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旧望族董氏

旧望族董氏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光绪二年《镇海大通宣庆府董氏宗谱》载,董氏之姓始出于豢龙氏。四明董氏后人科第蝉联,簪缨鼎盛。董氏家族文教回敷,冠冕相继。镇海董氏由奉化迁入,始祖为进士出身、官至福建参议仁泽公。胡元侵入中原,兵祸使董氏家族破产不支,又遭遇一场大火宅第煨尽。镇海董氏只有谅一脉相传。元末,陈友谅兵临城下,可久为保持节操,屈死于官衙。

据光绪二年(1876)《镇海大通宣庆府董氏宗谱》载,董氏之姓始出于豢龙氏。《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蔡墨对魏献子曰:‘昔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事帝舜,帝赐姓氏曰豢龙。’”

董氏始祖讳仲舒,以研究《春秋》为博士。汉武帝即位,以贤良对天人三策,为武帝所赏识,任江都相。以名儒垂千古。其后代讳钓,字文伯,习庆氏礼,永平年间初为博士,世称为通儒,迁中郎将;讳晋,字混成,唐贞元(785~805)中拜左丞相,累升上柱国,封陇西郡开国公。

四明董氏始祖讳荣孙,赠太子太师,封开国公,世居陇西,始迁青州,又迁姑苏,后迁至四明。荣孙生二子,长子俨,北宋大观三年(1109)登贾安宅榜进士,仕至枢密院使。董俨生二子,长子弥明,后迁至奉化金溪乡;次子弥高,以贤才仕授信州录事参军。

荣孙次子敦逸,官至谏议大夫,后迁居慈溪金川;其孙董植以贤才至兵部员外郎,后迁居鄞城。四明董氏后人科第蝉联,簪缨鼎盛。董俨曾孙仁泽,登庆元二年(1196)邹应龙榜进士,仕至福建参议;曾孙仁声,登嘉定元年(1208)郑自诚榜进士,仕至敷文阁待制;曾孙仁森,登绍定五年(1232)徐元杰榜进士,累擢宝谟阁待制;玄孙亨复,登武举杨必高榜进士,仕至龙图阁学士。敦逸曾孙子炎,嘉定十三年(1220)登刘谓榜进士,累官工总尚书。董氏家族文教回敷,冠冕相继。分奠于奉之金溪“大通宣威府”、慈之金川“大通宣显府”、鄞之老界“大通宣尹府”。

镇海董氏由奉化迁入,始祖为进士出身、官至福建参议仁泽公。仁泽公生二子洪、浩,于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移居定海(今镇海)坊隅,赐“大通宣庆府”宅第,分南北二宅,宅第宏伟华丽,冠蛟川之首。南宅旧在迎董门(后称南薰门)外。明初,信国公汤和开拓城池宅废。

北宅遗址在今镇海大西门里旧水关口,东北抵关口河西,西连长街,南至永井巷,长阔共计一十八亩零,中构花厅九间,后明楼九间,东西侧厅共十间,两边廊房共二十四间,最后面仓屋并马房共二十八间,前门楼五间,临街屋三十六间。厅左构八角亭一坐,藏累世诰命并敕书,右构家庙一所,藏先世神主。最西长街右,缉花园一区,中有假山并构筑池、亭、堂,十分豪华。胡元侵入中原,兵祸使董氏家族破产不支,又遭遇一场大火宅第煨尽。

南宅浩公长子文之,以贤才官授信州判官;四世孙邦值,迁居清湖,其子绍祖拥有大批土地,以富户选授储运提领。元朝至正年间,与同乡罗、王、朱三大家族各输粮食五千石,朝廷怒其运粮不及时,绍祖被官府捉拿,殃及绍祖兄弟七家,充军发配到边疆岭表(今广东岭南),后其子孙不知所踪,其田地、房产都被官府没收,以佐军需。

北宅洪公长子正之,由明经(贡生)仕文林郎,累赠大理寺少卿;正之生二子谅、诚,诚生一子邦侣,以贤才仕至通判,邦侣传四世后子孙无考。

镇海董氏只有谅一脉相传。谅生一子邦佐,以贤才授文林郎知县;邦佐子敬祖,以武才提拔闽浙水军统制;敬祖长子可与,初授职审刑司详议,历任河阳县知县任终;可与传五代,而其子孙居住税务,家业处于微弱不兴旺。次子可久,以贤才出仕为官,授扬州都转盐运司运使。元末,陈友谅兵临城下,可久为保持节操,屈死于官衙。可久有一子驹,为寻找父亲尸体,十余年不归乡,等寻父尸返回家,年已三十二岁;婚配同邑街坊谢佥宪(曾任佥都御史谢琛)姐姐,生四子哲、启、吉、吾。哲公住在东管乡二都扬官人桥及湖塘,启公住在东管庵挤之北及小南门,吉公住东管沙井西,吾公住东管庄拗汇之北,子孙繁衍,以诗礼相传承,在当时称为望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