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改变孩子任性的坏习惯

改变孩子任性的坏习惯

时间:2022-0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任性的孩子最痛苦。有的父母认为只有这样做才是真正地爱孩子,会使孩子获得“幸福”,否则就会给孩子带来痛苦。因此,任性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碰钉子,受打击,遭挫折。家长应鼓励孩子多参加群体性活动。如果家长无视孩子的具体情况,要求孩子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要绝对服从家长的支配,孩子“任性”没了,可“韧性”也没了,这样要求的结果只能扼杀孩子的个性,使孩子成为一个毫无主见,唯唯诺诺的庸人。

改变孩子任性的坏习惯

任性的孩子最痛苦。很多父母听了肯定会跳起来:什么都顺着他们,让他们自由自在,他们应该是最快乐的,怎么还会有痛苦?

父母往往以为,孩子的任何要求都是“天然合理的”。有的父母认为只有这样做才是真正地爱孩子,会使孩子获得“幸福”,否则就会给孩子带来痛苦。然而就是父母们的“好心”,培养了孩子的任性,给孩子制造了痛苦。

所谓任性,就是放任自己的性子,不加约束,不管正确与否,只要是他想做的事,就非做不可。然而,周围的一切不都是为满足他们的种种需要而存在的,周围的人也不能完全听从他们的“支配”和“调遣”,他们不可能随心所欲。因此,任性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碰钉子,受打击,遭挫折。他们觉得事事都不顺心,觉得好像人人都有意跟他们过不去,感到非常痛苦,对他们的身心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而他们又不能主动地、自觉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总是与周围的人和事处于一种对峙状态,时间长了,就很可能酿成心理的疾病,如忧郁、偏执、狂躁等。

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曾对已为父母的人说过:“你知道不知道用什么办法准能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吗?这个方法就是:百依百顺。因为有种种满足他欲望的便利条件,所以他的欲望将无止境地增加。结果,使你迟早有一天不能不因为无能为力而表示拒绝。但是,由于他平素没有受到过你的拒绝,突然碰了这个钉子,将比得不到他所希望的东西还感到痛苦。”

这位一百多年前的教育家举例说:“有的孩子竟想叫人一下子把房子推倒,竟要人把钟楼上的风标拿下来给他们,竟要人拦住正在行进中的军队,好让他们多听一会儿行军的鼓声……他们偏要那些不可能得到的东西,从而处处遇到抵触、障碍、困难和痛苦。成天啼哭,成天不服管教,成天发脾气,他们的日子就是在哭泣和牢骚中度过的。像这样的人会感到幸福吗?”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不少的父母都有过这样的抱怨:“我的孩子太任性,怎么教育都不行!”有的家长甚至会说:“我的孩子是天生的拧种,真没办法。”就绝大多数孩子来说,其实,任性并不会是天生的毛病。那么,孩子任性是怎样造成的呢?可能有以下原因。

其一,模仿别人的结果。

家庭里或亲友当中有人任性,孩子曾不止一次亲眼看到任性的表现,而且可能得到了不错的结果。于是孩子就会模仿,学着表现任性。比如,许多亲友一起庆祝节日或外出旅游,其中有一个孩子在大人面前有任性的行为,而孩子的家长不但没有教育他,反而迁就他,满足他的某种要求。这对其他孩子起了一个反面教员的作用。有的是非不明的孩子,遇到适合的机会,就会模仿他的样子。

有的成年人也任性,孩子同样会模仿。爸爸、妈妈,任何一方有明显的任性行为,都会直接影响孩子。

其二,家长迁就的结果。

有些孩子任性,是家长惯出来的毛病。孩子小的时候,常常有不合理的要求,家长觉得孩子小,不懂事,就迁就他,几次下来,孩子形成了心理和行为定式。比如,有的孩子偏食现象很严重,只吃自己喜欢的,别的一概不吃,家长怎么说也不行。这种任性的表现,就是以往迁就的结果。

其三,家长对孩子过度严厉或不尊重孩子的结果。

有的家长对孩子要求过于苛刻,孩子难以达到,产生逆反心理和抵抗行为,久而久之,变得任性。还有的家长不尊重孩子,动不动就贬斥孩子,甚至在外人面前也随意责备,孩子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产生任性对抗行为。

孩子长大了太任性,一点好处没有。在家里,不听父母长辈的话,想怎样就怎样;在学校太任性,会成为不受欢迎的人,身心不可能健康发展。怎样使孩子由任性变得不任性呢?

