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视孩子的面子

重视孩子的面子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父母一时的气话,却足以构成对孩子终身的伤害,因为它截断了孩子对自己将来的希望和美好的憧憬。聪明的父母在对待孩子时总是相信孩子是好的,相信孩子是聪明的,并且永远鼓励孩子,从不挖苦孩子。积极的期望是孩子成材的重要动力。这篇文章告诉中国的孩子们有自己选择的权利,但是中国的孩子们虽然有选择的权利,可大多数父母们却并没有将这种权利赋予自己的孩子。中国的父母们喜欢替孩子做主,按自己的意愿规划孩子们的人生道路。

第五章 重视孩子的面子

不要否定孩子的未来

做父母的大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但如果孩子无法满足父母的期待时,许多父母便会感到悲观失望,灰心丧气,从而常常在不经意问对孩子的未来加以否定。

比如,有的父母在孩子不听话,屡教不改,或者不认真读书、不做功课时,气急了,就会说出一些令人泄气的话来:“你是一个十足的废物!”“你将来还会成个什么有用的人?鬼都不信!”“你还想有什么作为,做梦!”

父母一时的气话,却足以构成对孩子终身的伤害,因为它截断了孩子对自己将来的希望和美好的憧憬。一个人对前途失去了信心,一个没有前途的孩子,他还能好好读书吗?读了书干什么呢?

据最近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不少孩子犯罪就是因为在家受到父母的藐视,而产生了挫折感。于是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而自暴自弃。这是因为不论孩子的年龄大小,父母对他们前途的否定,都会对他们造成极大的打击。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孩子,父母讲的话,对他们更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即使没有产生什么不良的后果,在人格上也会形成极大的负数。

我曾经教过一个这样的学生,别人都说他是一个“问题少年”,可通过我和他的接触,却发现不是这样的。这个孩子虽然成天一言不发,可内心世界却特别的温顺、细腻。下面的一篇作文,就是他这种心迹的表露。

我是一个少年,父母都说少年没烦恼,可他们不知道,我的烦恼也不少,但我并不把烦恼说出来,大家都知道我是个不爱生气的女孩,可是每到一件烦心的事情涌上心头,我就会悄悄地落泪。

这次考试成绩十分不理想,我的心理负担很重,怕亲戚朋友们笑话,更怕父母当着亲友的面说我,给我个下不来台。可怕什么就偏偏来什么。放学回家后妈妈总是唠叨个不停,我克制着自己忍受着无情的责备,可爸爸却偏要火上浇油。他们俩对付我一个,真使我有口难辩。说实话,我也付出了,每天我都在认真地学,可是……爸爸妈妈,我想对你们说,我的心已经不止一次地被你们伤害。面对这些,我一滴眼泪都没有掉过,一点苦都没有向你们倾诉过。我怕你们伤心,我这么体谅你们,你们难道就不能维护一下我的自尊心吗?每次我的成绩理想时,你们就说:“这有什么,成绩还是太低了……”成绩不好时更是一顿批评。我不止一次地,想:难道上了七年的学,我就没有成功过一次吗?,我什么时候能听到你们这样说:“嗯,还可以,别骄傲,下次再拿好成绩!”成绩不好时我能听到:“别灰心,加油干,咱们追上去!”

爸爸妈妈,我已经长大,给我一点自尊和自信吧!

小时候爸爸妈妈对我倍加爱护和体贴,让我感到生活是那么的充实,又是那么的愉快。可长大后,你们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但不理解我,还时常用一些刺耳的话刺伤我,常常使我觉得无地自容。

记得一次数学考试,因为那时太姥姥刚刚去世不久,妈妈心里万分难过。可我偏偏又没考好,回到家后,我胆怯地从书包里慢慢地拿出卷子,然后小心翼翼地放在桌子上。您看了后竟然大怒:“78分,怎么考得这么差?真是不争气!”您大喊着,我顿时吓了一跳,一下子哭了起来。“还有脸哭呢!”您大喊道。我听了哭得更厉害了。我因为生气,拿着卷子,三步并作两步,就走到里屋,“啪”的将门关上。事后我觉得这样也不对,于是就去向您认错。

谁知,我刚想认错,您就对我说:“去,我没有你这样的儿子!”这句话,使我深感痛心,我想这不过是一次小小的考试,难道我真的就那么无可救药吗?我心里乱得一团糟,觉得什么都无法挽回。忽然之间,我觉得自己成了一个废人,再也没有变好的机会了。我只得走出里屋,无力地推开自己的房门,静静地坐在那里。

