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寒冷闭藏的冬季

寒冷闭藏的冬季

时间:2022-0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冬季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整个冬季,又可以分为3个阶段,古人称之为孟冬、仲冬和季冬。冬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冬,即农历11月,公历12月。在这寒冷的冬季,我们人体的生命,也如同自然万物一样,受到“闭藏”的阳气的影响而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各种变化。寒冷对气血运行的变化进一步引起脉象的变化。

当时间的车轮进入立冬,漫长的冬天开始了,这个过程,要依次经历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个节气,直到立春的前一天。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这是古人对冬季自然界万物状态的描述,古人认为一年四季的更换是阴阳变化的结果。《素问·厥论》曰:“春夏则阳气多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从秋到冬,阳气不断减弱,阴气则越来越盛。一年12个月中,冬季的3个月是自然界阴气最盛,阳气最弱的时期,阴长阳消达到顶点,此时阳光最弱,日照时间短,昼短夜长,处于地球北半球的我们,此时期离太阳最远,所感受到的阳光的温度也在降低,天气寒冷,阳气潜伏,阴气盛极。

冬季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自然界在冬季呈现草木凋零、昆虫蛰伏、万物闭藏、大地冰封、雪压风寒的景象。植物类生命基本处于一种生长停滞的状态,很多动物如昆虫类、青蛙、刺猬、乌龟乃至狗熊均进入了冬眠,所以《黄帝内经》根据自然万物生化征象把冬季称为“闭藏”的季节,也是对自然界阳气状态的一种描述。

整个冬季,又可以分为3个阶段,古人称之为孟冬、仲冬和季冬。孟冬是冬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10月,公历11月。此时秋季刚过,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万物成熟,果实累累,呈现繁忙的收藏景象。

冬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冬,即农历11月,公历12月。此时自然界阴气盛极,万物收藏。仲冬包括冬至节气,冬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与夏至一样是自然界阴阳转折时期,阴气上升至顶点,阴极而生阳,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

季冬是冬季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12月,公历来年的1月。此时阳气渐长,自然界万物逐渐苏醒向外生发,季冬之时,虽然阳气呈上升趋势,但阴气只是从它的顶点开始下降,仍然占着绝对的优势,天气依然寒冷。

冬季气候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是寒与风。所谓寒,就是指气温降低,天气寒冷。从全年温度来讲,处于冬季的温度最低,最低者可达零下30℃。但一般来讲,在同一时期,北方比南方冷。同时,冬季气候除了寒冷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风”,所谓“风”是指大气的环流。冬季风是由极地大陆冷高压吹出的偏北气流,此时由于西伯利亚高压(又称蒙古高压)发展强大,北太平洋面上冷湿的阿留申低压发达,所以我国盛行偏北风。其发展和撤退,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从10月初冬季风开始爆发,到12月初达到全盛时期。

而对于冬季最冷的时候,人们又称为“九九”“数九寒天”。人们把一年中较冷到最冷又回暖的时间按九天一个时段,分为九段。顺次称为一九、二九、三九……八九、九九,共计八十一天,即所谓“数九寒天”。它是从冬至这天作为一九的开始,依次每隔9天算一九、二九、三九……直到惊蛰前2~3日而为九九。冬至日期基本固定,因此九九日期除闰年最后的九九开始日期提前一天外,其余各九开始与终止日期都是不变的。关于“数九寒天”的寒冷程度,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流行的九九歌谣中描述得很清楚:“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歌谣中“不出手”“冰上走”“沿河看柳”“河开”“雁来”等,是天气冷暖变化引起人们对自然现象的反映,也是整个寒冬的全过程的变化。

总之,冬季的气候特点是寒冷、高压和风大。

在这寒冷的冬季,我们人体的生命,也如同自然万物一样,受到“闭藏”的阳气的影响而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各种变化。“寒凝经脉”,经脉是气血运行的通路,所以《素问·八正神明论》曰:“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说明了天气寒冷则气血凝滞沉涩而运行缓慢。寒冷对气血运行的变化进一步引起脉象的变化。冬季脉象脉位最深,须用力按之始得,有沉紧感,脉动左右上下变动不显,较固定。现代研究发现,冬季人体血液循环及脉象变化,主要与冬季气温低、气压高的气候特点有关,当外界环境气温降低、气压偏高时,人体体表血管因外界阻力增高,温度降低而收缩,血流减少,血流速减慢,再加上此时皮肤肌肉紧张,脉象就呈现沉紧。除了气血运行迟缓之外,人体的很多新陈代谢过程也都放慢了脚步。

冬季气温过低,或气温骤然下降,人体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就会感受寒邪,发生冻伤、感冒、骨折、手足破裂、关节炎等疾病,而支气管炎、肺炎、脑卒中,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胃溃疡、结肠炎、慢性肾炎等也多因受凉发作或加重,这就应该引起重视,及时作好养生预防保护工作很重要。

但在草木枯萎,万物蛰伏的冬季,人体阴气渐生而旺,阳气潜伏在内,特别是冬季的最后一个月,阴寒外盛,阳气内伏的矛盾达到高峰,这时的养生是最难的,但又是最重要的,因为人体阴气盛于体表肌肤,体内阴气偏虚,阳气潜藏于内,而外界气候寒冷,往往使人们喜欢温暖的环境和食物,如稍不注意,过于温燥则很容易使体内原本不足的阴气更加虚损,而导致疾病。正如唐代刘词《混俗颐生录》中所说“若遇大寒,不得频于火上烘炙,尤甚损人”,“冬月若食热物,至春夏交,必为瘵疠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