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孩子谁来带

孩子谁来带

时间:2022-0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5年3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表示:中国将实行渐进式延迟退休。一项调查显示:有大约一半中国家庭,孩子3岁前都需要双方父母帮忙带。闺女3岁以前,先是孩子的爷爷和我们住在一起照顾她。有的父母认为在寄宿学校更能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还有些父母因为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孩子而选择寄宿制学校。与学校相比,父母的陪伴与影响对孩子更重要。不满国内教育、从众心理和逃避高考,是父母安排尚未成年的孩子出国留学的主要原因。

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我不能陪着你,是为了让你有更好的生活。”但事实却完全相反:在孩子眼中,物质在亲情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2015年3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表示:中国将实行渐进式延迟退休。这项政策的变化,居然引发了一个令人始料不及的讨论:“谁来带孙子?”

一项调查显示:有大约一半中国家庭,孩子3岁前都需要双方父母帮忙带。因为这会让年轻人更加放心地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也带给他们更多的自由时间和空间。

对于大多数不愿意放弃或者不能放弃工作的家庭,把孩子托付给双方父母是最好的选择。不过,隔代抚养的问题也非常突出:两代人之间喂养和教育理念的差距、老人身体健康问题、孩子与父母关系疏离等,都使得这些家庭更容易产生矛盾。

每位父母都渴望享受孩子带来的欢笑,却又不想因他过多改变自己以往的生活。但其实,根本没有两全的选择,也就是有“舍”才有“得”,有“得”必有“舍”。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特别是孩子,谁经常陪伴他、照顾他,他就与谁的感情深。

女孩从小就被放在爷爷奶奶家抚养,父母每年只能回去几天。每次回去,女孩总是躲在奶奶身后,不愿与他们亲近。

10岁时,父母接她一起生活,她却不知如何与他们相处,无论如何也无法与他们亲近。上了中学,她主动要求住校。大学毕业后,她坚持回到爷爷奶奶身边工作,并一直照顾他们。老人也劝她与父母共同生活,她却说:“当他们把我送给你们照顾时,就是把我的心送给你们了!”

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我不能陪着你,是为了让你有更好的生活。”但事实却完全相反:在孩子眼中,物质在亲情面前,根本不值一提。更不要说在有些父母内心深处,的确隐藏着嫌弃孩子拖累了自己的事业和生活的想法。

当然,除了少数“全职妈妈”,大多数父母都是不得以才将孩子交给老人、保姆或寄宿学校的,那么怎样的安排对孩子才更好呢?

我认为,这其中最重要的应该是坚持“最长陪伴时间原则”。毋庸置疑,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时间越长,与孩子的感情越深,对孩子的影响也就越大。因此,如果必须请别人帮忙,最好能够住在一起,而且夜间也最好由父母陪伴。虽然会因此暂时失去舒适的睡眠,却会得到孩子的依恋和信任。如果只能分开居住,最好能够在周末和节假日与孩子单独相处。

如果不能在同一座城市,就一定要尽量缩短与孩子分离的时间,或者增加看望孩子的次数。

闺女3岁以前,先是孩子的爷爷和我们住在一起照顾她。每天下班回家后,我的主要任务就是抱着她、陪着她。后来,我的父母又带在身边帮助照顾两年多。那段时间,每逢周五,他们总是坐着公交车把闺女给我们送回来;周日下午,我们再把她送过去。虽然路上要花很长时间,但我母亲说:“为了让她多与你们相处,让她和你们更亲近,我们辛苦点值得!”

从幼年到青少年时期,是孩子习惯养成、人生观与价值观建立和调整的重要阶段。失去了父母的陪伴与指导,心智尚未健全的他很难独自化解心理压力,因此会比同龄人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对于15岁以下的孩子,父母尽量不要将他送到寄宿幼儿园、寄宿学校,甚至出国留学。

有的父母认为在寄宿学校更能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还有些父母因为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孩子而选择寄宿制学校。岂不知,这种被迫离开父母的经历对孩子幼小心灵的伤害有多大。

有位寄宿小学的老师问一个男孩:“这个星期爸爸没来接你,你想不想他们?”男孩淡淡地说:“没什么感觉,习惯了。”

一位从初中开始寄宿的女孩说:“虽然我自理能力和学习能力都还不错,但因为和父母关系淡漠,经常觉得没安全感,是男朋友和我相依为命度过了中学时期。”

有个女孩中学出国留学,大学毕业后回国工作。虽然与父母同住一座城市,她却很少回家。父亲因此经常抱怨:“她的心现在离我们好远。”

与学校相比,父母的陪伴与影响对孩子更重要。以未来的名义,将孩子从自己身边亲手推开,对孩子是残忍,对自己则将是追悔莫及。

不满国内教育、从众心理和逃避高考,是父母安排尚未成年的孩子出国留学的主要原因。但是决策之前,父母应该认真考虑:孩子是否有能力独自承受由此带来的心理压力?

隔着千山万水,由于对孩子生活和学习缺乏亲身体验,以及对当地习俗和风土人情的不了解,父母往往很难深切体察孩子遇到的困难,感受孩子的痛苦。而基于并不准确的判断对孩子的指导和抚慰,也就难免隔靴搔痒,甚至南辕北辙了。

没有任何事比父母陪伴孩子更重要。如果我们真的这样认为,就一定会有办法和孩子在一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