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哪些饮食习惯容易导致胃病

哪些饮食习惯容易导致胃病

时间:2022-0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胃是接收饮食物的主要器官,不良的饮食习惯最易造成胃的损伤,胃病重在预防,要及时纠正容易导致胃病发生与加重的饮食习惯.(1)饮食不节:吕氏春秋记载:“凡食之道,无饥无饱,是之谓五脏之葆”,黄帝内经言:“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终其天年”,可见良好的饮食习惯是进食适度,既不能过饱,也不能过饥.过饱:是指饮食过多超量,或暴饮暴食,或中气虚弱而

胃是接收饮食物的主要器官,不良的饮食习惯最易造成胃的损伤,胃病重在预防,要及时纠正容易导致胃病发生与加重的饮食习惯.

(1)饮食不节:«吕氏春秋»记载:“凡食之道,无饥无饱,是之谓五脏之葆”,«黄帝内经»言:“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终其天年”,可见良好的饮食习惯是进食适度,既不能过饱,也不能过饥.

过饱:是指饮食过多超量,或暴饮暴食,或中气虚弱而强食,导致脾胃难以消化转输而致病.轻者表现为饮食积滞不化,致病理产物“食积”内停,可见腹部胀满疼痛,嗳腐吞酸,呕吐,泄泻,厌食,纳呆等症状.此外,大病初愈阶段,若饮食不当,如暴饮暴食,过于滋腻,或过早进补等,还可引起疾病复发;小儿喂养过量,久则可致“疳积”等症.

过饥:是指摄食不足,如饥而不得食,或有意识地限制饮食,或脾胃功能虚弱而纳少,或因七情强烈波动而不思饮食,或不能按时饮食等.«灵枢»言:“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长期摄食不足,营养缺乏,气血生化匮乏,一方面因气血亏虚而脏腑组织失养,脾胃功能减退,胃气壅滞,胃失和降;另一方面因正气不足,抗病能力减弱,易招致外邪入侵,邪气伤正,继发种种疾病.如果有意抑制食欲,可发展成厌食症等较为顽固的身心疾病.儿童时期,如果饮食过少可致营养不良,影响正常发育.

(2)饮食不洁:是指食用不干净的食物而导致疾病发生,多是由于缺乏良好卫生习惯,进食陈腐变质或被疫毒、寄生虫等污染的食物所造成.饮食不洁而致的病变以胃肠病为主,如进食腐败变质食物,则胃肠功能紊乱,出现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腹泻或痢疾等;若进食寄生虫污染的食物,则可导致各种寄生虫病,如蛔虫病、蛲虫病等,表现腹痛时作、嗜食异物、面黄肌瘦等;若进食被疫毒污染的食物可发生传染性疾病;如果进食或误食被毒物污染或本身有毒性的食物,则易发生食物中毒,轻则脘腹疼痛,呕吐腹泻,重则毒气攻心,神志昏迷,甚至导致死亡.

(3)挑食偏食:饮食偏嗜是指喜好某种性味食物或只挑食某些食物,这样也容易导致疾病发生.比如寒热偏嗜:一般而言,良好饮食习惯要求寒温适中.«灵枢»云:“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若过分偏嗜寒性或者热性饮食,可导致人体阴阳失调,从而发生疾病.如果是偏食生冷寒凉之品,久则易于耗伤脾胃阳气,导致寒湿内生;如果是偏嗜辛辣刺激的食物,可使肠胃积热,或酿成痔等.若嗜酒成癖,日久则易聚湿生痰化热,甚至变生癥瘕积聚.

再比如五味偏嗜: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中医学认为,食物五味不同,作用不同,且与五脏有一定亲和性.«素问»云:“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如果长期嗜好某种食物,就会导致此种食物所亲和的脏腑出现脏气偏盛或偏衰,脏腑功能紊乱,机体失调而发病.«素问»云:“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日久,夭之由也.”也可因脏气偏盛导致脏腑阴阳失调,如«素问»中所言:“多食咸,则脉凝泣而色变;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意思是指长期偏嗜五味中的某一味,会导致对应的脏气偏盛,从而发生“伤己所胜”的病理变化,即从五行上讲,伤害其所克的一脏.若五味过极,辛辣无度,或恣食肥甘厚味,或饮酒过量,可引起相关脏腑功能失调.如甘味合脾,过食甘味之品易蕴湿生热,损伤脾气;又如辛味合肺,喜食辛辣者易化生肺热,损伤肺津.

还有种类偏嗜:若专食某种或某类食品,或厌恶某类食物而不食,或膳食中缺乏某些食物等,久之可导致某些疾病,如瘿瘤(碘缺乏)、佝偻病(钙不足)、夜盲(维生素A缺乏)等.若过食肥甘厚味,可聚湿生痰化热,易导致肥胖、眩晕、中风、胸痹、消渴等病变,或因偏食而致某些营养物质缺乏而引起多种病变.

中医古籍«医学正传»中言:“致病之由,多由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复餐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暴饮暴食,或恣食生冷,或过食肥甘,或嗜酒无度,脾胃损伤,纳运无力,食滞内停,痰湿阻中,气机不畅,而生痞满.如«伤寒论»云“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不良的饮食习惯,日久损伤脾胃,若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可导致胃痛、痞满等症状;若胃气上逆,可出现嗳气、恶心、呕吐、呃逆等症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