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周岁至周岁

周岁至周岁

时间:2022-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艾里克森心理发展学说中,把这一阶段心理发展关注点放在了自主对羞怯和疑虑的危机感上,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自我控制和意志力的美德。这与艾里克森人格成长阶段性的发展重点相一致,正如他所说:“在这个阶段中,如果儿童形成的自主性超过羞怯与疑虑,就形成意志的美德。”艾里克森把意志解释为:“进行自由决策和自我约束的不屈不挠的决心,尽管在幼年期不可避免地要体验到羞怯和疑虑。”

1周岁后,婴儿从一种完全依赖养育者的状态中慢慢走出来,在这个阶段中,儿童迅速学习许许多多的技能。他们学会了走、爬、推、拉和交谈;学会了如何抓握和放开。他们不仅把这些能力应用于物体,而且还应用于控制排泄大小便。他们不断进行着作为个体所需要的初步技能的学习,其中包括如何与他人互动。在这一阶段的学习完全是自主而无意识的,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初步获得一些简单的自我独立意识,并开始以更多的形式与周围人互动,从婴儿心理活动发展来看,进入了直观模仿学习阶段,是阿德勒的理论中所说的儿童生活风格形成的重要时期,这种人格的基本态度和生活风格,在成年后会以一种潜意识的活跃形式影响着人的思维活动,对一些事物会有一种不自觉地反应。是一种生命初期互动所得到的某些经验在起着作用,也正是认知学所说的“自动化思维”习惯的来源。

以皮亚杰的儿童思维发展理论来看,二岁左右到六七岁左右,这一阶段又称前逻辑阶段,这时儿童开始以符号作为中介来描述外部世界,表现在儿童的延缓模仿、想象或游戏之中。在艾里克森心理发展学说中,把这一阶段心理发展关注点放在了自主对羞怯和疑虑的危机感上,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自我控制和意志力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自我疑虑。

孩子在不断的技能掌握中,渐渐进入相对可以“随心所欲”地决定做还是不做某些事情的状态,因而孩子从这时起会介入自己的意愿与父母意愿的相互矛盾冲突之中。这时父母的态度在影响着孩子对自己意愿的看法及评价,也是孩子自我认同的最初形式阶段,父母的态度对孩子人格的影响几乎是一生的。

从个案经验来看,孩子在这一阶段,不断尝试运用所习得的一些技能与人互动,如表情、语言、动作等,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不仅是在运用它们,也在感受着尝试运用所学技能与外界互动时得到的回应。他们在好的回应中,感受尝试得到了认同;在不好的回应中,感受到尝试得到了否定。如果外界对他们这种回应是一致性的,那么他们所形成的自我认同也将会比较稳定。这一阶段所形成的对自己及对他人的态度,包括解决事情的方式,在成年后所表现出来的影响,大部分会表现在对自己做事的信任度上。这与艾里克森人格成长阶段性的发展重点相一致,正如他所说:“在这个阶段中,如果儿童形成的自主性超过羞怯与疑虑,就形成意志的美德。”艾里克森把意志解释为:“进行自由决策和自我约束的不屈不挠的决心,尽管在幼年期不可避免地要体验到羞怯和疑虑”。在大量青少年咨询中,这一阶段所受到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这也正是为何人们会发现,有些人看似“生来”就很自信,而有些人“天生”就不自信,有些人很容易坚持自己的学业或所做的事情,而有些人很容易因挫折而放弃自己的学业或所做的事情,都与这一阶段的心理发展紧密相关。

在这一阶段,孩子虽然已逐渐学会了一些可以独立活动的技能,但在对世界的探知上还需要成人的看护,而某些技能掌握后,是否可以形成稳定的自我认同,取决于与父母互动或与其他看护者互动中的体会及感受。父母或看护者在这一时期必须按照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式把握孩子行为的良好性,同时又不能伤害孩子的自主性。在与孩子的互动中需要坚持这一态度的一贯性,需要认真对待孩子言行的发展及与孩子互动中孩子的感受,换言之,父母必须具有理智的忍耐精神,坚定地保证孩子的社会许可行为的发展。

如果父母在孩子学习技能及学习运用自己所习得的技能时,父母的态度过分溺爱与顺从,就会减少孩子独立做事的机会。在孩子需要什么时,马上给予满足;只要孩子哭,有些不符合社会交往规则的也都会尽力满足孩子。比如:当孩子喜欢别的孩子的玩具时,不考虑别的孩子的感受而主动去说服别的孩子给自己的孩子玩,而当别人的孩子想玩自己孩子的玩具,自己孩子表示不给时,则不会鼓励自己孩子配合他人,反而认同孩子的行为。这样的一种态度必将会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习惯忽视他人的感受,认为自己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而溺爱孩子的家人,在孩子各方面能力发展的培养上常会出现比较严重的忽视。过分以自我为中心并且自理能力或感知觉协调能力较差的孩子,家长大部分都会包办孩子的一切日常所需,很少给孩子独立成长的空间。一方面可能是出于对孩子的疼爱;然而另一方面也是一种缺乏耐心的表现,没有耐心引导和等待孩子自己去学会。过多的包办会让孩子对自己产生怀疑,认为自己更需要成人的保护与照顾,从而产生依赖与自我不认同心理,难以完成这一时期的发展任务——具有自主与自我认同的品质。

如果家长常以惩罚来对待孩子并存在不公正地使用惩罚,孩子也同样会难以形成正常的自主感和自我认同,因为常被惩罚的孩子会感到疑虑而体验到羞怯,一方面有可能出现胆小、恐惧与人互动,另一方面有可能因不合理的惩罚而让孩子产生疑惑,难以理解正确的做事规则,对父母或看护者产生反感而形成强烈的逆反式的防御意识,从而无法形成良好的社会合作能力。

如果家长在这一阶段对孩子的态度是耐心细致的,对孩子在成长中学会的能力加以鼓励和赞扬;在孩子学习与掌握能力不顺利或过于缓慢时,能够以一种温和耐心的态度给予鼓励和纠正,那么孩子就会把自主意识保持下去,而不产生自我怀疑,同时在这种外界的态度下形成良好的自我认同,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及掌握的技能可以坚持,并保持对外界的独立探索意识,形成的自主性就会超过羞怯与疑虑,从而形成意志的美德。

艾里克森(1964):“持久的良好愿望与自豪感发自没有丧失自尊的自我控制感,持久的动辄爱疑虑和爱羞怯的倾向来自丧失自我控制感和过度的外部控制。”艾里克森把意志解释为:“进行自由决策和自我约束的不屈不挠的决心,尽管在幼年期不可避免地要体验到羞怯和疑虑。”在这一阶段发展顺利,能自我控制,行动有信心,并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具有坚持性;发展不顺利,就会产生自我怀疑,行为畏首畏尾。

