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态本位论的基本框架

生态本位论的基本框架

时间:2022-0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2]刘思华教授认为,构成生态本位的基本理论框架有生态基础论、生态决定论、生态内因论、生态优先论、生态利益最高论、生态第一生产力论、生态伦理论、生态建设根本论等理论观点。生态优先规律不仅是世界系统运行的基本规律,而且也是人类处理自然关系的最高法则。
生态本位论的基本框架_回乡之路寻皈审

五、生态本位论的基本框架

所谓生态本位论,是指以地球生物圈共同体即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物种的共同体为本位的存在论、价值观实践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可持续发展经济研究所所长刘思华教授提出,生态本位论应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指地球生物圈共同体是包括人类物种在内的所有生命物种的共同体,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现实形态表现为世界系统是‘生态—经济—社会’的有机整体。在这个有机整体中,不仅人类物种是存在主体,而且其他生命物种也是存在主体。这就是说,不仅仅人类物种是价值主体,其他生命物种也是价值主体,而且地球生物圈整体还是价值主体。二是在世界系统中非人类物种并非仅为人的存在而存在,它是具有独立于社会的世界的价值、利益、权力及运行目的和生存力量的道德地位的实体;任何生态系统都是价值和权利存在的一个基本单元,是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有机的生命体,没有它地球生物圈共同体就不可能生存。三是地球生物圈整体比个体更为重要,它作为独立的整体价值和所有生命物种的利益共同体,一方面拥有独立的生存发展权利,一方面负有对包括人类物种在内的所有生命物种持续生存发展应尽的义务。”[42]刘思华教授认为,构成生态本位的基本理论框架有生态基础论、生态决定论、生态内因论、生态优先论、生态利益最高论、生态第一生产力论、生态伦理论、生态建设根本论等理论观点。其中备受学界关注和认可的是生态基础论、生态内因论、生态优先论、生态利益最高论、生态伦理论、生态建设根本论等六大生态理论观点。

(1)生态基础论。该理论认为,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存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普遍规律。因为世界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自然界,它是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相互融合的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在这个有机整体中,自然生态系统是社会经济各系统的基础,也是现代人类实践活动的基础。因此,现代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以自然生态为基础,必须以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和生态资源的持久、稳定的供给能力为基础。

(2)生态内因论。20世纪的生态灾难以及世界系统生产力运行和发展的实践表明,生态环境不仅是现代生产力运行的外部环境,而且是现代生产力稳定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内在因素。环境变化和生态影响将日益决定现代经济发展的模式、道路和方向,使得生态环境日益成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力量。

(3)生态优先论。早在150多年前,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提出了自然界对人类的优先地位的生态思想。当今人类文明正进入生态时代,生态优先正在成为现代人类实践活动中享有优先权的一种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趋向和客观过程。生态优先规律不仅是世界系统运行的基本规律,而且也是人类处理自然关系的最高法则。所以,现代人类实践活动必须首先遵循生态优先规律。

(4)生态利益最高论。从广义来讲,生态利益包括:生态系统的内在价值的外观形式的生物利益,它是生命物种本身固有价值和内在需要的体现;生态系统的工具价值的外观形式的生态利益,它是生态系统中满足人类消费资料的外在价值的体现;生态系统的整体价值外观形式的所有生命物种的共同利益和生物圈的整体利益。广义的生态利益包括了人类的生存利益,是人类的最高利益。因此,现代人类实践活动和社会经济决策就应当把生态利益放在首位,实行生态问题一票否决权。

(5)生态伦理论。生态伦理所追求和确证的道德合理性,本质上是生态合理性,并以生态合理性构建现代伦理精神和伦理价值标准。在此准则下,人和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就是现代人类伦理精神和伦理价值标准的生态合理性,尤其是要提高生态觉悟、养成生态良心、尊重生态道德、伸张生态正义、增强生态责任、履行生态义务,建立起人类和自然界所有生物及它们的整体之间的伦理关系,从而形成人和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和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的统一。

(6)生态建设根本论。21世纪人类文明建设,在本质上是生态文明建设。现代人类的各种实践活动都应该遵循生态优先规律。因此,生态本位论在其现实性上,就必然提出生态环境建设是21世纪世界系统运行的根本目标和人类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在中国,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实施,浙江省率先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标志着中国现代化建设已经开始转向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同步进行、协调发展的新时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