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克服贪婪心理

如何克服贪婪心理

时间:2022-0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旦其地位、身份上升,就会利用手中的权力向社会索取不义之财,以补偿以往。贪婪者往往超越社会发展水平,践踏社会规范,疯狂地向社会及他人攫取财物,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回答时应不假思索,限时20秒钟;待全部写下后,再逐一分析哪些是合理的欲望,哪些是超出能力的过分的欲望,这样就可明确贪婪的对象与范围,最后对所造成贪婪心理的原因与危害,自己作较深层的分析。

242.如何克服贪婪心理

晓桂找到心理诊所,很不好意思地对医师讲:自己正处于迷惑与选择之中,不知是父母小时的教育,还是与生俱来的贪性,自己对于物质方面有着强大的“归己”心理,从小到几支大头针,大到建筑用的砖头、公家的钉书机等,都想扛回家。明知这样不对,有时就是控制不住自己。请医师开导一下,帮助自己进步。

贪婪是指贪得无厌,意即对与自己的力量不相称的某一过分的欲求。它是一种病态心理,与正常的欲望相比,贪婪没有满足的时候,反而是愈满足,胃口就愈大。贪心不足蛇吞象,指的就是这样的人。

贪婪心理的成因,可从客观与主观两个方面来分析。

客观原因:中国古代就有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说法,反映了不劳而获的投机心理。它宣扬的不是勤劳致富而是谋取不义之财。受这种观念的影响,社会上确有一些不务正业、靠贪污、行骗过活的不法分子。

(1)错误的价值观念:认为社会是为自己而存在,天下之物皆为自己拥有。这种人存在极端的个人主义,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得陇望蜀,有了票子,想房子;有了房子,想位子;有了位子,想女子;有了女子,想儿子;即便“五子登科”,也不会满足。

(2)行为的强化作用:有贪婪之心的人,初次伸出黑手时,多有惧怕心理,一怕引起公愤,二怕被捉。一旦得手,便喜上心头,屡屡尝到甜头后,胆子就越来越大。每一次侥幸过关,对他都是一种条件刺激,不断强化着那颗贪婪的心。

(3)攀比心理:有些人原本也是清白之人,但是,看到原来与自己境况差不多的同事、同学、战友、邻居、朋友、亲戚、下属、小辈,甚至原来那些与自己相比各种条件差得远的人都发了财,心理就不平衡了,觉得自己活得太冤枉,由此也学着伸出了贪婪的双手。

(4)补偿心理:有些人原来家境贫寒,或者生活中有一段坎坷的经历,便觉得社会对自己不公平。一旦其地位、身份上升,就会利用手中的权力向社会索取不义之财,以补偿以往。

贪婪是一种过分的欲望。贪婪者往往超越社会发展水平,践踏社会规范,疯狂地向社会及他人攫取财物,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贪婪并非遗传所致,是个人在后天社会环境中受病态文化的影响,形成自私、攫取、不满足的价值观而出现的不正常的行为表现。若欲改正,是可以自我调适的,具体方法如下:

(1)格言自警法:古往今来,仁人贤士对贪婪之人是非常鄙视的。他们撰文作诗,鞭挞或讽刺那些向国家和人民索取财物的不义行为。想消除贪婪心理的人,应牢记那些诗文和名言格言,朝夕自警。

(2)自我反思法:即自己在纸上连续20次用笔回答“我喜欢……”这个问题。回答时应不假思索,限时20秒钟;待全部写下后,再逐一分析哪些是合理的欲望,哪些是超出能力的过分的欲望,这样就可明确贪婪的对象与范围,最后对所造成贪婪心理的原因与危害,自己作较深层的分析。分析自己贪婪的原因是有攀比、补偿、侥幸的心理呢,还是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分析清楚后,便下定决心:要堂堂正正做人,就得改掉贪婪的恶习。

(3)知足常乐法:一个人对生活的期望不能过高,虽然谁都会有些需求与欲望,但这要与本人的能力及社会条件相符合。每个人的生活有欢乐,也有失缺,不能搞攀比。

心理调适的最好办法,就是做到知足常乐,“知足”便不会有非分之想,“常乐”也就能保持心理平衡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