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司马迁:忍苟活于是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司马迁:忍苟活于是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时间:2022-0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便把司马迁打入监狱,交给廷尉处理。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臭名昭著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司马迁,字子长,出生在黄河岸边。为了实现理想,司马迁从20岁开始,就游历祖国各地。从司马迁自身的经历联想到项羽的事迹,你认为这又表达了司马迁怎样的“英雄观”呢?

故事流传

那是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汉武帝派李广利(汉武帝宠妃李夫人的哥哥)带兵三万攻打匈奴。李广利是个庸才,打了个大败仗,几乎全军覆没,便丢下军队逃了回来。而当年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却独自带着五千步兵跟匈奴人勇敢作战。单于亲率三万铁骑把李陵的步兵团团围住。尽管李陵的箭法极为高超,兵士也拼死抵抗,大量杀伤匈奴骑兵,但是匈奴兵越来越多,汉军寡不敌众,又没有救兵,最后惨败。李陵被匈奴人俘虏,无奈之下只好投降。

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震动了朝廷。汉武帝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儿都打下大狱,并且召集大臣,要他们议一议李陵的罪行。大臣们没有一个不谴责李陵贪生怕死、投降匈奴。这时,汉武帝转向太史令司马迁,想听听他的意见。

司马迁却说:“李陵带去的步兵不满五千,他深入到敌人的腹地,打击了几万敌人。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这么多敌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马上去死,一定有自己的主意。他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陛下。”

武帝听了,认为司马迁这样为李陵辩护,是有意贬低李广利,他勃然大怒,说:“你这样替投降敌人的叛徒强辩,是不是存心反对朝廷?”便把司马迁打入监狱,交给廷尉处理。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臭名昭著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他在狱中不停地反问自己:“这是我的罪吗?这是我的罪吗?我一个做臣子的,就不能发表一点意见?”

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

汉朝刑法中,如果死刑要免死的话有两条路:要么交五十万钱,可司马迁官小家贫,拿不出这么多钱赎罪;要么接受宫刑,宫刑是个奇耻大辱,不仅摧残人体,也极大地侮辱人格。司马迁本想一死了之,但想到作为史官的父亲临死前著书立说的遗愿,想到自己历经多年搜集的历史资料还没有记录下来,想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想到周文王被囚羑里(yǒu lǐ,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北)写《周易》、孔子被困陈蔡编《春秋》、屈原遭逐写《离骚》、左丘明双目失明写《国语》、孙膑被剜掉膝盖骨著《兵法》……最后接受了宫刑。

受了宫刑的司马迁忍辱负重,在狱中,他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把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为止的这段时期的历史,编写成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的鸿篇巨制《史记》,为中国人民、世界人民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经典启蒙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由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节选自《报任少卿书》

原文注释

①人情:人之常情。

②念父母,顾妻子:挂念父母,顾虑妻室儿女。

③激于义理者:那些激愤于正义公理的人。

④不然:当然不是这样。

⑤仆:古代男子对自己的谦称。

⑥少卿:任安,字少卿。几年前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后因“巫蛊之祸”论罪腰斩,直到任安入狱临刑前,司马迁才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报任少卿书》,又作《报任安书》。

⑦怯夫慕义:怯懦的人仰慕大义。

⑧何处不勉焉:什么地方不可以勉励自己去死节呢?

⑨亦颇识去就之分:也稍微懂得区分弃生就死的界限。

⑩何至自沉溺缧绁(léi xiè)之辱哉:哪会自甘沉溺于牢狱生活而忍受屈辱呢?缧绁,缚犯人的绳索,这里借指监狱。

臧(zāng)获:古代对奴婢的贱称。

引决:同“引诀”。指自杀、自裁。

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陷在污浊的监狱之中却不肯死。幽,把人关起来,不让与外人接触。

恨私心有所不尽:遗憾我内心的志愿有未达到的。恨,为做不到或做不好而内心不安。

鄙陋(bǐ lòu)没世:平平庸庸地死去。鄙陋,庸俗浅薄。没世,死。

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文章就不能在后世显露。

师者新说

司马迁,字子长,出生在黄河岸边。从小看黄河滚滚东去,听父老乡亲讲述古代英雄故事,造就了他坚毅、智慧的英雄性格。他渊博的学识、深邃的思想、不朽的人格,以及挥洒自如的神来之笔,令后代文人仰慕不已。

为了实现理想,司马迁从20岁开始,就游历祖国各地。他到过浙江会稽,看了传说中大禹召集部落首领开会的地方;到过长沙,在汨罗江边凭吊爱国诗人屈原;到过曲阜,考察孔子讲学的遗址;到过汉高祖的故乡,听取沛县父老讲述刘邦起兵的情况……这种艰辛的求证和考察,打下了他成为一代史学大师的基础。

为了实现理想,司马迁宁可忍受宫刑的摧残,在狱中忍辱负重,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来勉励自己。他不仅坚持搜集整理史料,坚持忍辱负重编写,更坚持还原历史发展的真相。面对皇权胁迫,不粉饰不中伤,敢说真话,他甚至在《史记》十二卷“孝武本纪”里,以客观的态度记录了当朝君王的功过。

正是凭着这种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司马迁终于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大部分。从此以后,历朝正史都采用了这种写法。更难能可贵的是,这部史书文字生动,叙事形象,极具文学价值。鲁迅先生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报任少卿书》(又作《报任安书》)是司马迁遭宫刑之后的一篇代表作。作为书信体文章的典范,文章情感深挚,字字包含血泪,具有丰富的文学、史料价值和积极的人生启迪作用。虽历数千年,却经久不衰,广为流传,堪称“书信体第一文”。

学有所思

“本纪”原是为帝王所作的传纪,但是司马迁却不顾汉武帝的震怒,为一生都没有当过帝王、即使自刎乌江也不肯回归江东的项羽,写了位列《高祖本纪》之上的《项羽本纪》。亲爱的小读者,你想知道司马迁是怎么想的吗?去读一读《项羽本纪》的最后一段,其中就有司马迁自己为此所作的解释。从司马迁自身的经历联想到项羽的事迹,你认为这又表达了司马迁怎样的“英雄观”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