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女士来到咨询中心,就急切地问道,孩子不停地挤眼、皱眉到底是怎么回事?要不要找医生治疗呢?原来她的儿子今年刚满7岁,身体发育正常,性格活泼、好动,学习成绩不稳定,现在上一年级。两个月前他开始不停挤眼、皱眉。当时做父母的谁也没在意。可是,三个月过去了,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在最近又添了新毛病。他时常清嗓子、龇牙咧嘴、耸肩,不知道被我们骂了多少回,可是却越骂情况越严重,并出现不由自主的重复缩鼻动作,还说“就是控制不住,不动就难受”。紧张时严重,睡眠时消失,能照常上学。
根据母亲叙述的病史来分析,孩子患的可能是多发性抽动症。
抽动症大多起病于5-7岁,最多见的抽动症状为简单运动抽动障碍,如眨眼、咧嘴、甩手、挺腹、抬腿踢足等不雅的表情和动作,它在短时间内可以被克制片刻。有的患儿入睡浅,手脚可能还有点小抽动动作。倘若持续超过一年便称为慢性抽动症。不少患儿的症状此起彼伏,如开始发病时表现挤眉弄眼、咧嘴,一段时间后这些症状消失,变成摆头、耸肩、甩手、跺脚、挺腹等动作。
为什么会发生抽动症呢?本症原因不十分清楚,有人认为属于一种心理、运动功能障碍,其症状可以由于环境因素变化,如过度紧张、兴奋、疲劳、睡眠不足、精神刺激、患躯体疾病,尤其是感冒、结膜炎、咽炎鼻炎、咳嗽等,常使抽动症症状加重。抽动有时为心理应激的一种表现,起病后父母不理解打骂,加重患儿心理紧张,常使症状加重。当孩子有一个宽松快乐生活学习环境且睡眠充足、全身状况良好、精神比较放松时症状就会减轻。如果家庭不和、父母离异、学习紧张、压力过大、父母粗暴训斥造成的心理障碍、情绪波动,常常会诱发和加重患儿的抽动。
当家长发现孩子有抽动症后应该怎么办?应积极地配合医生进行心理干预治疗,以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首先进行支持性心理治疗。对抽动不频繁的患儿,可暂不用药,调整环境和心理状态有时即能起效,往往也可减轻症状,并随着时间推移自然缓解,即使有部分的症状持续到成年,只要不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也没多大关系。有时过于积极的治疗反而使患者关注疗效,引起心理紧张,加重病情或使症状复杂化。但对抽动严重且已影响学习、生活的孩子,尤其是发声性抽动或发声与多动运动联合抽动,则可能属于神经精神障碍,与大脑器质性改变有一定关系、应寻找相关的医生作进一步的检查并给予药物进行治疗。
(作者 张仁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