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也正因为这样,我的家庭变了,变成了一个经常吵架的家庭。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对我的了解还太少太少,我不希望在一个总是被批评、责备、否定的环境中生活。我想有个快乐的童年,也同时能像以前那样温馨快乐。

“恨铁不成钢,急死亲爹娘。”这话一点也不假。高投入的目的是为了高产出。可是,许多父母遗憾地发现,自己是高投入低产出,甚至产出了相反的东西,于是,做父母的便恼怒起来。

父母的恼怒往往先用语言发泄,因为恼怒就什么都说,越说越狠,譬如,孩子做了错事,造成很大麻烦。有些父母说:“你呀!从小不学好,长大了是进监狱的料!”有的孩子考试成绩很糟,父母则说:“你简直是猪脑子,天底下还有比你更笨的孩子吗?”“你还不如某某某?”

也许父母没有意识到,这些对孩子否定性的言论,效果是非常糟糕的,年龄小的孩子自我认识能力差,自然会有些相信父母的话。他们会想:我是天底下最笨的坏孩子,再努力也没用了。孩子的自尊心会受到严重的伤害,甚至攻击性行为增多,与父母冲突频繁发生,从而使父母陷入更大的烦恼之中。

其实,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一些问题。只是有些父母比较明智,巧妙地度过了危机。聪明的父母在对待孩子时总是相信孩子是好的,相信孩子是聪明的,并且永远鼓励孩子,从不挖苦孩子。

譬如,当孩子闯了祸,成功的父母会说:“你是好孩子,想想看是什么原因做了错事呢?”当孩子考砸了,成功的父母会说:“你是个聪明的孩子,为什么考的这样糟?咱们找找原因,一定会赶上来的。”在这样明智宽容的父母面前,孩子一般不会出现心理问题,并且会恰当地总结教训,一跃而起。

积极的期望是孩子成材的重要动力。作为父母切不可处处“否定”孩子,要多鼓励孩子、帮助孩子,更重要的是“肯定”孩子。让孩子对自己的事情做主有一篇网络文章叫《你有选择的权利》,是一个华侨写给中国孩子的。这篇文章告诉中国的孩子们有自己选择的权利,但是中国的孩子们虽然有选择的权利,可大多数父母们却并没有将这种权利赋予自己的孩子。中国的父母们喜欢替孩子做主,按自己的意愿规划孩子们的人生道路。就是在日常的事情上,也时常剥夺孩子的自主权。

我的一个学生曾经这样描述她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如果和我妈妈聊天,大部分事情都不能说。比如我和同学开个玩笑,回到家跟妈妈一说,她总会说:“你们同学怎么这样,是不是太过分了!”其实只不过是个玩笑嘛,何必在意呢?

我们认为可笑的事情,父母却笑不出来,而且总是惊异地看着我。记得有一次,我想要双鞋。妈妈告诉我,只要喜欢就买。可是当我看中一双鞋的时候,妈妈却说:“这双鞋质量不好,还是买那双质量好的吧!”那双质量虽然好,可是样子却很古板,我不喜欢。即便妈妈是好意想让我买一双好一点的鞋,可是为什么我说的话就不能算数呢!有时候买衣服,我和父母的眼光实在不一样。我们买衣服都要好看的,质量不好也无所谓,而父母总是要我们买质量好的,样式总是放在后头。本来我觉得不好看的衣服,可妈妈却硬是要我试穿。还说:“穿上就好看了,穿上试试吧。”我说不好,她就骂我:“你那是什么审美观点,什么都看不上!”而且还总是要我试,在商场有试衣室,在大街上那么多人也要我试……我知道买衣服不试有可能不合适,可我还是不能接受,所以我买衣服就不太喜欢和妈妈,而是喜欢和同学们,这样可以商量着,不会有人强迫你这样那样。

生活中,常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孩子不愿意去做的事情,家长有时就强迫孩子去做,久而久之就限制了孩子的思考,他会觉得思考是无用的。于是,他们在大人面前,就变得异常依赖,什么事情都得由父母做主,一旦离开父母就会无所适从。另外有一些孩子,他们很有自己的主见,可当他们将自己的想法表露出来时却很少得到父母的认可。这时,孩子就会感到很没面子,渐渐就不愿与父母进行平等地交流了。

其实只有充分地尊重孩子,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父母与孩子之间才能有愉快的沟通。而孩子通常希望被重视,得到尊重和信任的孩子会展现出更多的潜能。同时,孩子也会依照父母对待他的方式对待他人和世界,不被尊重的孩子往往很难学会尊重他人。

