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革命军人需要“智仁勇”

革命军人需要“智仁勇”

时间:2022-0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过一番理论思考后,孙中山于1921年12月10日在桂林整军时提出“智”“仁”“勇”的标准。“智”为最基本的要求,孙中山把它放在首位。孙中山认为,作为革命军人,首先要解决为谁打仗、打仗的目的何在这一根本性问题。他教育革命军人应该为国为民而战,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仁”是军人精神境界中最高贵的品质。孙中山认为军人之仁必须以三民主义作指导,“以成救国救民之仁”。

1921年4月23日,孙中山在广州粤军第一、二师恳亲会发表演说,指出必须用革命精神来改造民国。

1920年11月,援闽粤军回戈广东推翻了桂系统治,28日孙中山由沪回粤重组军政府。两件事随即摆上日程:成立中华民国正式政府;武力讨伐北方,统一全中国。这需要得到地方实力派的支持,特别是粤军的保驾护航。粤军前身为广东省防亲军,是孙中山1917年在桂系牙缝间竭力争取、缔造的革命党人掌握的部队。为统一军队思想,1921年春,孙中山密集地以不同方式向粤军做动员和宣传工作。

1921年2月20日,广州举行粤军阵亡将士追悼会,孙中山主祭并送挽联:“杀敌致果,杀身成仁;为民请命,为国捐躯。”

3月24日,在黄埔检阅海军陆战队后,发表演说,称“有主义的军队是人民和国家的保障”。

4月23日,出席粤军第一、二师排长以上军官在东园举行的恳亲会,谓:“以后不用革命精神来改造民国,再没有别的希望”,“诸君,你们应该自己问自己,当兵是为己的,还是为国的?若认做是为己的,这条路走错了。……那么,当兵究竟为谁呢?应该为国。”

4月24日,在广州欢宴海陆军军官及警官会上发表演说,指出军人的事业,唯有革命。

……

概而论之,孙中山把军人革命精神培养提高到了关系事业成败的地位。何谓军人精神?经过一番理论思考后,孙中山于1921年12月10日在桂林整军时提出“智”“仁”“勇”的标准。

“智”为最基本的要求,孙中山把它放在首位。“智”就是“别是非,明利害,识时势,知彼己”。即分清敌我,识别是非;明了孰利孰害,孰主孰次,正确决策;认清时势潮流,把握正确方向;知彼知己,心中有数。其中,“别是非”最为重要。孙中山认为,作为革命军人,首先要解决为谁打仗、打仗的目的何在这一根本性问题。他教育革命军人应该为国为民而战,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仁”是军人精神境界中最高贵的品质。孙中山将“仁”分为三种,即“救世之仁,救人之仁,救国之仁”。通俗地说,革命军人应当有爱国爱民的情感,救国救民的大志,还要树立进步的政治信念。有无主义、有无信仰是革命军队和军阀部队的根本区别。孙中山认为军人之仁必须以三民主义作指导,“以成救国救民之仁”。在教育革命军人树立远大正确的政治信仰时,孙中山说道,革命军人“要有大志气,不可有小志气。个人升官发财是小志气,大家为国奋斗,造成世界上第一个好国家,才是大志气”,“军队打仗要钱,便不能算是革命军;要大家为三民主义去奋斗,变成革命军”。

对于处于劣势的革命军人来说,孙中山格外强调“勇”:“当革命军的人,第一要有胆量”,要“靠胆量,有勇气,有革命的精神”。但是,孙中山反对军阀所提倡的“血气之勇”“游勇之勇”,认为军人之勇当是“有主义、有目的、有知识之勇”。这就保证了“勇”的性质和方向。他认为,革命军人要勇敢善战,就得熟悉战略战术,提高自身本领,即“长技能”。还有一点尤为重要,那就是“明生死”,这是能否“勇”的关键。孙中山要求革命军人在战场上舍生忘死、英勇杀敌,“既为军人,不宜畏死,畏死则勿为军人”。革命军人应该持“其生也,为革命而生我;其死也,为革命而死我”的态度,只有拥有了这种革命英雄主义的献身精神,才能“鼓其勇气,以从事于革命事业”。

孙中山关于军人精神的阐述,内容博大精深。以“智仁勇”为核心的宣传教育,过去,对于争取新军倾向反清革命,起了不小作用;当时,对于争取旧军队,改造旧军队同样功不可没。叶剑英在《忆孙先生在桂林》一文中,就高度赞扬了孙中山在争取、教育、改造旧军队方面所做的工作:“使他们知道革命军队与普通军队,在政治立场上、战略战术上都有许多不同的地方,给他们注射一些新的血液,树立新军队的精神。”孙中山的军人精神教育思想,对国民党的军队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尽管孙中山为军队建设做了很大努力,但短时间内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粤军的风貌,一年以后发生了陈炯明部兵变。

参考文献

1.陈锡祺:《孙中山年谱长编》,中华书局,1991年。

2.孟俭红:《孙中山军人精神教育思想论析》,《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4月第20卷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