1.分析孩子任性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

第一种如果是父母以外的人的影响,重点在分清是非,让孩子对任性产生一种讨厌的心理,不去模仿。如果是父母自身一方有任性行为,则应认真反思,坦诚地与孩子交流,承认自己的行为不对,教育孩子不要学。而且请孩子监督自己,帮助自己克服任性的毛病。

如果是第二种原因,家长要端正自己的教育思想,矫正自己的迁就行为。一方面教育孩子认识任性的害处,有实例说明任性会使人做错事,会碰壁,在集体中会成为不受欢迎的人,最终影响进步。另一方面,要向孩子承认自己的责任,无原则的迁就是不对的,孩子任性,自己应负主要责任。在此基础上,和孩子一起讨论,怎样克服任性,来个约法三章。比如,父母给孩子提出某种要求,先讲清道理,为什么这样要求;孩子不同意父母的意见,有自己的主张,也必须说明理由。如果双方有矛盾,就充分讨论,还可以请其他长辈、老师发表看法。

如果是第三种原因,家长要在端正教育思想的同时,坚决改变过于苛求和伤害孩子的行为,要宽严适度,保护孩子的自尊。创造民主气氛,多给孩子讲话的机会。

其实,任性就是不讲理。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突出了讲解的过程,任性就会改变。切记不可以任性对任性。

2.让孩子在群体生活中改变任性的毛病

群体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少数服从多数,个人的意愿与大多数人意愿不符,就会被否定。

家长应鼓励孩子多参加群体性活动。节假日安排出时间约几个小朋友一起进行游乐活动。事先给孩子讲清要求,如果自己的意见被否定了,要服从多数,不固执,不闹情绪。学校班集体的活动,更要积极参加,应主动向班干部、班主任老师要任务,认真完成。家长主动与老师联系,给孩子安排点负责任的工作。孩子在与别人的沟通中,会体会到任性是错误的。

3.帮孩子选择一两个通情达理、不任性的孩子做朋友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同龄伙伴之间的影响力是很大的。有一两个通情达理、不任性的朋友经常在一起学习、玩耍、讨论问题,对克服任性毛病大有好处。允许孩子到小朋友家里去,让他感受小朋友是如何听从父母的教导的。还可以让孩子请小朋友监督自己克服任性的毛病。

综上所述,矫正孩子任性,需要家长认认真真下一番工夫,而且首先要矫正自己。如果只是一般地批评,没有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恐怕不会见效。

另外,还要特别说明一点的是,孩子是不是真的任性,需要家长做出一定的判断。也就是说,并不是你认为不应该的事情都是孩子的任性所使。下面我们结合实例来说明。

小明特别喜欢制作飞机模型,一干起来什么也不顾了。每当这时,妈妈叫他去买东西他都不动。妈妈指责他,他更拧,说:“不去!不去!就是不去!”妈妈非常生气。

小明的行为其实并不能算任性。孩子倾心于自己的爱好,一心钻在小飞机模型的制作上,反映了孩子浓厚的兴趣,旺盛的求知欲,一心要把自己的模型做好,这是意志坚强的表现。孩子正在精心于自己创造的时候,家长要给以支持,不要破坏他的情绪分散他的精力,而应使其创造力得到发展。

如果家长无视孩子的具体情况,要求孩子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要绝对服从家长的支配,孩子“任性”没了,可“韧性”也没了,这样要求的结果只能扼杀孩子的个性,使孩子成为一个毫无主见,唯唯诺诺的庸人。我们应该分清“任性”与“韧性”的界限。“韧性”是坚信自己的做法正确,无论有多大困难,也要坚持下去的一种顽强精神的表现。意志坚强,是良好的品质,家长应予以支持,而“任性”则不同,它是不分是非,固执己见,不愿受任何约束,是缺乏控制自己的能力,又不听劝告的一种表现。

鲁迅先生说,人要有点韧性。就是说,人要有点主见,有点坚持性。这是新型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没有韧性的人,是很难成才的,古今中外凡是有建树的人都是有韧性的人。哥白尼坚持“日心说”就是最有名的事例。对于孩子的“反抗”家长要给以分析,不能一概反对。有的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从2~5岁儿童中挑选出100名“反抗”意识较强的儿童和100名几乎看不出有“反抗”性的儿童,进行追踪调查,一直追踪到青年期。结果发现,在“反抗”性较强的100名儿童中,长大后有84人意志较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判断、决定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反抗”性较弱的100名儿童中,只有26名意志比较坚强,其余的人遇事都不能独立承担任务,不能独立做出决定,独立处理问题。可见“反抗”并不一概都坏,只要引导得法,可以增强孩子的独立性、韧性。对于孩子正确的“反抗”我们应予理解、支持,以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有自尊心、有自信心、有坚强意志、有毅力、有韧性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