到底要如何尊重,做父母的也要想得细一点,父母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细心观察,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性情喜好。遇到事情,先考虑一下孩子的意见,多问几个“你怎么认为竹或“你同意吗”,与孩子一起讨论商量,共同制定计划并照着做。

另外,倾听是必须的。倾听是一种态度,倾听是了解孩子的最佳途径。如果你能倾听孩子诉说一次,那么你与孩子的距离就拉近多一点。给孩子倾诉的机会,让孩子宣泄心中积郁的情感,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要“停下来”。即在心理一七、行为上“停”下来,全神贯注听孩子说话,表情上给以回应。第二,要“等一等”。关切地注视孩子,不要轻易打断孩子的话,等着他说下去,用“哦”、“我明白了”给予情感呼应。第三,“自己来”。让孩子多站在别人的立场思考,直接评价孩子的行为,并把孩子面对的问题清楚地说出来。宽容是必备的。宽容的最直接做法就是理解和信任。冷静平和的态度,温和而充满爱意的语调,轻松愉快的氛围,这些都是鼓励和引导孩子把话说下去的要素。

总之,父母要像对待大人一样对待孩子,孩子就会努力使自己的行为更像大人,才能与父母的态度相配。而从孩子最感兴趣的地方开始与孩子交流,孩子谈话的兴趣就会大大提高。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对孩子的爱无私而深切。总想替孩子打理一切、承担一切,但有时候却适得其反,现实中又有多少家长能够真正做到像对待自己的朋友那样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孩子的意见,对孩子的犯错以理性的态度予以理解和宽容呢?父母们也要试着改变“大家长”式的教育方式,而以“朋友式竹的榜样姿态出现在孩子面前,让孩子对自己的事情做主,哪怕是一点点,都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不要拿自己的孩子与他人比较

许多父母都有这么一个习惯,喜欢拿自己的孩子与他人比较,总觉得自己的孩子没有人家的优秀,不知不觉地会用其他孩子的优点来比自己孩子的缺点,嫌自己的孩子不够优秀,“你看你的同学××多好,回回都考第一名。”“你瞧××多听话,从来不让爸爸妈妈操心。”等话语也常常出自父母们的嘴里,说得多了,孩子的内心就会受到伤害,使得他认识不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树立不了自信心,而且对父母表扬过的同学非常的憎恨,无形中,孩子的心灵被扭曲了,这样的后果是惨重的。

毋庸置疑,做父母的,没有谁不爱自己的孩子,经常拿别人家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相比,也是出于善心,希望孩子能以他人为榜样,学习别人的优点,超越别人,为父母争光争气。

但是,有时候善心也会做坏事,爱孩子,就不要拿自己的孩子与他人做比较。拿自己的孩子和大人物的童年做比较,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去比,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大人物童年时的或别人家的孩子那样刻苦、那样耳’明。用心虽好,但往往由于对孩子要求过高,而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有时还会引起孩子的反感。

我国有句老话:“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这话虽然说得直白,却有很深的道理,可惜常常不被人们重视。试想,人的个性差异如此之大,有些事不是谁都做得了的。所以,最好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那些出类拔萃的人物相比。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他们的长处和优点,也不是自己的孩子都能学得来的,所以最好别和他们去比。

美国学者戴维·刘易斯在他的《教育孩子四十条》中,有这样一条:“从来不对孩子说,他比别的孩子差。”当然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出自于内心,让孩子以出类拔萃的人物为榜样,向他学习,这对孩子的发展自然是十分有益的。但用挖苦的口气,拿他人的长处来贬低自己孩子的做法却是完全不时的。孩子尽心了,切不可一味地苛求他们。因为,任何比较都是有害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个性,每一个孩子也都应该从他自己实际的基础上发展,而不是做别的孩子的复制品。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曾经和许多的家长、孩子有过面对而的接触。也经常有许多父母在我的面前数落自家的孩子,读书不够刻苦,比不上某某某。说这些话的时候,不但自己感到非常气愤,也常常将这种表情传递给孩子。从而使孩子对父母们的这种比较,越发产生反感,不但起不到促进的效果,反而使他们的成绩一落千丈。

