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孩子越来越不尊重父母如何教育

孩子越来越不尊重父母如何教育

时间:2022-0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问题儿童”来说,失去别人对他们的尊重,是他们落后于其他儿童的主要原因。尊重“问题儿童”需要家庭、学校、老师、医生及社会工作者的共同配合,其中关键是家庭。以平等态度对待“问题儿童”就是尊重他们的人格,使他们感到温暖,使其心悦诚服,促使其向好的方向转化。在学习机会、劳动分配、课外活动等各种场合,“问题儿童”应与其他同学一样得到信任和温暖。

6.6 尊重——医治“问题儿童”的良药

俄罗斯文学家高尔基说过:“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的事,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件大事了,这需要有才能和渊博的知识。”儿童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出现任性、无礼、孤僻、懒散、说谎、逃学、出走、小偷小摸、调皮捣蛋等状况,以及口吃、夜惊、遗尿等心理和生理障碍,称为“问题儿童”。这些儿童被某些父母和老师斥为“笨蛋”或“坏孩子”,受到白眼、训斥、奚落乃至体罚,使他们幼小的心灵备受创伤,人格遭到无情的摧残。其实,这些孩子中大约只有0.5%~1%有遗传上的缺陷,绝大多数是后天错误的教育方法造成的。

心理学家和医生们已经确认,家庭教育与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着直接关系。夫妻经常吵架,孩子往往受闷气,因而变得容易激动,不能克制自己。如果父母彼此不够关心,同孩子也很少交谈,那么就会妨碍孩子的表达能力和智力的提高,其后果是孩子在学校里学习成绩不佳。如果父母很少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玩耍,那么孩子往往爱静不爱动。父母对孩子过分宠爱,孩子往往任性、娇气。如果父母对孩子严厉、粗暴,动辄打骂,孩子容易发生说谎、逃学、出走等对抗行为。父母对孩子要求过高,无视孩子的素质、能力和兴趣,一味要其服从,会扼杀孩子的上进心和主动精神,等等。除了家庭的因素外,学校老师如果歧视后进学生,对能力较差的学生缺乏耐心教育,滥施处分,也会损害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形成孤独自卑、胆怯、焦虑、抑郁等变态心理。

教育孩子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只懂得满足孩子吃、喝、拉、撒等生理上的需要,忽视孩子心理上的某些需要。尊重、信任、温暖是人类特有的精神需要,也是儿童成长发展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对于“问题儿童”来说,失去别人对他们的尊重,是他们落后于其他儿童的主要原因。他们如果得不到别人的尊重,也就不会去尊重别人,当然也不会尊重自己,从而自卑、自贱、玩世不恭、破罐子破摔。为了寻找伙伴,进行补偿,他们容易沦为失足者而成为社会问题。

“问题儿童”的父母常常为自己淘气的孩子牵肠挂肚,日夜操心,有的到处求医问药,有的求神拜佛搞迷信活动,在遭到失败以后,错误地认为孩子“朽木难雕”、“不可救药”。其实,儿童对自己的行为并没有具备成人的意识,他们的人格没有定型,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的教育影响下,通过他们自己的实践活动,行为完全可以得到纠正。如果他们曾经受到过某种心理的创伤,心病要用心药治,重新得到尊重是医治他们心病的良药。

心理学研究证实,儿童喜欢那些在信念、价值及个人品质上同他们相似的人交往,一旦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得到了尊重,在正确的引导下,他们就会自我尊重和尊重别人,从而形成正常的人际关系并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尊重“问题儿童”需要家庭、学校、老师、医生及社会工作者的共同配合,其中关键是家庭。具体要求在行为、态度、言语、表情、目光动作等多方面入手,从以下几点体现出对他们的尊重:

(1)行为的尊重。首先要信任他们,放手让他们去盛饭、夹菜、洗碗、洗手帕、倒垃圾、叠棉被、上街购物等,对他们进行衣食住行的实践和简单的劳动训练。根据不同的年龄提出不同的要求。完成得好的要表扬或奖励,以唤起他们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独立办事的能力。要乐于同他们交谈,不要以成人的意识去衡量他们,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在休息天带他们去郊游、野餐、划船或看电影,在交谈和游戏中帮助孩子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培养他们的人格和品质。孩子如果在学习上遭受挫折或生活上发生越轨事件,更需要心理支持和具体帮助。爱迪生小时候,考试成绩曾经是全班倒数第一,同学们嘲笑他,老师说他得了“愚笨症”,将他赶出学校。爱迪生的母亲很懂得尊重孩子的人格,给小爱迪生买了《鲁滨孙飘流记》,讲故事给他听,跟他一起学习,既引起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态度的尊重。态度是人际心理学的核心,态度的改变过程也就是说服的过程。以平等态度对待“问题儿童”就是尊重他们的人格,使他们感到温暖,使其心悦诚服,促使其向好的方向转化。美国临床心理学家福曼尼克教授说:“同孩子谈话是父母能够为他们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平等地跟孩子交谈就是进行讨论式磋谈、疏导,不可滥用家长的权威。在学习机会、劳动分配、课外活动等各种场合,“问题儿童”应与其他同学一样得到信任和温暖。应避免父母态度不一致,父亲批评,母亲袒护,孩子无所适从,导致反抗和冲动行为。

(3)言语的尊重。言语是人们用来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俗话说:“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半句六月寒。”孩子也要听好话,而且对言语的刺激十分敏感。训斥过多会造成孩子的厌烦和麻木,在真正需要讲明道理时反而产生不了效果。粗话、脏话、挖苦、恐吓、高声训斥都应避免。要尽量避免不尊重孩子的言语,如“你让我丢脸”、“我讨厌你”,等等。当着别人的面批评孩子会使其蒙受耻辱,对孩子最不尊重。对孩子讲话,言语要精确、具体,承诺要兑现,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这样才能取得他们的信任和合作。

此外,目光接触、肢体动作、表情、态度等,都能影响孩子的感知和情绪,从目光里,孩子能看到给他的是爱还是恨,是尊重还是鄙视。慈祥的目光使孩子情绪安定,威严的目光使孩子心理紧张,从而影响孩子的行为。大人点头、摇头、噘嘴、皱眉、挥手等表情和肢体语言都是与孩子沟通的工具。一旦“问题儿童”真正感到了别人的尊重,他们也会尊重自己和尊重别人,他们的行为也就不成问题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