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堂变金堂的传说

经堂变金堂的传说

时间:2022-0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浪平乡大保村的陇熬生产小组,在一个叫小洞的山顶上有一处地名叫“金堂”的山凹,海拔与香维梁子持平。金堂的神秘之处为山梁下那个直径约十米的漏斗型的小天坑,这个不打眼的小天坑流传着目前鲜有人知的神秘传说。在现天坑的坑口处,传说原是一间念经做法事的“经堂”,距今两百年前,这间经堂僧众不少。关于金堂的形成有如下的一个由现年七十三岁的蒲朝实老人口述,其父蒲庭志传给他的古老故事。

口述:蒲朝实 整理:杨方华

浪平乡大保村的陇熬生产小组,在一个叫小洞的山顶上有一处地名叫“金堂”的山凹,海拔与香维梁子持平。站在山顶,群山尽揽,天高云淡时节,可远眺李闹、陇坝及天王庙一带的姚家老山;多云时节,浮云不时从头顶飘过,仿佛仙女在向你招手;如你带上大火炮,拿到顶峰上去鸣放,那炮声犹如打水漂石一会儿钻入水中,一会儿跃出水面一样,一声声地传下去,时高时低,传得很远很远,留给你无限的遐想,金堂既美丽又神奇。

金堂的神秘之处为山梁下那个直径约十米的漏斗型的小天坑,这个不打眼的小天坑流传着目前鲜有人知的神秘传说。

金堂约在清朝时代有一座小庙,庙内常年住着一个女尼姑,不时有道士去到那里念经做法事。每隔一段时间,他们要在庙旁放大炮,以炮声跟泗城府联络,泗城府不时有人来巡视。

坑旁立庙,这在浪平的其他地方绝无仅有,其神秘之处也就从这间庙开始。

在现天坑的坑口处,传说原是一间念经做法事的“经堂”,距今两百年前,这间经堂僧众不少。这些僧人之所以在这里设立经堂,一是说它离天近,诵经声可直接传入天庭,容易使玉帝聆听到而知道信士的虔诚;二是在这里鸣大炮,炮声可直接传到泗城府,因此旧时经常定时在这里鸣土大炮与泗城府联络。至于为什么要选择在这里设立联络点,始终是个谜。

关于金堂的形成有如下的一个由现年七十三岁的蒲朝实老人口述,其父蒲庭志传给他的古老故事。道光初年,有蒲姓的九兄弟从四川流落到邻近的一个垌场(后定名为蒲家垌),落脚后不久,大家即去到一山之隔的现金堂处看道场的热闹。去到那里后,为求得饭吃,甘帮法师、僧人当下手,扫地、挑水、煮饭、打柴无所不干,有喊必应,跟僧人们一起吃住,比起经常挨饿受冻的生活不知好了多少倍。大家一方面觉得热闹、过瘾,另一方面也获得了一种心理上的慰藉。千里流浪,到此落脚,生活有了着落,比什么都强。九兄弟中,有一个兄弟比较老实(蒲朝实的老祖公),于是大家叫他守家,做家中的活路,另外规定他每天往经堂送一趟水或饭,天天如此。有一天,其他几兄弟都如往常那样去金堂那个大庙内看人念经和玩耍,看放炮敲大钟。等到中午他送饭到的时候,刚走到坳口上,就感觉异样,经堂的庙堂处少了以往的念经声和人的嘈杂说话声,只隐约听见有一个女人的哭声,等他走近一看,念经的庙堂不见了,只看见一个漆黑的坑口,坑口边坐着一个痛哭流涕的女尼姑。经询问后才知在这之前不久,当炮声、钟声响过后,忽然轰隆一声巨响,经堂内所有的僧人和围观人员,与庙房一起随着一团烟雾陷落了下去,这个尼姑刚好出去屙尿,幸免于难。等尼姑转回来观看,房子和人都不见了,她便成了这里唯一幸存的人。她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平时经书上都说有地藏菩萨注视着凡人,可现在怎么喊都不见他的踪影,不知是什么原因得罪了上天和地府内的神灵,才落下如此悲惨的结局。尼姑想来想去,这分明是老天的安排,既然他们全都从这里走了,那我就干脆常守这里吧,等到哪天归天,再去找他们,既然生时曾一起在这里修道,死后何不如也在一起成佛?于是,她便叫我的老祖公帮她搭了一个棚在坑旁住了下来。好心之人为安慰尼姑,说落下坑去的人不是落难,而是“升天”了,他们的“金”(方言指骨头)一起葬在那个坑内,原来的念经房也还完好地在坑里头,你继续守在这里是不错的。我们大家要帮你起一个高大的房子作新的念经房,大家会经常来这里“做好事”(指帮死去的人念经)。那个尼姑真的如她所说的那样,在那里相守直至病重时,自己爬到坑边纵身滚下坑去,与昔日的道友及佣人“相会”,从而使这个地方由原来的念经堂(经堂)变成后来埋有一堆人骨(俗称金)的坑洞,即由“经堂”变成了“金堂”,于是后人就把这个地方叫作“金堂”。

金堂这个小天坑虽只有约15米的直径,但却很深,四周全是刀削般的垂直石壁,往下丢石头,会接连发出一连串下落撞击的声音,显得十分恐怖。

传说后来这个坑内出现一个可恶的洞神,不时出来拉人和牲畜,造成附近一带的人十分恐慌。多次有先生试图去打都因法力不强,制服不了,后来人们去贵州请了一位法力高强的先生,经过几天恶斗,才将其制服,才使这一带的人畜得以安宁,最后这位先生也罹了难。

若干年后,从坑的一侧石壁上长出一根标直的稀有的鸡油榔树(现已有约80厘米的直径),是不少人理想的起房的上好木材,可就是没有一个人敢去要。一是艰险,无法要;二是怕掉下坑去当“替死鬼”,直到现在这棵树还矗立在坑内,人们的解释是那些僧尼及佣人化身成这棵树伸头出来看凡间。

后来人们为纪念那位为大家镇邪打洞神求得安宁的大先生,同时应那位尼姑生前的要求,在离坑口约十来丈远处,建了一间小土墙房作庙宇,供后来的信士去念经做法事及人们去朝拜,这间土墙房一直保留到“文革”前,附近年过六十的人大都目睹过。

这位剩下来的、见证了落坑的九兄弟中最老实的那位送水送饭的蒲姓男子,就是现今这里蒲家人的老祖公。

(流传于田林县浪平乡)

编辑:梁会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