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干扰素治疗有哪些不良反应,如何处理

干扰素治疗有哪些不良反应,如何处理

时间:2022-0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因解热镇痛药本身有一定肝毒性,故建议尽量在睡前注射干扰素,这样做也有利于减轻流感样不良反应。虽然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在停药后大部分可以逆转,不良反应的轻重每个人并不一样,也不一定都会发生,据统计,干扰素注射后,26%有中等反应,64%为严重反应,8%有生命危险,2%死亡。

干扰素有明显的不良反应,一般应用干扰素后,早期的不良反应为出现流感样表现,用药一周内几乎所有患者都会出现,如发热、畏寒、身痛、头痛、出汗、恶心、呕吐等。症状较轻时可不予治疗,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因其可自然缓解,对身体无大的影响,也不影响疗效,故可以继续治疗。只须适当多喝些开水、卧床休息,一般10日左右症状便可消失。症状重者则须服用些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消炎痛)等。但因解热镇痛药本身有一定肝毒性,故建议尽量在睡前注射干扰素,这样做也有利于减轻流感样不良反应。

服用干扰素后,早期会出现一过性外周血细胞减少,主要表现为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如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0.75×109/升和(或)血小板<50×109/升,应降低IFN-α剂量;1~2周后复查,如恢复,则逐渐增加至原量。如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0.5×109/升和(或)血小板<30×109/升,则应停药。对中性粒细胞明显降低者,可试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或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治疗。

用药1个月后,有的病人会出现消化道症状、皮肤“过敏样”症状或精神症状,如食欲不振、嗳气、恶心、呕吐,注意力不集中,眩晕、判断力障碍嗜睡失眠,甚至产生悲观厌世等精神症状。如果患者原有抑郁、狂躁病史,则可能会使原发病加重或复发。一般消化道反应较轻者,经2~4周可自行缓解,重者则宜服用促消化药。皮肤过敏反应一般1周左右可自行消退,不须特殊处理,但应注意避免刺激皮肤。失眠较重者可服用弱镇静剂,精神症状较重时则应立即减药,或停用干扰素。

部分患者在用药2个月后可出现脱发,大剂量用药时可提前发生,小剂量时可于3个月后发生,女性较男性更明显。个别患者原有的糖尿病、心脏病可能加重。一些患者可出现自身免疫性疾病抗体,少部分患者出现甲状腺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或亢进)、糖尿病、血小板减少、银屑病、白斑、类风湿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样综合征等,应请相关科室医师会诊共同诊治,严重者应停药。

其他少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肾脏损害(间质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和急性肾衰竭等)、心血管并发症(心律失常、缺血性心脏病和心肌病等)、视网膜病变、听力下降和间质性肺炎等,应停止干扰素治疗。

虽然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在停药后大部分可以逆转,不良反应的轻重每个人并不一样,也不一定都会发生,据统计,干扰素注射后,26%有中等反应,64%为严重反应,8%有生命危险,2%死亡。因此作为开方用药的医生,在使用干扰素前一定要给病人言明利弊。病人一旦用药,就要有迎接不良反应的思想准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