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代个性教育主题的内容

当代个性教育主题的内容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为教育目标指向的是学生主体,培养个人独特的社会主体性是指培养受教育个人独特的社会主体性。所以当代个性教育主题内容中的主体主要指的是受教育者个主体。自我意识是主体之所以为主体的内在规定。所以发展人的自我意识,引导受教育者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正确地评价自己,并能监督、控制、教育自己,是当代个性教育的主题内容之一。据此,在这里,主体性主要是指主体的独立自主性、自由能动性和创造性。

第一节 当代个性教育主题的内容

一、从主体的含义看当代个性教育主题的内容

哲学史上,主体这一概念主要有两种用法:其一是本体论意义的主体,其含义是指运动的承担者或物质的主要部分;其二是认识和实践意义上的主体,其含义是指认识与实践活动的承担者。那么,教育视野中的主体应该是指认识与实践意义上的主体。

第一,主体是人。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因此,教育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主体只能是人。只有承认人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才具有意义。人作为主体按其规模可划分为类主体、群主体和个主体。类主体指整个人类作为历史创造者是主体;群主体即每一个或大或小的社会集团、社会群体都是主体;个主体即每一个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人在其对象的关系上具有主体性。教育中的主体是指群主体和个主体。群主体主要有学校、班级、党团组织、少先队、教研室等;个主体则主要指教师和学生。因为教育目标指向的是学生主体,培养个人独特的社会主体性是指培养受教育个人独特的社会主体性。所以当代个性教育主题内容中的主体主要指的是受教育者个主体。

第二,主体是具有健全意识的人。承认主体是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起码的要求。但是说主体是人,并不等于说任何一个人都是主体。主体的桂冠,主体的地位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拥有的,也不是人生来固有的,而是具有健全意识的人才可能拥有的,是人在后天积极争取来的。所谓健全意识,即他意识与自我意识的统一体。他意识是认识主体对自身以外的对象的意识,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己的意识。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他意识总是先于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他意识发展的结果(这是从时间和逻辑上说的);自我意识包含着他意识,是较他意识更高级的意识。“人的意识与动物的心理的重要差别在于自我意识的存在,……”因此,主体之为主体不仅在于有他意识,更重要的是有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主体之所以为主体的内在规定。

所以发展人的自我意识,引导受教育者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正确地评价自己,并能监督、控制、教育自己,是当代个性教育的主题内容之一。

第三,主体是进行认识与实践活动的人。人之所以为主体,还在于他的活动。因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主体的活动与活动的对象及活动的对象化产物的关系。因而人只有在活动中才有所谓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不仅如此,人只有在活动中才能以外部对象来反映自己,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活动与自我意识相辅相成:人若仅仅具有健全的意识,但拒绝参加认识与实践活动,游手好闲,坐享其成,懒惰成癖,即所谓“语言上的圣人,行动中的矮子”,他就不能成为真正的主体;人的自我意识也是在活动中形成的,没有活动就不可能有人的自我意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人也就不能成为主体。主体永远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所以,把受教育者视为教育主体,激发、引导受教育者积极地参与教育和教学活动,进而把受教育者培养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是当代个性教育的主题内容之二。

二、从主体性的含义看当代个性教育主题的内容

所谓主体性即作为主体人在进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的特性。那么,作为主体人在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的特性是什么呢?大多教学者认为主体性即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前苏联学者科恩所述如下颇具启发意义:即“主体这个哲学范畴虽然具有多义性,但它总是含有同客体的被动性、消极性相对立的积极创造的、能动的意思,确立目标和意识自身的自觉的意思,有选择可能并因而有待完成乃至有某种不可预言的自由的意思,独具特色和不可被同类其他客体取代的惟一的意思”。据此,在这里,主体性主要是指主体的独立自主性、自由能动性和创造性。

第一,独立自主性。“所谓独立,就是不受他人指点,仅凭借自己的力量”。自主意味着自己管理自己。独立自主的精髓在于主体成为能自己作出决定的人。独立自主决非绝对放纵。它们意味着在确定什么是最佳行动办法时,能将有关的种种因素考虑在内。独立自主主要包括道德的独立自主和智力的独立自主两个方面的内容。道德独立自主指的是通过考虑其他有关人的观点,由自己作出道德上的判断和决定的能力,它与奖励制度并无关系。智力自主意味着自己管理自己,和由自己作出决定。道德自主涉及的是对与错的问题,智力自主涉及的是真与伪的问题。可以这样认为:主体都有独立的愿望和自主的意识。独立自主性是主体的一种基本属性,是主体获得自由能动性,发挥积极创造性的根本前提。主体之所以是自由自觉性、能动积极的创造性的存在物,就是因为主体是独立自主的存在物。独立自主性对于主体来说,是其本质力量的表现和主体地位的确证,它说明主体对于影响和制约它存在的各种主客观因素有了独立、自立、自控、自决的权利和责任、必要和可能。对于受教育者来说,它意味着可以不依赖于家长、教师而自愿、自理、自尊、自决、自强、自信、自律,进而独立学习,自主活动。这是主体性的核心。如果一个人不能独立自主,完全依赖于他人,奴隶般地受制于人,那他只有奴性而无主体性,故教育要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自主性。只有培养受教育者的自尊、自理、自信、自决、自强、自律等个性品质,才能真正提高受教育者的自觉性,使其成为教育的主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