以这一年龄阶段孩子行为方式及思维特点为基础,游戏会成为孩子重要的学习手段,孩子会在游戏中习得一些自主活动规则及与人合作的经验,并会以自己现有的实际经验去想象一些不需要现实基础限制的事情,如在看过动画片,也会想象自己会成为其中的某个角色等,家长在这一时期对孩子幻想的评价也会对孩子起到重要的作用,或是引导与增进孩子的主动思考的能力,或是加重孩子对自己的不信任或感受自己的想象被嘲笑。需要在与孩子互动或孩子与他人互动时关注孩子的情绪反应,以更好地及时调整孩子对外界各种态度回应的正确理解和认识。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描述的孩子人格形成的一些外在作用,是需要以了解孩子天生的气质类型为基础。因为人格的成分中气质类型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最大,是后天很难改变的人格成分,在人格培养中需要懂得理解与顺应孩子的气质类型。如果父母或者看护者,带有一定的气质偏见,就容易产生对孩子气质类型的不接受。比如:喜欢易兴奋而活跃的气质类型的家长,自己的孩子却偏偏是一个不易兴奋而安静不喜欢动的孩子时,会觉得孩子太慢;喜欢不易兴奋而比较安静的家长,却要面对易兴奋而活跃的孩子时,会觉得孩子太好动。家长的这些心态在影响着孩子对他人态度的感知。如果家长不愿接受孩子原有的气质类型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多是不喜欢甚至是讨厌,会不断以一种批评的态度与孩子互动,会关注孩子做不好的事情,或一些不令人满意的表现,那么孩子所感知的这些态度会进入潜意识,在成年后影响着他们对其他人良好态度的信任。所以,家长在了解和接受孩子的气质特点后,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按照自己的特点去发展,避免产生易冲突型人格。

作为人格形成过程中的能力培养和心理危机的解决,所形成的各种美德,都是自我的功能,对生存本身很少具有影响,对人生存状态的感受影响比较大。例如:希望和意志的美德对人生的价值具有某些影响,但它们很少影响人的生存。没有多少希望和意志美德的个人仍能生存,也就是说,这个人能够满足生物的需要,但他可能不及那些充满希望和具有意志的人们那样灵活,那样乐观,或总的说来,没有那么幸福。

建议

1.在关爱孩子的同时,也要给孩子自己成长的空间。只要是孩子想试着去做的事情,在没有的危险情况下,都可以让他进行尝试。在教孩子新的技能时尽量耐心,保持学习过程的气氛愉快。

2.当孩子做错了事或者遇到有危险的事情时,在阻止孩子行为的同时,让孩子理解为何受到阻止,从而避免以后再发生同样的事情。对孩子自主的良好行为加以积极认可和鼓励。

3.通过游戏的形式有意识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让孩子懂得遵守游戏规则,有些事情只有大家一起合作才能做得更好。在游戏中培养与人互动时的换位思考能力,学会不只站在自己需要的角度想问题,还需要懂得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一下对方会是怎样的感受。虽然对孩子的独立性需要给予鼓励,但同时也需要让孩子懂得去配合别人,并在自己需要帮助时,能够以合理的方式来寻求他人的帮助。

4.在与孩子玩的过程中体验孩子内心感受,以身教的形式让孩子学会理解和适度关注别人的感受,并从中学会关心自己内心的愉快度。

5.引导孩子保持对外界的好奇心和对事物的探索。并学会保持对事物相对稳定的态度。在这一阶段耐心教导孩子,让他在成人的帮助下形成自我控制能力,对自己做出的决定有行动的信心,只要按正确的操作就能做好的事情,都可以让孩子自己尝试着去做,对孩子已做好的一些事情,给予能力上的肯定。不要反复强调一些事情的危险性,只教导孩子如何避免危险就好,否则就会产生自我怀疑和行为畏缩。

6.家长需要懂得拒绝孩子不合理要求,同时让孩子理解被拒绝的原因。家长在孩子面前,需要保持对事物的一贯性态度,并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必要的限制和指导。

个案1:见到上帝

女孩子,10岁,因为说见到上帝前来咨询。根据妈妈所说:孩子2个月前说自己看到上帝,还描述了上帝的样子:当时她在磨磨石,磨出火花后,出现了一个老头,说自己是上帝。与孩子说了很多的话,还给了她一块玉、一本书、一颗长生不老药,还有一个抗病的药丸。其他说的一些话都有些忘记了,中间还有一个小朋友过来问她在做什么,但那个小朋友却看不到上帝在哪里,也听不到上帝说话。所以家长认为这一切发生的有些奇特,担心自己的孩子出现了问题,比较着急。

妈妈表示这个孩子白天可以一个人呆在家里,但是到晚上就会恐惧,总想让妈妈陪着睡,喜欢看鬼故事,虽然胆小却很想看,看了又会害怕,常会有恶梦出现,有时晚上会叫出声。自理能力较好,学习很好,在上四年级,是三好学生。平时感觉都还好,只是从她对见到上帝这一事情的描述来看,认为她是出了问题,是不是产生了幻觉;再有就是晚上睡觉做恶梦会叫也让人很担心;她与老师和同学相处也都还好,并且与同学玩得很好,也很有主见。这次来主要想了解她为什么会发生现在这种状态以及这种状态对她未来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咨询过程

我:从她的状态来分析,她应该在小的时候安全感建立得不太好,潜意识中有对超现实能力的向往,所以表现出对超现实的现象比较感兴趣,并且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出现真实感的幻觉。

孩子妈妈:她是没有安全感,胆小,但白天就没事,只有晚上会害怕,表现出恐惧需要人陪,总说黑暗的地方有人。我见她怕,也陪她走到她说有人的地方去看,肯定是没有人的,她会说他们见到有大人来就躲起来了,让大人无法看见

我:那她当时是不是一个人在家里,而后你们回来了呢?

孩子妈妈:是,她常会一个人在家,因为我们都很难有时间陪她。

我:晚上也会留她一个人在家里吗?

孩子妈妈:会啊,以前晚上很多时候都是她一个人在家的,因为我当时常上晚班,她爸爸当时在外地。开始的时候我找了一个保姆陪她,但那个保姆常在她睡着了之后,就走了。所以后来我觉得没有必要再让那个保姆来了,因为孩子睡觉一般都不需要大人哄,而且孩子也觉得没有必要找保姆,自己可以睡,早晨起来时妈妈就已经回来了,所以晚上只要睡着了就不需要人陪。

我:当时她多大?

孩子妈妈:当时可能是两三岁吧。

我:两三岁?(我很惊讶)

孩子妈妈:嗯。

我:那么小,能放心吗?她不害怕吗?

孩子妈妈:就是她不怕啊,是她自己同意一个人在家的,开始时一直都很好,只是有一天晚上她半夜醒了,看到窗户那里有一只手晃来晃去,当时住的是三楼,所以被吓到了,从那时开始就不想再一个人睡了,我早上五点多回来时她哭得很厉害。

我:当时她真的看到有人要从窗户进来了吗?

