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动脉静脉毛细血管血流速度排序

动脉静脉毛细血管血流速度排序

时间:2022-0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机体内血管长度是不会发生较大变化的常数,因此血流阻力主要取决于血液的黏滞性和血管半径。例如,烧伤后血浆丢失,单位容积血液中的红细胞数增多,使血液黏滞性增高,导致外周阻力增大;严重贫血时,单位容积血液中的红细胞数减少,血液黏滞性降低,外周阻力减小。正常人的血液黏滞性相对不变,对血流阻力影响不大。因此,血液循环中的外周阻力大小,主要受小动脉和微动脉血管口径大小的影响。

1.血流的动力及其作用 血流动力是指驱使血液在血管内按一定的方向周而复始地流动所需要的力,是血液循环的前提和保证。心是血流的原始动力装置,起泵血的作用。在心室收缩期,由于心室壁肌的收缩导致心室内压大于动脉内压,形成心室-动脉压力差,这是血液由心室进入动脉的推动力,血液获得能量而变成血流进入外周血管内。

当血液由主动脉向外周流动时,因不断克服血管对血流的阻力而消耗能量,血压也就逐渐降低。从整个血管系统来看,体循环中的主动脉平均血压最高,为100mmHg左右,逐渐递减,至右心房最低,接近于0。肺循环中肺动脉平均血压最高,为13mmHg左右,左心房最低,也接近于0。在各段血管间及各段血管的始端与末端间依次存在压力差,该压力差构成血流的直接动力。在舒张期,心室壁肌舒张导致室内压低于房内压,外周静脉血液又顺着房-室压力差由心房流向心室,使心室充盈,为心室再次泵血做好准备。

2.血流的阻力及其作用 血流阻力是指血液在血管流动过程中所遇到的阻力,其作用是阻止血液的顺利流动,迫使流动的血液对管壁施加压力,故是动脉血压形成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血流是在动力作用下并克服阻力的过程中实现的。

在心血管系统中流动的血液具有特殊的动力学特征。血液含有血细胞、胶体物质等多种成分,因而具有相当大的黏滞性,所以,血流阻力主要源于血液流动时内部的摩擦力(即血液的黏滞性)和血流与管壁之间的摩擦力,后者受血管的口径和长度的影响。

机体内血管长度是不会发生较大变化的常数,因此血流阻力主要取决于血液的黏滞性和血管半径。血液的黏滞性主要由血液中的细胞数决定,每立方毫米血液中的红细胞数愈多,黏滞性愈大。例如,烧伤后血浆丢失,单位容积血液中的红细胞数增多,使血液黏滞性增高,导致外周阻力增大;严重贫血时,单位容积血液中的红细胞数减少,血液黏滞性降低,外周阻力减小。正常人的血液黏滞性相对不变,对血流阻力影响不大。血管半径只要发生很小的改变,便可引起血流阻力的明显变动。动脉和毛细血管占体循环总阻力的93%,其中小动脉占总阻力的41%。

因此,血液循环中的外周阻力大小,主要受小动脉和微动脉血管口径大小的影响。这是因为小动脉和微动脉管壁上分布的平滑肌细胞较多,支配交感缩血管神经的密度较其他血管大,且对儿茶酚胺和血管紧张素等缩血管物质的敏感性较其他血管高,故易导致管径发生变化;加之口径小,长度长,血流速度快(横断面积比毛细血管小得多),故是外周阻力的主要部位。

由于阻力的存在,使心脏收缩给予血液的能量绝大部分消耗在克服阻力上。如仅有心室收缩做功,不存在外周阻力,则心室收缩释放的能量将全部表现为动能,射出的血液将全部流至外周,不可能形成血压。因此,正是由于外周阻力的存在,特别是弹性血管的存在,使心室收缩释放的能量,一部分消耗在推动血液在血管中流动(动能),另一部分对血管壁形成侧压,并使血管壁扩张形成势能,在心室舒张时,管壁回缩,将势能转化为动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