人的独立自主性有赖于客观的“给予”,尤其是教育的培养。其中自我教育起着决定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一个存在物只有当它用自己的双脚站立的时候,才认为自己是独立的,而且只有当它依靠自己而存在的时候,它才是用自己的双脚站立的。靠别人恩典为生的人,把自己看成一个从属的存在物”。对于学生来说,只有当学习、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和道德、审美等活动要求“是个人自己自我提出”时,只有当个人以自己的兴趣、意愿和意志活动克服困难时,这些劳动和活动才“被看做自我实现,主体的物化,也就是实在的自由。”可见,独立自主性应该以主体内在的需求为基础,教育的艺术就在于通过各种细微的教育手段、教育形式和教育活动,培植学生的这种独立自主性。

第二,自由能动性。自由能动性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特性。它是建立在主体的独立自主性基础之上,影响着主体创造性发挥的特性。所谓自由不是主观、随心所欲、无政府主义。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与改造,是主体在一定范围内不受外在力量的强制而按自己意志去活动的自主活动状态,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摆脱自然力量、社会力量和自身陈旧思想的束缚而成为自然的主人、社会的主人和自身的主人,它是主体个性全面发展的根本体现。有学者认为“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人能否做自然、社会以及自己命运的主人,都有一条红线贯穿其中,这就是自由”。主体自由主要包括主体意志自由和主体行为自由,前者是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来作出决定的那种能力,后者是由意志支配的行为对客观必然性的自主性。主体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由意志自由向行动自由转化的过程。主体的创造离不开自由,自由是创造的最根本前提,是主体性的表现。对于学生主体来说,自由意味着学生是自己生活的主人,是教育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追求,有支配自己的时间和行动的权力。

能动性是主体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主体内因能量的发挥,它表现在对象性活动中,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调控性,能根据外界事物的特性和自身的需要确定认识和实践目标,并能制定达到目标的行动计划,进而设法实现计划。学生主体的能动性主要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自觉、积极和主动的特征。具体地说,表现为学生主动求知,主动求教,自觉学习和积极进取等品质,教育能否培养出学生的这些品质是衡量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

第三,创造性。所谓创造性亦即创新性,它是主体对已有知识和工具,或已有认识、操作、成果的丰富、提高、改进和革新。或否定、突破与超越。故创造性是主体的独立自主性、自由能动性发展的最高表现,是主体性最宝贵和最本质的特征。人是具有创造性的动物,马克思认为,人的“劳动是积极的创造性活动”。从此意义上说,创造是人类的本质,人类在永不停息的创造活动中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身,完善自身;在永不停息的创造活动中,不断跃迁更新、扬弃旧质,实现自己的目的。学生学习的创造性,是学生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它表明学生在学习这一特殊的认识———实践活动中具有探索新知,追求新的活动方式和新的活动成果的内在需求和意向,具有无限发展的创造潜力。

主体的独立自主性、自由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是孤立或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互作用的有机体,如自主性就总是与自由和自己有可能监督自己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而与消极被动、无能为力等等相对立;有的学者认为,独立性是创造性活动所必不可少的个性品质,日本学者小林由树子则把创才(创造性才能)定义为“独立地探索未知,使心境具体化的才能。”实际上,创造性就包含着独立自主性、自由能动性,而具有独立自主性和自由能动性,就预示着主体向积极创造性迈进。

由是观之,培养人的主体性亦即培养作为主体人的独立自主性、自由能动性和创造性。换言之,就是培养独立自主地、自由能动地、创造地进行认识与实践活动的人。这样的人在认识和实践中能充分地实现主体的两种基本价值追求,即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同时,实现自己和改造自己。这是当代个性教育的主题内容之三。