孩子妈妈:没有啊,只是说那只手一直在动,后来就不敢看了,我带她到窗口看了,什么都没有,但是房屋后面有工地在施工,可能晚上灯光比较亮,还有一颗大树隔着,所以我觉得她看到的可能是树或是吊车的影子,虽然与她说了,只是她怎么都不相信,说她看到的肯定是人的手。

我:那后来怎样了呢?还留过她一个人在家吗?

孩子妈妈:从那以后就没有了,我与领导说了情况,就再没有上过夜班。可是她从那时起一到晚上就害怕,常说家中的柜子里有人,说我们是听不到的。她上小学后,上学放学也都是她一个人,不需要我们操心,放学在家都是一个人。天黑得早时,她就会害怕,一个人在客厅从不进屋,也不敢去厨房。搞得我很烦,回来她就说她害怕,总说柜子里有声音,怎样与她说都不行。

我:她是受到了惊吓,安全感下降,所以一个人时仍会感觉害怕。那这样吧,我与孩子谈一谈,一会儿我们再谈一下。

孩子妈妈:好。

与孩子的谈话

我:你妈妈说你看到上帝了,能描述一下当时的情景吗?

孩子:是不是她说我在说谎?

我:她没有这么说,只是觉得有些担心,因为从一般人的角度是不能理解这些事情的。

孩子:我爸还笑我,说他也看到上帝了,他肯定是说谎,他不可能看到上帝,从他的态度上就已经知道了。

我:嗯,可能他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对一般人来说,都会觉得不可能,所以他可能也会觉得你在开玩笑。

孩子:他们就是不相信我。你相信我真的看到上帝了吗?

我:我相信,因为从某个角度看是有可能的,以前我也遇到过与你有同样感觉的人。只是情况可能会不太一样。

孩子:真的吗?他也见到上帝了吗?

我:嗯……

孩子:他说了上帝是什么样子吗?

我:她说了上帝的样子与我见过画上画的样子一样。哦,对了她说的是见到了耶稣,因为我没有见过耶稣,所以我不知道真正的耶稣是不是与画中画的完全一样。

孩子:你相信她说的是真的?

我:我不怀疑任何人,除非事实证明他是在说谎。

孩子:你怎么能知道事实是怎样的呢?

我:一个人如果说的是谎话,在重复时就会有点不太一样,比如他与别人说的和与我的说的内容就会不太一样。这样的状态我是能够感知得到的,你觉得呢?

孩子:那你相信我说的吗?

我:我相信,因为我觉得你没有必要说这样的谎话。

孩子沉默了一会儿说:那好吧,我讲给你听。那天,我在地上划磨石玩,第一次没有划出什么,第二次划出了火花,火花很大,突然上帝就出现了。

我:你怎么知道他是上帝呢?

孩子:他自己说的。

我:哦,他是什么样子?

孩子:白头发,白胡子,他没有腿和脚,飘浮在半空。他与我说了很多的话,还给了我一些东西,最后他还说我有一天会有成就,到那时他再来。

我:他都给你些什么东西呢?

孩子:最先,他给了我一块玉,我没有要。

我:为什么?

孩子:我要它也没有用。之后他又给了我一本书,我接过来看了看,都是我看不懂的字,所以我又还给他了。后来他给了我半片药丸,说是长生不老药,我收下了。他让我吃下去,我说要等妈妈回来给妈妈吃。

我:为什么?

孩子:我当时就是这样想的,觉得妈妈更适合吃。上帝听我说想给妈妈吃,他就又拿了一个药丸给我,说是可以抗病的药。我觉得抗病的药是可以吃的,所以接过来就吃了。

我:嗯,苦吗?

孩子:不苦,是甜的,很好吃,像巧克力。

我:嗯,还有别的吗?

孩子:没有了,后来他又与我说了一些话,都有些不记得了,中间还有一个小朋友过来向我要东西。

我:哦?是吗?那她与上帝说话了吗?

孩子:她看不见,只有我能看见。她过来拿了她想要的东西就走了。

我:她都与你说了什么呢?当时你们在什么地方?

孩子:我们在空地上玩,她本来是与别人一起玩的,当时是我自己在那里玩磨石,她见我在说话,还问我在做什么,和谁说话。我没告诉她,因为上帝知道她看不到他,所以她过来时就让我不要说他在这里。

我:哦,那后来呢?

孩子:后来上帝就说他要走了,说以后我有成就时他会再来找我。然后就消失了。

我:那他给你的‘长生不老药丸’呢?

孩子:我拿回家放在抽屉里,但是妈妈回来时就不见了,我还与妈妈说了,当时妈妈就一直表示不太相信我,还对爸爸说了,爸爸当时就嘲笑我,说他也见到过上帝。(孩子说到这里表情很生气)

我:那药丸为什么会没有了呢?

孩子:我也不知道,但我说的话都是真的啊。

我:哦,那我明白了,也许上帝不希望妈妈和其他人见到这个药丸。就如同他不希望别人见到他一样。

孩子没有说话,点了点头。

我:你信任那个上帝吗?

孩子:不太信任,而且觉得他的样子有点可怕!

我:为什么?他又没有伤害你,而且还给了你那么多的东西,虽然你没有要,但他对你的态度是好的。你不觉得吗?

孩子:如果他是好的,他为什么怕被别人看见,我不喜欢他。(说后,有些不高兴的表情)

我:哦,你让我觉得你有点生他的气,因为他出现了,你与爸爸妈妈说后,他们都不信你,而他又不可能出来为你证实,所以你就不太喜欢他和信任他,是吗?

孩子:可能吧。

我:我相信你所说的都是真实的……

孩子:真的相信吗?我觉得你可能在安慰我。

我:不是的,我真的相信,就像我相信以前与我说这样话的人一样。但是,以前与我说见到上帝的人是信任上帝的,而你好像不太信任上帝,也不太相信那个人真的看到了上帝。因为她与你看到的不太一样,是吗?

孩子:自己没有看到就不能知道她说的是不是真的。

我:哦,看来你也可以理解不相信你看到上帝的人的心情,是吗?

孩子:但是也没有必要嘲笑我!

我:可能有时孩子所说的话,在成人看来只是一些好玩的事,而并不是嘲笑,只是觉得有趣……

孩子打断我:一点都不有趣,他就是在嘲笑我。

(她很固执,我只好转移开话题)

我:你与同学们的关系好吗?你妈妈说你学习很好,还是三好学生。

孩子:还行吧。

我:有特别要好的朋友吗?

孩子:有吧。

我:你与她说了这件事情吗?

孩子:没有,上帝让我不许和任何人说。我有点害怕,而且药丸本来想给妈妈的,所以就对妈妈说了,没想到她会和爸爸说(说到这里看看我)……

我:还和我说了,是吗?

