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认识孩子的性格特点,重视个性的倾向性教育

认识孩子的性格特点,重视个性的倾向性教育

时间:2022-0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孔子在回答冉求时是肯定的,认为应该立即行动起来;而回答子路时却是否定的,认为有父兄在,应先请示父兄以后再说。孩子在胎儿期间,受母体子宫内环境影响,一旦出生,则受客观世界的影响。孩子在这些方面的差异同教育措施、养育方式有密切关系。这样就使孩子的差异也处于经常的变化之中,要抓住这些差异,并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实非易事。

六、认识孩子的性格特点,重视个性的倾向性教育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孔丘)十分注意因材施教。据记载,他的学生冉求和子路都曾向他请教过同一个问题:“闻斯行诸”。即听到了什么,是否应该立即行动起来。孔子在回答冉求时是肯定的,认为应该立即行动起来;而回答子路时却是否定的,认为有父兄在,应先请示父兄以后再说。学生们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大惑不解,就去问孔子。孔子解释道:冉求的思想偏于保守,行事畏缩,因此有意激励他;子路的思想偏于激进,行事急躁好胜,所以抑制他。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很大,教育必须注意因材施教。

现代科学告诉我们,世界上找不到两个绝对相同的事物,自然也找不到两个绝对相同的人。可以说近似是相对的,而差异是绝对的。我们正是从这一基本原理出发去观察孩子,发现他们从呱呱坠地的第一天起,就表现出个别差异。以哭为例,有爱哭的,有不爱哭的;有哭声大的,有哭声小的;有哭时全身颤动剧烈的,有哭时全身颤动轻微的。再以睡觉为例,有的除了吃以外,几乎整日都在睡觉,有的则清醒的时间要相对地多一些;有的睡觉很沉,身体很少翻动,不易惊醒;有的则睡觉不沉,身体常常来回翻动,很容易被惊醒。

新生儿的这一类差异,主要是由于神经系统类型的不同而促成的。

新生儿的神经系统活动类型虽然带有先天特性,但不是一成不变的。恰恰相反,它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类型特点可以不断加强,但也可能被掩蔽或被改造。关键要看环境和教育状态同类型特点之间相互作用关系。一个不可抑制型的孩子,本来就爱动,如果父母不注意引导他做一点安静型的游戏,反而继续鼓励他整日“疯跑”,他就会变得更加不能控制自己,动势方面的特点得到进一步加强,而静势方面的特点进一步被削弱。结果,孩子的发展会更加不平衡。反之,如果注意引导他由动到静,则能起到适当抑制其动性,而发展其静性的作用,使整个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逐渐趋于平衡。一个活泼型的孩子,如果长期生活在一个气氛过分紧张的家庭中,并且整日被父母规定的各种规矩所束缚,则可能渐渐具有一些弱型孩子的特点,而活泼型的某些特点反而被掩蔽。反之,弱型的孩子,如能长期生活在一个气氛生动、活泼、轻松的家庭中,他活泼自由,并且经常受到父母的鼓励、称赞,就可能逐渐形成一些活泼型的特点,而弱型的某些特点反而被克服。由此可见,孩子有什么样的神经系统并不重要,而且这也是不能选择的,重要的是要考虑哪种类型的孩子,应该接受什么样的环境和教育影响,尽量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孩子在胎儿期间,受母体子宫内环境影响,一旦出生,则受客观世界的影响。周围的环境和教育条件无时无刻不在刺激、影响着孩子的发展。由于生理发展的不同,神经系统类型的不同,尤其是环境和教育影响的不同,孩子的个体差异越来越明显。这种差异首先表现在行为技能、言语和智力等的发展上,进而表现在个性的形成上,最终将在青少年一代中形成千差万别的个性。