有这么一个案例:小明和小亮是表兄弟,两人经常在一起玩。学校刚一放假,小亮就到姨妈家玩。这天姨妈和小亮聊起了考试成绩,小亮骄傲地告诉姨妈,他的各科成绩都是95分以上,“你真是好孩子,学习总是那么好。咦,我还没有看见小明的成绩单,小明,来一下。”其实小明早已在楼梯上听到了他们的对话,踌躇着不愿出来。听到妈妈叫他,不情愿地走过来。“小明,这次考试考得怎么样?成绩单在哪里?”“在我房间里。”小明很慢地回答。

看着他无精打采的样子,妈妈有些生气了,“是不是又得了坏成绩?去把成绩单拿来,我要看一看。”成绩单拿来了,没有一科上90分。“你真让我感到羞愧,小明。”妈妈忍不住大声训斥起来,“你的成绩为什么总是这么糟?小亮总是得到好成绩,你为什么不能像他一样,你的学习环境哪一点比他差?你就是太懒,总是注意力不集中,不专心听讲,回房间去好好想一想,再来跟我谈。我不想看你那个样子。”虽然已经不是第一次在小亮面前受训了,小明还是感到下不了台,只好含着眼泪回了房间。

从此,小明就觉得自己像一只丑小鸭,情绪总是不高,他多么需要得到善良的鼓励。但他从小就感到来自小亮的压力,觉得自己无法比得过他。成绩更是大幅度的下滑,任凭父母、老师怎么教育,就是不爱学习,仅仅上完一个初中,便辍学在家了。由此可见,父母经常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作比较,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是特别严重的。被父母经常作比较的孩子,通常会有很多负面情绪,如不开心、无安全感、愤怒和嫉妒等,即情绪受困扰。在行为表现方面,被父母用作比较的孩子觉得得不到父母注意,因为父母似乎喜欢别的孩子比自己多,所以孩子会有很多吸引父母的行为,但这些行为通常都是父母不喜欢见到的。基于上述情况,于是出现父母的反应,认为孩子顽劣不值得疼爱,从而更加会比较多一些,造成恶性循环。

其实,要想消除这种现象,父母最好的办法是不要把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比较,而是关注自己孩子每一个微小的进步。毕竟,每个孩子有每个孩子的特点。

人生在世,从没有哪两个人是一样的,各人有各人的天赋,各人有各人的性格,各人有各人的能力。如果父母只和高的攀比,看不到自己孩子的长处,而只看到孩子的短处,便容易使自己的教育收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失败。

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进行教育。例如,自己的孩子脑子迟钝一些,教育孩子笨鸟先飞,多卖些力。孩子有了进步就应该鼓励。只要孩子付出了努力,已经尽其所能,父母就不要提出过高的要求。

尊重孩子的朋友

也许,许多家庭都有这样的情况,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向成绩好的同学学习,与优秀的同学交朋友,可一旦发现自己的孩子与成绩差的同学交朋友,便会感到惊恐万端,生怕成绩差的学生影响了自家的孩子。

一个在政坛上颇有建树的家长就曾经把女儿写的一篇文章给我看,问我他家的孩子交比自己差的朋友该怎么办。

下面的内容就是这篇文章中的一段:

今天,爸爸参加了我们班的家长会。

一回到家他便把一个小本子递给了我,上面记下了我的名次和成绩,还记下了我们班前十名的名单及成绩。忽然,我看到了在小本子显眼的地方写着我的铁杆姐妹的名字,倒数第三,306分。爸爸记这个干什么?我正疑惑着,爸爸先开口了:“你看见你那个什么最铁的姐妹的分数了吗?那么差,你怎么整天和这种人在一起?”我知道了爸爸记我好朋友的成绩的原因,“她的成绩好坏,跟我和她是好朋友有什么关系呢?”“关系大了,你以后不能和这种坏孩子在一起!”“她不坏!”我叫喊着。

“不管如何,你不能和她来往了!你看看她那个差分,你以后会被影响的!”爸爸也张大嘴巴嚷着。“我不会的,不会受她的影响的!”我为我好友抱不平,“她不是坏孩子,她虽然学习不好,可她人不坏,她很善良,待人友好,我和她是分不开的好朋友。”我继续和爸爸喊。我争得面红耳赤,而我仍坚持着自己的立场,爸爸也一直坚持不许我们来往。我觉得很委屈,我的朋友更委屈。我看和爸爸无法沟通,便把他的叫喊声抛到脑后,径直走进自己的小屋,把门反锁起来。