三、从个人独特的主体性的含义看当代个性教育主题的内容

从根本上说,主体性是人作为主体的类特性,是主体人的现代特征。

所谓主体性是人作为主体的类特性,是就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动物的区别而言的。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人类是主体,自然是客体,而且人类是惟一的主体,总有主体性。这种主体性表明的是人类在对自然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人类对自然的关系中,人类是认识、改造自然的主体,人类不但能认识自然,而且能够改造自然,使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就人与动物的区别而言,人是主体,人总是有主体性,动物是客体,动物不可能成为主体,不可能有主体性。这是因为人的生命活动是有自我意识的。有自我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因为人有自我意识,所以他能够在把劳动活动施于自然物的同时,通过一个外在的对象把自身也转化为自己的对象。因为动物没有自我意识,所以动物的活动是受本能支配的,它们只能消极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不会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改造外部世界,使之为自己服务。所以“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从此意义上说,主体性是人所以为人的一种本质,或是类本质、类特性。

所谓主体性是主体人的现代特征,是就主体人在人类社会关系中的状况和现代人主体意识的普遍增强而言的。古代社会是专制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在奴隶主与奴隶、封建主与农奴、君臣等社会关系中都是奴隶、农奴、臣与民的单方面绝对服从。他们是奴仆,无人身自由,无平等地位,更无民主权利,完全处于依附性状态,是无主体性的人。相对于古代社会,现代社会是民主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基本是平等的。这主要是因为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商品经济普遍化,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并被普遍应用,与此相适应,现代教育、现代文化、现代政治也全面发展。这样,既要求一切人都具有主体性,也为一切人主体性的发挥创造了条件。不仅如此,现代人的主体意识普遍增强,人们不仅意识到自己是自然、社会的主体,而且积极争取自己的主体地位,发展主体性,如将学生视为教育的主体,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即是例证。

既然主体性是主体人的类特性和主体人的现代社会特征,当代个性教育却将其确立为主题,这是否会导致形式上的个性教育而实质上的划一性教育呢?其实并非如此,因为第一,人的个性并非排除人的类特性和人的时代特性。相反,人的个性是类特性和人的时代特征在个体身上的独特结合和特殊表现。第二,这里强调的主体性并非千篇一律、模式划一的主体性,而是个人独特的主体性。

所谓个人独特的主体性具有以下两种含义:其一,主体性的培养应以尊重人的个性为前提,应根据受教育者的个性特点来进行。无视人的个性,将具有不同个性特点的受教育者用同一模式、同一标准塑造成同一规格的主体,是与个性教育相悖的。其实,主体性从来都是具体人的主体性,具体的个人是主体性的承担者和体现者。培养人的主体性只有将其内化为具体人的个性品质,才能使教育理想变为现实。其二,培养人的主体性是以发掘人的个性潜能优势,培养个人独特的创造性为宗旨的。人虽然皆具有潜能,但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潜能。有的人长于操作,有的人则长于思维;有的人善于抽象思维,有的人则善于形象思维……。因此,培养人的主体性应以受教育者具有的不同个性潜能为参照系,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在某一领域、某一职业中能够最大地发挥其潜能优势的创造性人才,即具有自己独特的创造性的人才。其实,创造性从来都不是千篇一律的。尽管人类的创造性已被科学证明有许多共同品质,但不同人的创造性表现在具体的内容上是丰富多彩的:数学家的创造性可能表现在他发现了新的公式或定理上,家庭主妇的创造性可能显示在她日常的烹调中;园林工人的创造性也许反映在他独特的绿化方式中,……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说得好:“第一流的菜汤比第二流的绘画更具有创造性”;“驼负千斤,蚁驮一粒”;“英雄就是做他自己能做的事”。这正是个性教育视野中的主体性,是当代个性教育的主题内容之四。

四、从社会的主体性的含义看当代个性教育主题的内容

换言之,所谓主体性是指人从自己的社会存在出发,按自己的能力、方式、需要、兴趣的尺度去理解和改造客体与主体自身的特性。应该看到,这种特性的发展状况有量和质两种规定性。从量上来说,是指主体性发展的程度,如强弱之分、鲜明与否等。从质上来说,是指主体性的发挥是有利于社会进步还是阻碍社会进步。这与如前所述的人的个性的性质具有同等意义。一般来说,人的主体性的社会因素(积极的社会因素)越多,它在自己的特质和活动中反映出来的社会进步趋势就越多,它的进步意义也就愈大。人的主体性的进步意义大到什么程度,还要看它的社会特质和特点鲜明而又独特地表现到什么程度,如他的主体性是在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利他性和爱国之心的引导和推动下发挥作用的,那他的主体性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所谓社会的主体性即是指这一积极意义上的主体性。当代个性教育就是培养受教育者的社会主体性,这是当代个性教育主题内容之五。

当代个性教育主题的上述内容是有机的系统。发展人的自我意识,确立人的主体地位是培植人的独立自主性、自由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基础,弘扬个人独特的主体性是培养人的主体性的具体化,而引导个人独特的主体性向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的方向发展,是培养个人独特的主体性的最高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