(孩子没有回答。)

我:你觉得他为什么不让你和别人说呢?

孩子:他可能是怕人知道他出现过吧。

我:上帝是好的神明,所以他不让你说是为了你好,因为说了之后别人有可能误解你,因为别人看不到你看到的一切。

孩子:为了我好?你怎么知道他是好神明,你见过吗?

我:我没有见过,但我听过很多关于他的故事。

孩子:是吗?

我:是的,根据你所说的,我觉得他的出现是希望带给你好的东西。

孩子:你是说他给我的药丸吗?

我:包括药丸。还有他给你的东西,第一个是玉,曾听人说过玉代表的是能量;第二个是书,明显是代表着智慧;第三个代表着长寿;第四个是代表着健康。而你是一个很好的孩子,想着把长寿的药丸给妈妈吃。除了这些,他还在消失前对你说了你有成就时他再来看你。从他的这些表现来看他是希望你好。

孩子:可是我没觉得他对我好,虽然我吃了药丸,但也没有什么感觉。他还说再见到我时,他把衣服给我。

我:你好像不太信任别人是好的,你相信你的好朋友吗?

孩子:与她们玩挺开心的,在一起玩,没有想过信任不信任。

我:每天是你自己放学回家吗?

孩子:是。

我:你妈妈说你小时候晚上一个人在家,所以你害怕?

孩子:嗯,晚上我一个人在家时是会害怕,白天时没事。

我:你还记得你两三岁时,晚上在窗口看到有人手晃动的事吗?

孩子:妈妈说起过,我不记得当时是怎样的了。但是后来(停了一下),可能是6岁时吧,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我一个人在家,大门口有声音,有人偷东西,一会儿好像进了里屋,打开了柜子。

我:你过去看了吗?确认有人?

孩子:我一个人哪敢去看啊,妈妈回来我和她说,她说没人来过吧,因为她回来时门还是锁着的。我拉她进里屋打开柜子看了,里面什么都没有,但是我觉得他们就在里面,只是藏到我们看不到的地方,而且我能听到的声音,妈妈总说听不到。每次我自己在家时老有怪声音,我就觉得家里有人,自己都不敢走动,就一直等着妈妈回来。

我:嗯,天黑一个人在家害怕也是正常的,你觉得父母对你好吗?

孩子:还可以。就是爸爸爱说我。

我:你曾被吓到过,所以在同样一种情景中,就会受到某些记忆的影响,感觉害怕。

孩子:我真的听到了声音。

我:你见到过人吗?

孩子:没有。

我:你家里丢过东西吗?

孩子:没有。

我:那你觉得他们来做什么呢?

孩子:他们只是没有机会偷。

我:如果真像你说的那样,你们不在家时他们就可以偷东西。我相信你所说的都是你的真实感受,但是我觉得这里有些不合理的地方,所以,我分析你是被吓到了之后对声音变得敏感了,而且总会在内心中感受一种潜在的危险。从这个含义上看,也许上帝是来救你的。

孩子:我不相信上帝是来救我的。

我:为什么?

孩子:我在电视里看到过的,上帝见过某个人之后,魔鬼会来把他杀死。电视里演过,有一个村子,魔鬼出现,并告诉孩子们,他会附在这些孩子身上,后来那些孩子就都一个一个地被撞死了。很可怕。

我:可是你见到的是上帝,而不是魔鬼。

孩子:他说他是上帝,谁知道他是不是魔鬼?

我:我觉得电视演的节目是为了吸引人看而编的,所以假设和想象的成分多一些,而你见到的是上帝,并不是魔鬼,再说像你这样可以见到上帝的人是不多的。所以这种节目大部分是想象而不是事实。因为这类的片子多了,但是在生活中你见过真实的报道吗?

孩子:当时电视里说那就是真实的事情啊。

我:好的,我需要问问你妈妈是什么节目。

孩子:她当时也说是编的。

我:这样吧,现在我们回头看一看,你见到上帝后并没有发生什么事情。而且你听到家中有声音代表着魔鬼的话,那这种现象早已经有了,不是吗?如果说在这个时候上帝出现了,那么我觉得你开始要好了,从现在开始就不会那么害怕那些声音了。只是我觉得以后少看这样的科幻或神话故事比较好,因为它们会让你在生活中加入想象。你见到上帝也是一种想象过多而产生感应,让你进入一种有些脱离现实的感知状态。孩子、老人和体质比较弱的人容易感知这些常人无法感知的现象,身体强壮的成人就不会感知得到。

孩子:是吗?

我:你的害怕感受随着生活经验的增加会不断减轻,如果你能够远离科幻或神话故事,那你会更快地克服这种害怕状态,如果你相信上帝是好的,可以保护你的话,你会变得更加坚强和充满爱心。

孩子:相信上帝是好的,就会不害怕吗?(一种怀疑的态度)

我:你的成长中感受成人的陪伴和爱比较少,所以当上帝出现时,你并不能理解他是来帮你的。有些东西可能还需要一个过程去体验。

孩子没有说话。

我:你回去感受一下吧,如果能信任上帝,在你害怕时,上帝就会保护你,为你减轻恐惧。我们先谈到这里好吗?如果你按我说的去做了,还感觉害怕,请再联系我。现在我和你妈妈再谈一下。

孩子:嗯。

孩子妈妈:您与她谈得怎样?

我:与她的谈话让我感觉到,她很难信任他人,而且她也很难理解被关怀的感受,当然,不能说你们不关心她,当我问起她觉得你们对她怎样时,她觉得挺好的。只是说她爸爸总爱批评她。但是,与她的整个谈话,都会让我感觉她很少有温情的感受,同时她对感情很少关注,更多的是一种需要的直接反应。她喜欢与小朋友们一起玩,但很明显她很少会去真正关心他人。

孩子妈妈:是,我也发现了。

我:她与您讲过魔鬼附在孩子身上的故事吧。

孩子妈妈:哦,我知道,我们以前看过的一个片子,是国外的。她就是喜欢看这些关于鬼啊什么的,看的时候害怕,可还是喜欢看。也让我们给她买这一类的片子来看。

我:以后尽量让她少看这类影片,她已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你们孩子给我的感觉是情感有些淡漠,她自理能力很好,与人相处看似较好,但真正发自内心的相互关心的感受几乎没有。应该说,她存在一定的情感冷淡的心情状态,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不是很善良。

孩子妈妈:您怎么看出来的?她是这样的。

我:从与她的谈话中感受到的。我已经与她解释了,她会见到上帝是因为她看这类影片后,会产生很多想象,这种想象过多之后产生了某种特殊的感应,让她进入一种脱离现实的感知状态。而这种状态多半会发生在孩子、老人或体质较弱的人身上,所以先减少看这类影片,再提高抵抗恐惧的能力。我让她信任她看到的就是上帝,上帝是善意的,可以在她恐惧时保护她,来提高她的安全感。因为在她现在这个年龄,还存在对现实一种幻想的期待,对她说她所听到和看到的是幻觉,她是无法接受的。从心理支持的角度是让她可以在内心建立好的支持感受,相信上帝是善意的,可以帮助她的,对她是的一种积极暗示。但是,她现在对人的不信任会影响这种暗示的作用,所以还需要您按我说的去配合。以我的分析,她的内心对这些所谓神明的理解基本上是恶的,她的内心很可能会存在某些恶的感受而不说出来。