我躺在床上,看着我与好友的照片:两个姐妹般亲密无间的女孩搂在一起开心地笑着,这就是我和她——两个最“铁”的姐妹。可真无法想象父亲对我们的不理解。也许,在他老人家眼中只有学习,而且和学习不好的同学在一起就一定会变差。也许这就是爸爸所说的什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吧。可是为什么我与她在一起两年,学习成绩也并没有变坏呢?也许爸爸说得对,但没有她,我怎么会学到那么多待人接物的方法呢?我不知是谁对谁错,我还是要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因为我认为这样没什么不好,反而使我从别人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

读完这个片断后,我对这位家长说,你的担心我非常理解。正如你家孩子在文中提到的那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和学习不好的同学在一起,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态度、方式,导致出现学习滑坡,这种现象也不是没有的。

但是交朋友毕竟不能完全与成绩的好坏挂钩,朋友之间互相促进,也应该明白互相弥补。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有的具有其他方面的特长,比如篮球打得好,美术突出,或者是写一手好字,有一颗善良的心,等等。学习成绩只是孩子的诸多素质的一个方面,他们只有广泛吸取不同类型同学的长处,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因此,与成绩差的同学不但可以交朋友,而且也应该交朋友,既是为了学习,也是为了帮助。从某种角度讲,还可以培养自信心。家长需要做的是教会孩子辨别,分辨出朋友哪些地方是值得学习的,哪些方面需要摈弃。

对待孩子的朋友也应真诚,不能停留在表面上,而是要真心诚意。有的父母看成绩差的学生来家里玩,表面上很客气,可等人家一走,就会向自己的孩子提出警告:“学习这么差你还跟他玩,是不是也想和他一样呀!”有的甚至批评孩子:“你怎么能和这种人来往?怪不得学习越来越差!”这种两面派的做法,不但会影响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也会损害孩子与朋友的感情。

因此,对于孩子和朋友的交往,父母既不能草木皆兵,任意破坏孩子与朋友之间的感情,也不能听之任之,使孩子陷入不当的交际圈。而是要充分利用他们喜欢交往的心理,因势利导,正确地引导和帮助他们建立纯真的友谊。

1.让孩子知道什么样的人才算好朋友父母要有意识地帮助孩子进行择友引导。比如革命老人谢觉哉在《交朋友中的道理))一文中就提出过这样的忠告:“要交‘益友’,不交‘损友’。”就是要和正直的人、诚实的人、爱集体的人交朋友,不能与品德低劣,染有恶习的人交往。这样就让孩子在交友之时,有了一个大的原则和方向,不与那些品质低劣的人交往,从而避免陷入交往误区。

2.培养孩子交往的信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当孩子在某些方面有了特长,就会为他结识新朋友提供机会,在交往中增强自信心。托马斯·伯恩特说:“友谊建立在共同兴趣的基础上。如果你的孩子朋友不多,那么就努力培养他的多种兴趣。这样,在参加共同活动中,可以逐步建立朋友之间的友谊。”

3.指导孩子怎样与朋友相处

在孩子交朋友的过程中,父母要不断地进行指导:对待朋友要真诚坦率,以诚相待,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对待朋友要努力做到热情、关心、彬彬有礼。处事要宽宏大量,不计较个人得失。每个人的性格、情趣各有不同,交往中就要尽量尊重朋友的意愿,主动寻找双方都感兴趣的事物进行交谈。

另外,由于每个朋友的心里还都有心理敏感区,那就要在平时说话、玩笑里,尽量避免刺激朋友心理敏感点,不要刺痛他心灵的“疮疤”。还要告诉孩子,在与朋友相交时,要特别讲究信用,凡自己不容易办到的事情,切不要轻易答应,说话也要留有余地。但凡自己能办到的和答应办的事,那就要千方百计尽力去办。如果遇到意外,事情没办成,就应主动向朋友说明情况,以取得对方的谅解。

4.尊重孩子的意愿

在孩子交往过程中,尽管需要父母的指导,但父母也要尊重他们的意愿,让他们有一定的自主权。在选择朋友方面,父母和孩子的意见常常会不一致,只要对方不是品行太差,还是尽量先尊重孩子的意见,然后在他们交往的过程中,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帮助。父母还应尊重孩子的朋友,欢迎他的朋友到家里来做客。父母这样做,既可以表示自己对孩子的尊重,也可以进一步密切与孩子的关系。