2~3岁以前的孩子,自我意识尚处在从无到有的萌芽状态,对自己的了解甚少。另一方面,对社会生活的了解也比较少,因而孩子缺乏对客观世界的稳定的主观态度。正因为如此,他们在个性上表现出的差异远不如在行为技能、语言、智能上表现出的差异大。比如,我们首先容易看到的差异是哪些孩子走路早些,哪些孩子走路晚些;哪些孩子说话早些,哪些孩子说话迟些;哪些孩子掌握操作技能快些,哪些孩子掌握操作技能慢些等。故而首先要注意针对孩子行为技能、语言、智能发展的差异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孩子在这些方面的差异同教育措施、养育方式有密切关系。养育和教育不当常常会影响孩子的发展。比如,全托的乳、婴儿如果同他人的语言交往不足,口语发展就会迟缓;聋哑人的子女,在家里就缺乏语言交际的环境,因而影响他们的语言发展;双胞胎子女常常形影不离,而且相互用一些只有对方理解的“半截子”话交谈,也会造成语言迟钝。教育者应该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3岁以后,孩子在个性上表现出的个别差异日趋明显。我们可以从孩子身上明显地看到正在形成的各种个性品质。比如,活泼些,还是沉静些;勇敢些,还是怯懦些;灵敏些,还是迟钝些;谦让些,还是霸道些,等等。从这个时期开始,不仅要针对幼儿行为技能、言语和智能的个别差异进行因材施教,而且要注意根据幼儿个性发展上的差异实行因材施教。由于幼儿行为技能、语言、智能和个性发展的极大丰富性,其结果必然是各有各的特点。另外,环境和教育条件总是不断变化,给予孩子的影响也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这样就使孩子的差异也处于经常的变化之中,要抓住这些差异,并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实非易事。可是,一旦看准了差异,并能因材施教,则一定能获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深入了解孩子,把握孩子的基本特征。比如,有的孩子个性属于内向型,表现沉静,反应较慢,不愿多说话,不易适应新的环境;而有的孩子则属于外向型,表现活泼,反应灵敏,特别爱说话,而且很容易适应新的环境。

不论是内向型的还是外向型的孩子,他们的兴趣、爱好都各不相同。我们要考虑到孩子的兴趣和爱好的特点,不能千篇一律。比如,有的孩子喜欢认字,但其他兴趣可能一般,能力平平。另一些孩子则可能不喜欢认字,而喜欢画画,同样,其他爱好、能力一般。总之,每个孩子都会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甚至表现出某些特殊的才能。我们应该顺其情而诱导之,千万不要强制性地非要他们做这或做那。孩子喜欢画画,不让画,一定要他认字;孩子喜欢认字,不让认,偏偏要他学画。结果必然是吃力不讨好,累苦了大人,也伤害了孩子。

幼儿的个性和行为表现尚不稳定,常常因时间、情境、人际关系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比如,有的孩子在父亲面前畏首畏尾,大气都不敢出,但在母亲面前却又飞扬跋扈,调高气粗。看来父亲的教育态度可能失之过严,而母亲的教育态度又可能表现为过分溺爱、迁就。这就是人际关系中教育态度不同促成的幼儿行为表现的差异。又如,有的孩子在幼儿园表现得十分听话,但回家后却表现得十分执拗,这同幼儿园、家庭两种教育情景的不同有密切关系。在幼儿园,孩子过群体生活,老师有统一的纪律要求,并经常就孩子的活动表现给予表扬或批评,鼓励合群、听话的孩子,批评执拗、闹事的孩子,久而久之,孩子会逐渐形成服从集体纪律,听从老师吩咐的品质。在家里则不同,有些父母或祖辈容易溺爱孩子,一切听从孩子的调遣。这种无原则的爱很容易使孩子变得执拗、任性。如果在家庭教育中,能够注意宽严并济,有张有弛,将恰当的爱同认真的教育结合起来,同样可以培养出听话、守规矩的孩子。

如果把握了孩子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也就找到了通向孩子心灵的道路;如果把握了孩子心理发展的个性差异,也就找到了打开孩子心灵大门的钥匙。假如我们把握了孩子的个性差异,又把握了孩子的年龄特点,那么,我们就能打开孩子心灵的大门,看到儿童心理世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