孩子妈妈:您说得太对了,真的,是这样的,她缺少同情心。在四川地震时,让她去学校捐两块钱,她都不肯,说那与她有什么关系?凭什么让她拿钱。当时我就觉得她有点不太好。还有,您说她内心可能会存在恶的东西,是这样的,她很喜欢虐待她的玩具,我看着都害怕,有一次我看到她把那种软的玩具娃娃身上扎了很多针,还在娃娃脖子上勒上绳子,很用力。我当时还说娃娃多疼啊,她说它又没有什么感觉。

我:嗯,这是一种被忽视后的某种心情发泄,她已经离善良和感动太远了。

孩子妈妈:那怎么办啊?她常做恶梦是不是也与这个有关系呢?

我:恶梦也是恐惧和担忧的另一种形式反映,对于她现在的状态,你们需要多让她感受一些你们对她的真正关怀,晚上睡觉时需要陪伴她。

孩子妈妈:我最不喜欢与她睡了,她总动,说梦话,有时还叫。我根本就睡不好。

我:您这样说,让我觉得孩子感受不到关怀也是可以理解的。您需要同情她了,她能看到上帝,其实也在说明她很孤独,没有哪个快乐有人陪伴的孩子会说自己见到上帝,而又不相信上帝是善良美好的。在她生命的成长中感受到的温情是不够的,这妨碍了她正确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在她对自己生活的描述里一直都充满着恐惧,同时看不到她自己能够被家人喜欢,也看不到她自己怎样地喜欢着谁。虽然她很优秀,只是她这样的心理状态让人比较担忧,这种状态会影响她以后的婚姻生活以及她生活的幸福感。多陪伴她吧,晚上能与她睡就与她睡,只有您增加对她的耐心和关怀才能真正地改变她。而且需要多带她参加一些有社会意义的活动,了解人与人是需要相互关心的,这种相互的关心也同样会减少人内心的恐惧与不安。她父亲的角色也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同样也让我觉得他对孩子真正的关注是不太多的,也许是因为你们孩子让人觉得她很独立,不需要更多的关注,所以只有当她感觉到恐惧或出现意外时,你们才会给予她关注,虽然她的恐惧感是真实的,但从心理活动来看,只有她处于恐惧时,她才有权要求你们去关注她或陪伴她,这些在潜意识中强化了她的恐惧意识。

孩子妈妈:我们是不是做得太不好了。

我:是你们还不了解,教育孩子时也需要关注她的内心感受,而不只是她所表达的。以前的家庭很少只有一个孩子,而且邻居的孩子也可以相互来家里玩,孩子之间可以通过相互交流,了解一些他人的感受和发泄自己的情绪,从中会学到一些其他孩子的经验。但是现在的家庭里只有一个孩子,邻居相互走动也不会很多,所以如果家长对孩子关注过少,孩子就容易出现问题。所以并不是你们做得不好,而是你们并不了解怎样对待现在的孩子。对过去的错误不需要自责,只要将来能尽力去做就好。

孩子妈妈点点头。

我:那么我们来整理一下今天的咨询内容,您需要配合的几点有:①在夸奖她独立能力的基础上,尽量多给孩子被关怀的感受。②遇到她虐待玩偶时,要制止,并要说明这种行为是不对的,虽然它没有感觉,但这种行为是不善良的表现。③有时间时与她谈心,尽力耐心认真地对待孩子所说的话。④最好不让她再看鬼故事或存在暴力的科幻影片。如果可以,多讲一些帮助人的事迹,并强调从中可以得到被需要的快乐。⑤保持至少半年可以陪她入睡,帮她建立睡前的安全感受。

孩子妈妈:我尽力吧,我每次与她睡时,她都会表现得很开心。

我:那我们谈到这里吧,因为你们孩子虽然心理状态中存在着安全感不够、情感体验缺失的问题,但是她的学习及生活状态都比较正常,所以,她不需要定期来。我给的建议都需要长期坚持,如果你们无法坚持我的建议或感觉她又出现新的问题时再过来。

孩子妈妈:好,谢谢您!

个案2:我想妈妈

6岁,男孩,两个月前开始上小学一年级,发现无法独立学习,并且与同学和老师关系都很差,班上好像没有一个人喜欢他,包括老师。父母离异3个多月,父亲对孩子的状态感觉头疼。父亲说他时,他不反驳,但行动上会表现出不合作,父亲觉得是父母离婚影响着孩子,所以前来心理咨询,希望了解如何对待孩子会让孩子好起来。

孩子爸爸:孩子以前一直都是妈妈管着,所以我也没有在意过他有什么不对劲。妈妈走了之后,他总会说想妈妈,只是他妈妈不能回来管他。

我:孩子知道你们离婚了吗?

孩子爸爸:我没有正面告诉孩子,但他可能知道一些。

我:嗯,你们是什么原因离的婚呢?

孩子爸爸:说来话长了,我也不想离婚,现在提起来心都有些不舒服。

我:孩子一直是妈妈带着,可能我就需要了解一些妈妈的情况。

孩子爸爸:好吧,正好我心里也为这件事情感觉憋闷。那就从头说一说吧。

我:好。

孩子爸爸:我和他妈妈是大学同学,感情一直都很好。我喜欢她的样子。我这个人只要在一起,就什么事情也不会多想。结婚之后觉得是一家人了,能做什么就去做好了,并没有想到会出这事儿。因为我的工作一直很忙,所以孩子都是她照顾着,这一点我很感激她,直到她要和我离婚时,说她已经很累了,才让我意识到可能是我错了,当初让老人带孩子就好了。

我:当时是老人不能帮忙带孩子吗?

孩子爸爸:不是,当时是她说要自己带的。她说这样孩子会对妈妈亲,而且她说她要好好教育孩子,我觉得有道理,所以也没有反对。还有就是家里一切几乎都是她做主。当时没觉得怎样,因为她这人个性很强,很多时候我都会顺着她。一家人也就没有想那么多。

我:您与自己的父母相处得好吗?

孩子爸爸:很好,我们家庭很好,父母对我们的态度比较民主。

我:她与自己的父母相处得好吗?

孩子爸爸:她父母都比较宠爱她,她以前学习很好,人也漂亮。

我:她与您父母的相处呢?