5.当孩子结交了不好的朋友时

由于孩子涉世不深,辨识能力不强,一时不慎就可能出现不良的交往。万一自己的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时,父母切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方法,而应该细致地做好思想教育和积极防范措施。一般来说,当孩子结交了不好的朋友并犯了错误的时候,绝大多数孩子会怀着悔恨又害怕的心理,这正是父母对他们进行细致教育的良机。如果父母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方法,则会让孩子产生对立情绪,甚至破罐子破摔,以致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耐心地弄清情况,再诚恳地与孩子进行感情沟通,提高孩子的认识。必要时,还应与学校、有关方面联系,终止孩子与不良朋友的交往。

让孩子拥有私密的空间

孩子进入青春期,变得不爱跟父母汇报学校情况了;短消息来来往往,还莫名其妙地偷笑.漂亮的带锁的日记本被孩子从衣柜藏到床底,反正就是不给父母看……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已经拥有一个相对完整、真正属于自己的世界,这个隐秘世界是孩子的自由王国,孩子常会用一些细小的举动勾画出一条“警戒线”。

这条“警戒线”是包括父母在内的其他任何人都不能随便跨越的。但是,许多父母不能正确对待孩子的这种心理需求,总是千方百计地窥视、猜测孩子的隐私。父母的这种“爱心”往往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严重的伤害,家长们开始担心,到底孩子发生了什么变化?于是,当孩子不在家时,偷窥他们的隐私便成为许多家长的“爱好”。

一个上高三的女孩曾向我吐露了自己的心声:

“我和同学们都觉得,和父母的沟通往往是最困难的。我们明白父母的用心良苦,也了解他们对孩子的爱护,但是侵犯我们的隐私只会让我们越来越不相信父母,恶性循环使我们之间产生更严重的隔阑。”

这不由让我想起邻家的女孩王倩,还在读五年级的她,在妈妈眼里一直都是乖女儿,但一个偶然的机会,妈妈惊讶地发现,女儿竞藏着许多秘密。

一个周六的上午,休息在家的王妈妈像往常一样帮女儿整理房间,无意问发现了王倩遗忘在书桌上的抽屉钥匙,平时这把钥匙总是被女儿像宝贝似的带出带进,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王妈妈犹豫着打开了抽屉。抽屉里“曝光”的宝贝把她吓了一跳一一全是歌星、影星的大头像,同学们送的生日卡片、崭新的CD……王妈妈一边看,一边火冒三丈。在她看来,一个十几岁的女孩最重要的任务还是学习,但女儿的喜好却让她痛心不已。女儿回来后,王妈妈便不问青红皂白地给了她一顿训斥,并且打了女儿。

事后,王倩在给妈妈的信中写道:如果说孩子没有隐私,那就大错特错了!每个孩子都有一片天空,请大人尊重孩子的隐私,请妈妈还我一片自己的天空。王妈妈看了女儿的信也进行了自我检讨:“我当时真的是气坏了,从不轻易打骂孩子的我,居然把她痛打了一顿。当女儿哭喊着对我说‘你侵犯了我的隐私’时,我才意识到事情远非这么简单。”

王妈妈表示,不管你是否愿意,孩子真的在慢慢长大,她有自己的生活空间,也有自己的情感世界,在她的意识中早已种下了“个性、自我、平等”的种子。想想当时自己真是太心急了,没有经得她的同意,私翻她的抽屉,无疑触动了她这根敏感的神经。

孩予不想让家长知道的事,做父母的就别刻意追问,更别想方设法一定要知道。父母从心里放心孩子,这是最重要的。当孩子感觉到父母的坦荡之后,自然受到感染,也会坦荡起来,因为他们相信父母会尊重自己,有些能说出来的自然会说出来,而有些不想说出来的,父母也不会怪自己。只有正确对待孩子的隐私,才能赢得孩子的尊重和爱戴。

一位从事政教工作的老师说,孩子是一个完整的人,应该有属于他的隐私权。成人即使发现他们的秘密,也不能虚张声势抖落孩子的隐私。否则一方面,孩子会觉得自己没有了自尊;另一方面,他们会由此失去对人的信任。所以,即使发现孩子的隐私,替他们隐瞒也未尝不可。如果有不良因素,可以通过举例、故事、游戏等途径加以引导。学会与孩子聊天、谈心,不留痕迹地获取信息才是高明的教育方法。

孩子有了隐私,许多做父母的总是千方百计地去侦察,如翻抽屉看只记、拆信件,甚至打骂训斥。殊不知这种做法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造成孩子沉重的精神压力,甚至产生敌意和反抗,采取全方位的信息封锁和防备措施,导致父母与孩子关系的恶化。

