳皆中举,分别名列第八、第九。梁启超的老师石星巢在给别人的一封信中,赞扬梁启超是卓荦之士,说他经学词章皆有所长。梁启超气势磅礴、才华横溢的试卷引起了主考官、内阁学士李端棻的极大兴趣。他非常欣赏梁启超的才华,连连称赞梁启超“国士无双”。

梁启超怎么也想不到,这次乡试竟牵出了一桩美满的姻缘。

当时,副主考、翰林院修撰王仁堪也深感梁启超人才难得,想将梁启超招赘入婿。但未及王仁堪开口,李端棻便请王仁堪作媒,要将自己的堂妹李蕙仙许配给梁启超。王仁堪惊讶之余,甚感惋惜和失落。自己心中盘算的美事,竟然被别人抢了先机。但又能怎样呢?便苦笑着答应作媒。当李端棻得知梁启超的父亲拒绝这桩儿女婚事之后,思考良久,说了一番十分感人的话。那么,梁启超之父为什么不答应如此美事呢?原来,梁父认为,自己是寒门之家,怎么能娶到官宦人家的千金大小姐呢?门不当户不对,便谢绝了这桩婚事。老成持重的内阁学士李端棻自然揣摩出梁父的顾虑。他表示:我知道梁启超是一介寒士,但他却是难得的人才,就请不要谈论贫富之事了。李端棻派人到新会将梁启超的父亲梁宝瑛接来广州,梁宝瑛最终答应了这门亲事。

确如李端棻所说,梁启超虽然没有高官显爵,但他跳出了个人得失的小圈子,胸怀天下,以救国救民为己任,从事最有意义的宏伟大业,算得上真正的才俊、真正的英雄

李端棻是一位爱国官吏,在以后的改造中国社会的维新大业中,他与梁启超结下了深厚友谊,给予梁启超和维新派们以极大的帮助和支持。

关于这桩美满婚姻,梁启超所写《悼启》一文中这样记述:

光绪乙丑,尚书苾园先生讳端棻,主广东乡试,夫人从兄也。启超以是年领举,注弟子籍,先生相攸,结婚媾焉。

另外,梁启超的二弟梁启勋先生所写《曼殊室戊辰笔记》里,对这桩婚姻有如下记载:

光绪十五年乙丑,十七岁(十六周岁——笔者注),举于乡,榜列八名。当时典试之正座乃贵州李苾园,副座乃福建王可庄。榜发,李请王作媒,以妹字伯兄。同时王亦怀此意,盖王有一女公子正待字也。但李先发言,乃相视而笑。

梁启超十六岁中举,又得到高官赏识,许以婚姻,在许多人看来,人生得意莫过于此了。

中举之后的他,继续在学海堂学习,准备参加会试,以求金榜题名,取得更高的成就。

少年功成,几乎每一个人都对这位年少得志的青年抛来了羡慕的目光,并对他的未来充满了肯定与期望,梁启超本人对此也深信不疑,这时的他也不可能意识到不久后他将迎来对他的人生,甚至整个中国近代史都意义非凡的转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