孩子爸爸:我们结婚时有房子,所以都是单过的,我们父母是那种没太多说道的人,所以一直都没什么事,虽然他们提到过孩子和人不太亲近,但也没有更多过问过。

我:哦,好的,您继续说。

孩子爸爸:本来都挺好的,就是半年前吧,她参加了一个高中同学聚会,遇到了她的初恋情人。据她讲,那个人在高中时就追过她,她为了考大学就没有理他。可那次见面后,那个男的再次追她,表示自己现在一直生活得不幸福,都是因为心里一直有她的关系。包括那次聚会也是他筹办的,目的就是再次见到她。那个男的现在很有钱,也有个儿子,听说与很多女人同居过。我就想不明白,她怎么想的,被这个男的一说就要与我离婚,12年的感情就这么都消失了,他很有钱,但我们也不缺钱啊。

我:也许她对他也一直有感情存在?

孩子爸爸:不可能,我们恋爱的时候一直都很好。只是我想不明白,他们聚会后才1个多月的时间,她就开始提出离婚。我不能理解,那么久没有相处的人,一下子就能信任了吗?还有她也知道他与很多人同居过,可她说她理解,那是因为除了她没有人会让他爱上。

我:是吗?她这样理解他与很多人同居过的理由?

孩子爸爸:是啊!

我:那她可能存在一些认知上的问题,她忽视了情感也需要相互尊重。

孩子爸爸:可能她被爱冲昏了头,眼里什么都没有了,只有那个关于他的神话,还有那将属于她的富贵生活吧!

我:她当时离婚时很急吗?

孩子爸爸:是,很急。而且是非离不可,孩子也不要了,说以后会定期回来看孩子。并且说孩子也应由我管管了。

我:您以前不管孩子是吗?

孩子爸爸:是她不让管的,她希望孩子都听她的,我也就顺着她了。

我:她是不是比较保守?

孩子爸爸:是的,她很本分,所以当时她在班里没有朋友,我也都没在意,觉得可能是她不喜欢与人交流的原因,现在才觉得可能是她太自私的关系。

我:那我理解她为何很急着离婚,一方面她比较忽视他人感受,另一方面因为那个男的对她的追求比较紧,可能很想与她发生性关系,她又是一个保守的人,所以不会让自己在有婚姻的情况下去做不忠的行为。

孩子爸爸:对对,她与那个男的好了之后一点都不觉得对不起我,说自己又没有和他发生什么。当时我很生气,都要和我离婚了还说没有什么!

我:以我的分析,那个男的,应是一个性生活比较随便的人,所以会很快提出这个要求,只是您爱人觉得只有离了婚才能答应这种要求,所以急于离婚,而那个男的也就很急着让她离婚了。

孩子爸爸:对,那个男的说了,只要她离婚,他们就马上结婚。

我:我觉得不一定他们会马上结婚。

孩子爸爸:您怎么知道的?是这样!到现在他们也只是同居没有结婚。这是她妈妈对我说的,她妈妈有时还会给我打电话,当初她家人都反对她和我离婚。

我:因为那个男的经历在说明着一些问题。您爱人是不是平时存在着一定的控制欲,常希望事情可以按她的意思去做?如果不按她的意思她就不太高兴?

孩子爸爸:您说得太对了,是这样!我个性是比较随和的,所以也就随着她了。

我:那她可能需要面对一些痛苦经历,因为她的个性与任何人相处都会显现出来,而那个男的也是个不太关注他人感受的人,所以久了那个男的可能会不太喜欢她的个性,他们很难相处得愉快。

孩子爸爸:嗯,(想了想)是吧。现在我心情好多了。

我:现在我已经发现了一些孩子现状的根本原因,孩子在成长中一直受着她妈妈的影响。也许,他存在着只有妈妈的标准才是正确的思想。

孩子爸爸:对对,是这样!他在学校里也常会说我妈妈说什么什么的。

我:她现在还回来看孩子吗?

孩子爸爸:刚开始那一个月还会回来看,现在几乎都不看了,连孩子的电话都不愿意接。而且常会出差。

我:是工作需要吗?

孩子爸爸:嗯,她工作有时会出差,但没有现在这么多,应是很少的。

我:可能需要理解吧,她现在生活得并不开心,所以很少与你们联系也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孩子在幼儿园时出现过同样的问题吗?

孩子爸爸:不知道,她很少让我过问孩子的事情。

我:作为爸爸您可能做得的确不够好,在某种角度上看,您可能也缺少了对他们内心感受的关注,只是以一种顺着他们的态度对待了他们,他们可能会以为您并不是很在意他们。所以您爱人被另一个男人热恋上,就会很容易被打动,这里面的确也存在着您的一些因素。

孩子爸爸:是吗?

我:是的,因为今天主要想解决孩子的问题,关于您与前妻的问题就不多说了,可以吗?

孩子爸爸:好。

我:那我现在与孩子谈谈,之后我们再谈一下。

孩子爸爸:好。

与孩子谈话。

我:你好……

孩子走进咨询室,看了一下我,就跑出去。爸爸见他出来便走过来说:“我在这儿呢,你看爸爸的包还在屋里呢,放心吧,爸爸不会走的。”孩子才又返回来,好像松了一口气的样子。

我一直跟着他,没有打断他的行动,所以他回头看着我笑了笑,而后和我一起再次走进咨询室,我说:“可以关上门吗?”他点点头。

我:你多大了?

孩子:六岁,上一年级。

我:你在学校里感觉好吗?好朋友多吗?

孩子:很多,都是我的好朋友。

我:你学习还好吧。

孩子:挺好的,对我来说都不难。

我:你爸爸说妈妈有挺长时间没有见你了是吗?

孩子:她忙,她不会不要我。

我:你认为爸爸妈妈谁更爱你?

孩子:“我妈妈。”说过后,突然问我:“我爸爸能听到吗?”我说:“不能。”孩子放松了一些。

我:你妈妈不来看你,你想她吗?

孩子:挺想的。(这时的孩子表情自然了很多)

我:你知道妈妈为什么离开你吗?

孩子:她说她和爸爸不相爱了,就必须离开。

我:在她离开之前,他们常吵架说要分开吗?

孩子:他们以前不吵,妈妈走之前他们吵得多,爸爸总是很激动,我觉得怕爸爸。

我:你知道他们为什么吵吗?

孩子:不知道。妈妈说了,只有妈妈才是最爱我的人,别人都不是真的爱我。

我:包括你爸爸吗?

孩子:爸爸爱我,但是没有耐心。

我:平时妈妈管你管得多吗?

孩子:多,什么都管。

我:是吗?那你觉得她总管你好吗?

孩子:挺好的,妈妈说了,孩子就需要大人管着,不然孩子就没个样子了。

我:你认为妈妈说得都对是吗?

孩子:当然,妈妈怎么会错呢?

我:你怎样理解妈妈的离开呢?

孩子:我妈妈不在了,没人管我了;一说到她我就很难过,她心情不好所以走了,我想她心情好了就会回来。

我:她常给你打电话吗?