理智的做法是尊重孩子的隐私权,也就是尊重孩子的人格。给他们一个自由的空间,但并非放任自流,对孩子的隐私要给予充分的关注,积极地引导。

首先,应主动以平等的态度与孩子多交谈,谈父母在与他同龄时的一些所思所想、成功和挫折,甚至谈一些当初的隐私,谈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和想法,倾听和征求孩子的意见和建议,使自己成为孩子可以信赖的朋友。一段时,间后,孩子会愿意把自己心中的秘密告诉父母,这样才能了解和掌握孩子的隐私,给予必要的指点和教育。

其次,要培养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获取有关孩子隐私的信息,即使有些越轨和不良因素,也不必大惊失色、殴打辱骂,可以与孩子一起讨论理想、事业、道德、人生观、价值观等问题,引导孩子自己悟出为人处世的真理,提高孩子按规范要求调整自己行为的能力。有了这种自我教育能力,一些隐私中的危险倾向,都有可能自我解决。

千万不要偷看孩子的日记

“我的孩子上高一了,有了自己的空间,可是作为家长,我总希望能了解孩子的想法,所以有时我会偷看她的日记、查看她的短信内容,查看她上网聊天的内容。”这是一位出于“关心”而犯错误的母亲说的话。

“当发现妈妈偷看我的日记时,我感到愤怒。其实我的日记里并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内容。虽然妈妈是最亲的人,但是我觉得她侵犯了我的隐私,我觉得这是对我的侮辱。”这是那个被母亲偷看了日记的女孩所发出的“反抗”。

一位承认曾经偷看过孩子日记的母亲说,孩子有时候并不善于与父母沟通,要想知道孩子的想法非常不容易,而日记则将孩子内心最深处的想法全部透露出来,是家长了解孩子非常好的途径。孩子社会经验不足,做事往往容易走极端,而家长可以给孩子作出参考。但这位家长还是有些心虚。她承认,每次偷看孩子日记都有种“偷偷摸摸”的感觉,十分歉疚。因此,这位家长结合自己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建议,除非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否则能不偷看孩子的日记尽量不要偷看。

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讲过:日记是一个孩子的心声所在,孩子的秘密也逐渐地多了起来,所以这个时期的日记,就成为孩子心理方面的重要记录。当自己的孩子慢慢长大时,孩子就有了一定的隐私,为父母者应懂得这一点。千万不要偷看孩子的日记,更不要以此来批评孩子。

可生活中还是有许多的父母,他们习惯了对孩子过于保护和包办一切的教育方式。他们有的人因发现孩子对自己有所保留,竟千方百计地翻看孩子的书信和日记,然后把其中的一些内容当作孩子“错误行为”的证据,拿去指责孩子,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这样做进一步关闭了孩子和父母之间沟通的渠道,失去了孩子的信任。父母关心孩子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这种过度保护、过度干涉,严重侵犯孩子隐私的做法是不妥的。

“我最讨厌的事情,就是爸爸妈妈偷看我的日记、偷听我的电话。我觉得他们看我就像看贼一样!这样下去,我觉得自己和他们的隔阂越来越大,甚至不愿意和他们交流了。”一名初二学生曾向我诉说了父母偷看了他的日记后所产生的苦恼。

我相信,这个学生的心声并不是个别现象,很多孩子在“隐私一问题上都深有同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独立性的增强,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一些“秘密”,日记就变成了孩子倾诉的“朋友”。但很多父母以对孩子“负责”“关心”为由,想方设法翻看孩子的日记,偷听孩子的谈话,殊不知这些父母亲的做法却正是孩子们最反感的行为。

曾经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报道:一个中学生为了“防止”父母偷看自己的日记,竞使用英语写作。这则报道讲的是湖南某地的一个孩子,以前用中文写日记的时候,妈妈经常偷看,只要自己做错事受批评时,妈妈就会提及自己日记中所写的隐私来揭短,甚至还对亲戚朋友讲,对她伤害很大。后来,她就开始用英语写日记,因为她知道妈妈不懂英语。她的日记里,记录了生活中的每个细节。起初她只是用学过的单词和语法记录着生活中发生的事,但后来她觉得这样写太简单,于是,她在写日记过程中,遇到不会的单词时就查“英汉词典”,并套用学过的语法。就这样,她的英语日记越写越好,而且她的英语成绩也因此有了很大的提高。与湖南这个孩子比较类似的是西安某地一个男孩,他在上初中时就喜欢写日记,他曾把自己和班里一个女生传纸条的情节写进了日记,但后来父亲偷看了他的日记后大发雷霆,当场撕毁了他的日记本。自那时起,他除了用英语写日记外,还通过在网上注册“博客”写日记。里面记录了很多自己心中的秘密,而他的家长也不会再看到他的这些秘密了。透过上面的这些案例,我们小难发现,孩子们对于父母偷看他们的日记是多么的痛心疾首,却又无可奈何。其实,作为父母来说,我们不仅要学会尊重孩子们的面子,更要学会尊重孩子的隐私权,千万不要偷看孩子的日记。因为它是用来珍藏孩子的“秘密”的,如果强行打开,孩子的心灵大门就会从此对你紧闭。

