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遇事不怒,心理平衡

遇事不怒,心理平衡

时间:2022-01-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正常情况下,随着外界刺激,人的精神、心理会有不同的变化,有节制的精神、心理变化,属于正常的生理范围,不会引起疾病。首先要做到遇事不怒。心理要平衡,对于老年同志来说,特别要注意防止伤感。人生总有许多不如愿的事,看不惯的事情很多,对此应尽量超脱。还有,遇事不强求,不生闷气,不争死理。养生必先养德,有德就会心理平衡。无德之人,心理不会平衡。有一位年逾七旬的退休师傅,有4个儿子,家里老少三代20多口人。

心理因素对人的健康非常重要,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以及防治都与心理因素有着重要关系。在正常情况下,随着外界刺激,人的精神、心理会有不同的变化,有节制的精神、心理变化,属于正常的生理范围,不会引起疾病。但过度而持续的愤怒、焦虑、抑郁、悲观、烦躁的心态,最容易使人体免疫系统呈现抑制状态,从而易患疾病;而人在快乐的时候、心理平衡的时候,抗病能力就大大增强,就不易患疾病。

科学家曾经对心理因素与记忆的关系做过研究,结果表明,心理压力大会损害记忆力。

心理养生已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想要健康长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心理平衡。

怎样才能做到心理平衡呢?

首先要做到遇事不怒。人生活在纷纭的世界上,经常会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小则令人生气,大则惹人动怒。一般来说,生气发怒乃是一种正常的感情宣泄,事情过去了,心情也就慢慢趋于平顺。故轻微生点气、发点怒,也算不了什么大事。但万事万物皆有度,生气发怒更是如此。《内经》指出:“百病之生于气也”,“怒伤肝”。要保持健康,就必须克制发怒,“长寿应止雷霆怒,求健须息霹雳火。”

要制怒,就要有清醒的头脑。远离愤世嫉俗,走近心平气和,凡事戒急用忍,处世乐观超然。溪流堵塞,改道引水;野马突奔,闪开避让。有了这样的处世哲学,才能健康长寿。

心理要平衡,还要注意解忧排愁。著名文学家冰心说:“人生在世,不为个人私利所累,心胸就会宏大起来,精神就会充实起来,心情自然就可以乐观,情绪自然就会昂奋。”当出现忧愁时,切不可“闭门独自忧”,而应走出庭院,跑步、打球、练拳、听音乐,以舒畅情怀。

心理要平衡,要注意摆脱悲伤。人们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令人悲伤的事。如事业的挫伤、亡亲的悲痛、疾病的折磨、失恋的苦恼等,都会使人产生悲伤感。应调节精神,展望未来,驱散各种悲伤的情绪,让忧愁云开雾散。

伤感,是在老年人当中的一种很普遍的情绪。心理要平衡,对于老年同志来说,特别要注意防止伤感。首先是不要自寻烦恼。其次,要善于寻找乐趣,培养一些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如养鸟、种花、下棋、品茶、看书等,适当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自觉保持精神上的年轻、活泼。另外,还要有超脱感。人生总有许多不如愿的事,看不惯的事情很多,对此应尽量超脱。还有,遇事不强求,不生闷气,不争死理。平衡的心理,既要靠社会、家庭提供,也要靠老人自身调节。

心理要平衡,要克服心胸狭窄的毛病,要有容人之量,度量要大一些。遇到难忍之事,要能忍,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养生必先养德,有德就会心理平衡。不妨观察一下,凡健康长寿者,大都是道德品行高尚的人。国内外心理学者研究表明:经常做坏事的人,无论从发病率、死亡率都远远高于善人。祖国医学宝库中早已总结出养生必先养德的科学哲理:“性自善,内外百病皆不恙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德为福寿之本”、“仁者寿”等等。健康老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乐于奉献”。他们胸怀宽广,助人为乐,对人生、事业、理想充满信心。无德之人,心理不会平衡。他既要算计别人,又要防备别人暗算或报复,大脑终日不得安宁,经常陷入紧张、恐惧、不安、愤怒、沮丧之中,种种不良情绪的影响,致使身体各系统功能失调,免疫力下降,导致疾病丛生。无德之人,又很难克服生活中的不良习惯,诸如:嗜烟如命、经常酗酒、纵欲无度、赌博成性、心胸狭窄、嫉妒、爱发脾气、不交朋友,一旦形成根深蒂固的习惯,将严重损害身心健康。因此,养生必先养德。

心理要平衡,对一些小事就要糊涂一点,不能事事认真,有时还要“装聋作哑”。

有一位年逾七旬的退休师傅,有4个儿子,家里老少三代20多口人。家里这么多人,时间久了,难免有是非。可是,他每天总是很高兴。别人问他家里那么多人,那么多事,为什么每天都那么高兴?他笑着回答:“高兴不高兴关键在自己。我有一个让自己高兴的诀窍,就是家里人在我面前讲的那些是是非非的话,我都装作没听见,只当耳旁风。”他这种装聋作哑的做法,使自己少生了许多烦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