孩子不说话。

我:那你会常打电话给妈妈吗?

孩子:不想再给妈妈打电话了,她从不给我打!

(孩子内心是矛盾的,不愿意面对现在的自己,更不愿意面对被妈妈抛弃的现实)

我:我是这样觉得的,你爸爸很爱你,因为之前都是你妈妈管你,所以爸爸不太了解你,在说你时你不配合和不改变,他就会表现得不理解,所以比较烦躁。你觉得呢?

孩子:是吗?(孩子表现出若有所思)

我:你觉得妈妈如果很爱你,会不会非常想你呢?

孩子:会啊,她说了她非常想我。

我:她说过她为什么不带你一起走吗?

孩子:没有。(孩子低头,很沮丧)

我:我觉得爸爸更爱你一些,只是还不懂得如何对待你才是更合适的。他承担了你今后的抚养教育责任,而且也很关心你是不是开心,所以才会带你过来,希望你能把不开心的事情都说出来。

孩子:我奶奶和姑姑她们也都说妈妈不爱我,只有爸爸才是爱我的。

我:妈妈是爱你的,只是她选择了没有你的生活,而爸爸却不能没有你,所以爸爸会比较难过,在你妈妈走之前总是希望她能留下来,才会与她吵得很厉害。

孩子:是吗?(有点怀疑地看着我)

我:那你觉得呢?

孩子:妈妈说是因为与爸爸在一起不开心才必须离开的,不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生活。

我:你认为妈妈离开是因为爸爸不好,所以心里是怨恨爸爸的,是吗?

孩子:嗯。(点点头)当然是爸爸不好。

我:我知道了,所以你不愿意听爸爸的话,是这样吗?

孩子不说话。

我:我想问你个问题,你奶奶和姑姑对你好不好?

孩子:她们对我很好,但妈妈说我一去奶奶家回来就变得没有规矩,让我少去。

我:那你觉得呢?

孩子:妈妈说得肯定是对的。

我:那你从心里是不是还是比较喜欢去呢?

孩子:嗯。(点点头)

我:你觉得她们关心你吗?

孩子:关心。

我:那我想她们是不会骗你的,她们说的话应该是真实的。你爸爸可能真的比妈妈更爱你。所以你需要信任爸爸。当然,你爸爸的烦躁情绪还需要改善一下。你觉得呢?

孩子:他老是急,妈妈就不那样。

我:我相信爸爸会改变的,他只是希望你更好,之前只是他还不了解怎样和你相处才是对的,一会儿我也会与他谈一谈,他了解如何对你更好时,就不会那么烦躁了。

孩子没有说话。

我:现在我们来说一说你在学校的情况吧,你最好的朋友是谁,他学习怎么样?

孩子:我的朋友都是学习很好的同学,妈妈说了,一定要和学习好的孩子在一起玩。

我:哦,那你在学校里过得一定是很开心吧?

孩子:不开心,他们老欺负我。

我:为什么呢?

孩子:他们自己都不守规矩,下课乱跑,上课也不认真听讲。

我:他们不是学习很好吗?

孩子:不是他们,是那些学习不好的孩子,说他们他们还不听,反过来还合伙欺负我。

我:那你的朋友们呢?有没有在你被欺负时来帮你呢?

孩子:帮过一两次,他们都是“和事佬”,也不想得罪他们。

我:哦,那他们是怎样欺负你的呢?

孩子:他们欺负我?我会使劲踹他,打他一个耳光,看他下次敢不敢。(说着的同时目光狠狠的,还配着相应的动作。我有一点心痛的感觉,因为我看到了无奈后的某种幻想状态)

我:哦,那我知道了,你觉得怎样才能与人相处得好呢?

孩子:大家都应该守规矩,做个好孩子,都要学习好。

我:嗯,你在班里成绩很优秀吗?

孩子:有比我好的,他们都是我的好朋友。和学习不好的在一起丢人!

我:你能不能说一说那些不守规矩的孩子会表现出什么样子?

孩子:上课说话,下课乱跑,还动讲台上的东西,老师不让动的本子,他们也要翻一翻,一点规矩都没有。

我:那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呢?

孩子:我会说他们啊,他们不听,有时老师还向着他们说话。

我:哦,那是在课上多还是课下多呢?

孩子:课下多,课上有老师他们不敢。

我:你觉得在老师心中,你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呢?

孩子表情有些沮丧:可能是坏孩子吧!老师喜欢女同学,不喜欢男同学。

我:我觉得老师很多时候关注的是,你自己是否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如果你能把自己的事情先做好,那么老师就会关注你做得比较好的地方,你觉得呢?

孩子:老师也说管好自己就行了,可是他们那样儿,我实在看不下去。我妈妈说了,不守规矩的孩子就不是好孩子,他们也不会喜欢做不好的孩子吧。

我:我觉得你管其他的孩子,除非你是班长,否则他们都不会听你的。

孩子:为什么?

我:因为一年级的学生都不太习惯常被管着,对老师肯定是要听从的,但是下课的时间里就很想放松了,一旦你去管他,他不是迫于必须服从的情况下是很难再听话的,有些孩子在家都不听家长的话,那么你只是他的同学,你觉得他会听你的话吗?

孩子:不会。

我:所以老师才会说管好自己就算了,因为老师知道,学生在下课时也需要一定放松的空间。其实你也一样需要一个自由的时间,如果每天都被人管着也并不是件让人高兴的事情,如果妈妈曾这样要求过你,那么其他人的妈妈不一定会这样要求她们的孩子,所以很多的孩子不会认同你的看法,你去管他,他不仅不能体会你的好,反而觉得这种行为是在说他不好,从而对你产生不好的感觉,就不愿意更多的与你一起玩,你觉得呢?

孩子:那他们也不应该欺负我,吓唬我。

我:他们打你吗?

孩子:他们不敢打我,那样老师会找他们的家长。

我:他们欺负你之前,是不是你管了他们什么事情呢?

孩子:不说他们,他们不知道守规矩!(表现出很讨厌的样子。孩子再次进入防御状态,只能用侧面建议的方式来让他去体验自己言行对他人行为所起到的作用)

我:这样好吗?你回学校去,先不去管那些你看不惯的事情或人,因为他们并不值得你这样去为他们着想,尽力让自己在学习及其他方面比他们强,让你自己先开心些,然后再看一看同学们对你的态度会怎样,好吗?

孩子突然问:你觉得我妈妈真的不要我了吗?

我:可能是她现在不方便来看你吧,所以爸爸才会更关心你,希望你能适应没有妈妈在的生活。

孩子不说话,沉默了一会儿问:老师,他们再欺负我怎么办?

我:你告诉过老师吗?

孩子:他们说了,告诉老师的话他们就真的打我。

我:哦,他们之前是怎样对待你的呢?