要勇于向孩子道歉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如果从不向孩子承认自己的缺点、过失,孩子就会产生“父母永远正确而实际上老是出错”的观念,久而久之,对父母正确的教诲,孩子也会置之脑后,而如果在对孩子做错事后,父母能郑重地向孩子认错、道歉,孩子就会懂得承认错误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就会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尝到原谅别人的甜味。

著名诗人、民主战士闻一多,有一次因心烦出手打了还不懂事的小女儿,恰好被在外屋的次子立雕看见了,他就挺身出来批评父亲不该打小妹,且一脸严肃地说:“你自己是搞民主运动的,天天讲民主,在家里怎么就动手打人呢?”闻一多听后,先是一愣,静坐沉思片刻后,走到立雕面前,神情十分严肃认真地说:“我错了,不该打小妹,我小时候父母就是这样管教我的,所以我也用这样的办法来对待你们。希望你们记住,将来不要用这样的方法对待你们自己的孩子。”这样的道歉,无疑使父亲在孩子们心灵中的形象显得特别高大!

其实,向孩子道歉事情不光在名人的身上处处闪现,在平民百姓中也大有人在。前不久,南京一父亲在报上刊登了题为《给儿子的“道歉信”》的广告:“看了昨天你给我的信,对我震动很大,反省自己,最近一段时间来,性格变得很暴躁,漠视了你的感受。在此,请接受我深深的歉意。给我一次机会,让我们像朋友一样的说说心里话。看到这封信,就给我打电话,好吗?永远爱你、惦记你的父亲。”我们可以相信,当儿子看到父亲这封“道歉信”后,儿子肯定会被父亲自责反省、与儿子平等对话的勇气所折服。如此运用广告的形式向孩子道歉,可谓情真意切!

上述事例说明,一些家长“向孩子认错、道歉,会失面子,会失去权威”的担忧是多余的,家长学会向孩子“道歉”,对教育子女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一个母亲就曾经向我诉说了她因为偶然的改变,而使孩子得到了健康的成长。

我的儿子天真、活泼、可爱,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孩子从小就不叫人费心,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我的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可是自从孩子上了中学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记得一次放学回来,我看着他好像有什么心事,就问他:“你怎么了?”他支支吾吾告诉我这次考试没考好。我把试卷拿过来一看,卷面错题这么多,当时就急了,抬手就给了他一巴掌,说:“我们每天什事情都不让你做,就是为了让你把精力放在学习上,现在竞争这么激烈,你不努力学习将来怎么办。”孩子哭着想解释,我说:“你别解释,成绩就说明了一切。”从这以后,孩子不像原来无话不说了,我们之间产生了隔阂。他开始同我们顶嘴,有时还编一些瞎话,我们之间变得越来越生疏。我们真不明白孩子怎么就不理解家长的心意。我们开始讨论教育孩子该从哪下手,怎么让孩子理解我们的心意。

一次,无意中,我看到了孩子的一篇作文。他这样写道:“妈妈变了,对我过于严厉,一点也不理解我,我心灵的门窗要关上了。”看到这里我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动。我开始反思自己,并对孩子说,以前是妈妈不好,不应该粗暴地打骂你。希望你不要把我的责骂记在心上,而要努力奋起。从这以后我试着改变教育方法,不管孩子什么时候把卷子拿给我,我不只是看成绩,而且帮助他分析错题的原因。犯了错误则引导他认识错在哪里,应该怎样改正。慢慢地孩子也改变了态度。我由于改变了单纯严厉的简单做法,拉近了与孩子的距离,孩子更尊敬我们了,有心事就一定吐露无遗,学习上更加努力了。

由此可见,每个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会犯下一些错误,对此,我们没必要在孩子面前伪装我们的歉意,只要我们勇敢地对孩子道歉,孩子会觉得自己很有尊严,并且也会以相同的态度对待父母以及其他人。真心诚意地改掉我们的错误,则会令孩子对我们更加地佩服和欣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