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确立健康素质新概念

确立健康素质新概念

时间:2022-0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强调了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经过反复比较,最后采用“健康素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健康素质概念的确立,进一步展示了“人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基本原理,反映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各族人民,不仅有健康的体魄,健康的心理,而且还具有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健康的精神面貌。

一、 确立健康素质新概念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时,有这样一段话:“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强调了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

人的素质,一般理解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或生理素质等。十六大报告初稿中使用的是“心理素质”概念,为体现与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相统一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内容,以传统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方式来理解人民的生命质量和生活水准,显然是不妥帖的,不能真正反映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的综合要求和时代特征。经过反复比较,最后采用“健康素质”。

健康素质要求的确立,不仅蕴涵着人们心理、生理、体能等诸多方面的健康的含义,更为深刻的是,把健康从素质的角度提升到与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相并列的高度,从单纯的生物学意义提升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有机统一的高度,深刻表明现实社会中的人是有思想、有感情、具有“身”“心”两方面功能的完整系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健康素质概念的确立,进一步展示了“人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基本原理,反映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各族人民,不仅有健康的体魄,健康的心理,而且还具有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健康的精神面貌。

总之,把“健康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并列,把“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与“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并列,充分说明健康素质、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目标中重要而特定的地位。

WTO曾经为“健康”作过一个经典的注释:“健康不仅意味着疾病与羸弱的消除,健康是体格、精神与社会的完全健康状态。”由此可见,健康的全面含义应包括三个要素:体格健壮,心理健全,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依存与和谐发展,从而澄清了长期以来“躯体无病等于健康”的认识误区。它促进了当今医学模式从“纯生物学模式”转变为“生理—心理—社会—环境模式”,医疗方式也从以往单纯的治疗型转变为预防、保健、群体和主动参与的方式。同时,人的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度也越来越紧密,社会发展不是单纯的经济发展,也有人自身的发展。十六大报告把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与“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有机地融为一体,是十分深刻和富有前瞻性的。

步入新世纪的生命科学,将不断向两极发展和深化:一方面,向微观方向即细胞、亚细胞、分子与量子生物学发展;另一方面,向宏观方向即群体医学及其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相互关系发展。上世纪50年代以后,人类的疾病谱、死因谱发生了很大变化。原先引起死亡的原因,有40%来自寄生虫病、传染病,而现在这在一些发达国家只有1%。而环境污染、营养不良、意外伤害、交通事故、吸毒、酗酒、纵欲及社会竞争压力造成心理抑郁等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这对于已经解决“温饱”,总体上达到小康,正继续走向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人民来说,提高全民族的生命质量和健康水准,无疑有着更为紧迫和现实的意义。

党的十六大提到的“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等一系列问题,反映了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在广大农村普及卫生健康知识,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对于实现全民族的健康素质有明显提高的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推进全民族健康素质的不断提高,十六大具体提出了许多重要举措:积极推进卫生体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建立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卫生服务体系医疗保健体系,着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提高城乡居民的医疗保健水平;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从我国目前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十六大报告特别强调有条件的地方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总之,我们在上世纪末已经达到的小康,还只能称之为“总体上”的小康,要真正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同样道理,要真正实现全民族的健康素质有明显提高,也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