孩子:他们骂我,还笑话我,有时还会推我,恨死他们了。

我:哦,那你有没有告诉你爸爸呢?

孩子:没有,告诉他,他会说我无能。他以前说过我怎么那么胆小,不像男孩儿。

我:他那样说只是希望你可以胆大些,但他一定不会希望你被别人欺负。如果你不想告诉老师,至少你需要告诉爸爸,这样爸爸才能帮你,同学们知道你爸爸会帮你,可能会对你好一点。但最重要的是你需要做到不去管他们,他们再说什么你不去回应他们,谁对你不好,你就不理他,与那些对你态度好些的人玩,只是你首先要以好的态度对他们,否则,他们也会受你不好的态度影响,反过来也会对你用不好的态度。你觉得呢?

孩子不再说话了。

我:那你试一试按我说的话去做好吗?

孩子:嗯!(孩子点点头)

我:那我与你爸爸谈一谈他对你的态度问题,好吗?

孩子:好。

孩子爸爸:怎么样?他说什么了?

我:您的孩子存在比较严重的人际交往障碍,回去后您需要多问他在学校里的情况。

孩子爸爸:怎么了?他和您说什么了吗?

我:他妈妈以前对您是不是存在着比较挑剔的现象,比如在您做事后可能她常会说您不对不好等等?

孩子爸爸想了想:嗯,有时是说得挺多的。这与孩子有关系吗?

我:以我的分析,您前妻可能平时在孩子面前所表现的控制他人的言行比较多,所以孩子习得了这方面的习惯,同时由于孩子除您前妻以外很少接触其他人,在他心目中存在着只有妈妈才是对的这一想法,当他看到别的小朋友并没有像妈妈曾要求的那样守规矩时,他就会学着妈妈的样子去管小朋友,现在的小朋友有的连父母的话都不听,怎么会听他的呢?还有,你们孩子不太会以愉快的方式与人相处,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也不够宽容,所以很难交到朋友,当他管别的小朋友时,有的小朋友不但不听,还会以言语或行为欺负他。

孩子爸爸:是吗?他从来没有与我说过。

我:嗯,他怕与您说了,您会说他,他好像比较怕您。这样的状态不太好。孩子胆小,很多也是与父亲的交流太少导致的,因为内在感受中很难得到来自父亲的潜在支持。如果他妈妈比较在意他的内心感受,孩子现在可能已学会了体谅他人,但从他妈妈对自己生活的态度及行为来看,应说与孩子交流时,也很难做到更多地从孩子的角度,去体谅和宽容孩子所犯的错。所以在某种角度来看,孩子没有学会宽容与体谅他人的能力,学会更多的是要求与纠正他人。在幼儿园时可能还不明显,因为老师管得比较多。但上了小学后,课上老师会管着,但课下却是孩子们比较自由的时间,这时他看不惯的事情就会多起来,在课间他去管其他学生时,别的孩子自然会有不满情绪,所以对您的孩子会有不好的态度的反应,您儿子又比较胆小,当被管的孩子对他态度不好时,他又不敢坚持自己,别人发现他胆怯的个性之后就会把他作为欺负对象,让他更加想要通过管住别人来体现自己的能力,反而让自己不断体验了被欺负。

孩子爸爸:哦,他有时会不太想去学校也可能是这个原因。那他妈妈是不是对他的教育有一些问题?

我:嗯,在人际合作上的培养应是空白,而且与孩子的沟通中,他对做得不好的孩子的评价是丢人,当我问到他自己在老师眼里是什么样的孩子时,孩子却说可能是坏孩子。从他的表现来分析,他对自己的评价应是低的,这种状态中的孩子必然会出现人际关系敏感,更加想通过纠正别人来提高自我优越感。所以他妈妈在对孩子的教育及对她身边的其他人的评价否定的应该是比较多的,宽容与理解的态度应该比较少。

孩子爸爸:唉,以前我也不知道他妈妈会这样,就觉得她对孩子挺尽心的,也没多管,当时她也不让我管,觉得我不会管孩子。

我:她说的有些道理,您在与孩子沟通方面的确是缺少耐心。她虽然在教育孩子上是有缺陷的,但从生活的角度对孩子的关照比较多,所以孩子觉得妈妈是最爱他的人。自然地在言行方面会向妈妈学习。我在他与妈妈情感分离方面做了一点工作,孩子会增加对您的信任,只是您还需要提高对孩子的耐心程度,因为孩子刚刚脱离母亲的照顾,单独与您相处还不习惯,另外您还需要了解孩子的生活习惯及情绪反应规律,先建立起他对您的信任,只有把信任先建立起来才能够让孩子听话。

孩子爸爸:好,我知道了。只是有时我的工作比较忙,我姐姐会带他,他不太喜欢与我姐姐和妈妈说心里话。因为我姐姐和妈妈会在他面前说他妈妈不好。

我:这是必然的,因为他妈妈曾是照顾他最多的人,所以他当然不喜欢听到别人说妈妈不好,即使妈妈离开了他。应该说没有人可以取代父母的角色,我相信您虽然工作忙,但不可能多到一点时间都没有的程度,何况当孩子出问题时,家长需要尽力多安排时间陪孩子,您觉得呢?

孩子爸爸:我尽力吧,如果让他信任我,我具体怎么做呢?

我:①陪伴孩子学习,态度尽可能耐心,同时也需要培养孩子学习的毅力。②周六日休息时,需要与孩子玩一些他感兴趣的游戏,让孩子感受到与您互动的乐趣。③多关注孩子好的方面,孩子犯错时,纠正就好,不要过多地责备他。④多问他在学校是否开心,及时开导孩子如何与其他人好好相处。再有,您需要与老师多沟通,说明一下孩子的一些情况,关注一下孩子在学校的行为,降低孩子被欺负的可能,这样老师也会多给他一些关注,同时教会孩子与其他人做朋友,当然需要回到他那个年龄去给建议,尽量不带有家长的口气。

孩子爸爸:好。

我:回去之后先按我说的做着看,多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有问题时再联系我,如果孩子改变比较顺利,就1个月之后再过来。

孩子爸爸:好,到时还得麻烦您。

我:没关系。

孩子爸爸:谢谢您!

这个案例让我的感受比较沉重,一方面感受了孩子妈妈在处理婚姻问题上的草率,另一方面又为她自己的个性带给孩子伤害而感到心痛。把这个案例放在0—4岁的阶段里,是因为有些基本对人的态度往往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比如:孩子认为妈妈才是对的,做不好一些事情就很丢人,必须要与好孩子做朋友等。虽然在后期的这些问题都相对做了一些调整,并且恢复了正常的学习状态,但很难肯定地说,在未来的生活中不会存在影响。

人格的成长教育,需要家长们更多的关注,也需要得到心理工作者们更多的重视。不仅在心理调整工作中是必要了解的,也是儿童青少年教育工作者们所需要了解的。因为孩子们的成长也在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未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