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防旱减旱体系的建设

防旱减旱体系的建设

时间:2022-0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严重缺水造成了黄淮海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出现了包括黄河断流加剧、河湖干枯、地下水持续下降、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②干旱监测与评估。进行干旱监测预警指数计算,当土壤旱情达到预警指数时,进行报警。
防旱减旱体系的建设_气象与环境

二、防旱减旱体系的建设

(一)干旱缺水状况严重

20世纪80年代至今以来,我国的旱再日益突出,农业旱灾越来越厉害,有北部向南部、从西部向东部蔓延的趋势。1949年以来,全国年平均受旱农田约2100多万公顷,因旱年平均损失粮食1400多万吨。20世纪50年代每年旱灾受灾面积1.7亿亩,90年代达到4.1亿亩;50年代因旱灾粮食减产占总产量的比例为2.5%,90年代则达4.7%亿亩。城镇缺水不容乐观,在我国668个城市中,有400个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110座严重缺水,200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由于地下水大量超采,我国东部一些平原地区的地下水位已由50多年前的埋深3 ~4米,下降到了目前的十几米。干旱缺水不仅影响农业、而且影响工业,不仅影响农村、而且影响城市,不仅影响生产、而且影响生活,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制约因素。

对旱情的监测、预警、预报、预测,特别是对来水量的中长期预测可为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的合理配置提供决策支持,最大限度地减免干旱造成的损失。华北地区是我国水资源最为短缺的地区,这里的人口、耕地和经济都占全国的1/3,但水资源占有量却不到全国的8%。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华北地区持续干旱,加上大规模超采地下水,造成该地区较为严重的缺水局面,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影响。严重缺水造成了黄淮海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出现了包括黄河断流加剧、河湖干枯、地下水持续下降、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因此,要加强对北方地区旱情的监测、分析、预警、预测、预报工作,特别是加强来水量的中长期预测,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的合理配置提供决策支持,最大限度地减免干旱造成的损失。

(二)发展卫星遥感监测系统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旱情监测的常规监测网络和信息定期上报制度。鉴于新时期抗旱工作的形式和任务,为减少对传统通信和报表手段的依赖,提高数据的可信度、准确性和工作的效率,及时了解全国易旱地区干旱灾害的发生和发展状况以及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为抗旱、水资源调控决策提供依据,发展干旱灾害卫星遥感监测评估系统。该系统的主要目标是:采用遥感技术进行干旱监测,快速得到全国的旱情分布及农作物类型分布情况;进行旱灾评估,实时掌握灾情损失情况;进行旱情的预测分析,为农田灌溉提供信息;进行旱情预警,为抗旱决策提供方案。

①基础信息。主要有气象卫星遥感影像,与影像同期的水文气象信息以及土壤墒情,蒸发能力等。

②干旱监测与评估。旱情监测方法主要有惯量法、作物缺水指数法、供水植被指数法和归一化植被指数距平法。在与地面墒情监测或水文模拟等多种方法结合的基础上,应用卫星遥感技术,可监测到土壤和植被缺水情况,实时分析受旱范围和受旱程度。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支持下,根据旱情监测结果以及土地利用信息、社会经济信息,对于旱灾可能造成的各类损失进行评估。

③旱情预测预报。在未来天气气候形势预报预测的基础上,根据土壤墒情实测资料与旱情遥感监测结果,利用土壤旱情预报模型,对未来旱情发展进行预测预报,为抗旱工作提供未来旱情信息,提前做好抗旱工作准备。

④旱情预警。进行干旱监测预警指数计算,当土壤旱情达到预警指数时,进行报警。

⑤人工影响天气(如人工增雨、防雹等工作)是抗御旱灾的一条重要途径。利用飞机、火箭人工增雨(雪)、防雹是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的主要途径,可以部分的缓解陆地可利用水资源的不足。根据国内外几十年的经验,只要抓好时机和条件,在作业地区增加5%~30%的降水是可能的。我国北方各省在旱季开展人工增水作业,已在防旱中初步显示了作用。如河北省1990~1995年旱季作业增水约18%,年评价增雨约6亿立方米。在江河水库源区,开展规模化的增水作业也是增加可调蓄水量的一条投资少、见效快的新途径。在各地农业抗旱中发挥一定作用。1997~1998年黄河河曲3万平方公里的试验表明,每年增雨量有可能达到10~20亿立方米,黄河龙羊峡水库的入库流量可以增加24亿立方米。合理开发空中云水资源,提高人工增雨(水)的科学水平和作业效益,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